精品阅读 资讯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衡水中学?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衡水中学?

新浪网

关注

摘要:骂几句衡水中学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了衡水中学,还有新东方。

文/曹吉利

当年高喊着减负的80后们,今天不也纷纷把孩子送进了补习班吗?骂几句衡水中学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了衡水中学,还有新东方。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是悬挂在衡水中学平湖分校的一幅标语,字里行间充满了师生家长的焦虑与希望。

衡水中学以其军事化的管理和突出的升学率全国闻名,代表了民间与中国式高考决一死战的模式。如今它准备开枝散叶,把分校开到浙江平湖。

衡水中学的全国制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此前两年他们南下浙江乐清,西进昆明,中央突破安徽合肥,南征北战,开始把衡水模式洒向全国各地。

只是,此番再入浙江,却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官员的强烈反弹,浙江省教育厅一位处长公开表态:“它(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

对于处长的表态,我不禁横眉冷对。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想过那些准备与高考决一死战的年轻人的感受吗?

存在就是硬道理,名校是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在中国,人们常常说起的“超级中学”有两种。

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毛坦厂中学是第一种的代表。它们往往位于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小省,地处十八线小城市,大规模招收复读生,然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军事化作息,不断灌输高考至上的理念。

这些学校的目标就是不断刷新“达线率”“一本率”“清北率”,所以又被称为“高考工厂”。

第二类超级中学,每个省会都有那么几所,它们往往以“外国语”“省实验”“大学附中”命名,个别名校传承自民国,拥有独特的名字,声名更是显赫。辉煌的历史、辈出的名人、先进的设施、雄厚的师资是它们的标配。

省会名校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和游学,丰富的校内外阅历早早地锤炼了他们的外语和眼界。高考不是他们必须选择的道路,其中不少人会在毕业后留学,剩下的也有大把的外语保送、自主招生机会。

即便要走进考场与全省学生竞争,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胜出,“素质教育”成为它们的正确标签。

谁不想挤入这类省会名校,它们集中了特大城市的顶尖资源。“当年全北京的中学只有四位特级教师,四中就占了两位。有一年,张子谔老师辅导高三物理,据说高考六道题押中四道,学生提前交卷,高呼‘张老万岁’。”这是诗人北岛对于著名的超级高中北京四中的一段回忆。

但我们非常清楚,这等教育资源极其稀缺,而且不平衡。相比省会名校高喊“素质教育”,第一类学校从来不讳言自身为应试教育而生,“考上重点大学”这个终极目标统领了学生们三年的生活。他们何尝不羡慕远在省城甚至北京的超级中学呢?可是身处四五线小城,衡水模式几乎成了年轻人唯一可以通过高考的途径。

我们一边骂着“只有分数没有人”的应试模式,另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在现行制度下,这套模式始终行之有效。所有家长和学生都清楚,高考可能是当下最公平的上升通道,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衡水模式,是一种顺势而为,尽管它无奈,而且尴尬。

有什么样的土壤就结出什么样的果

对于高考,白岩松有一句被用滥的话:“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诞生衡水中学的河北省是中国高考最难的省份之一,根据一份统计,河北2015年报名考生考取211高校的比例为4.8%,而咫尺之遥的首都北京,这一比例为13.1%,几乎是河北的四倍。在这个榜单上垫底的甘肃、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恰恰也是衡水模式中学分布最密集的省份。

纵然如此,放眼今天的社会,也很难再找到类似高考的考核方式。所以,尽管它的平等仅限于一个省甚至更小的范围,却仍被很多人认为“最公平的考试”。按照郭德纲的说法,“高考”至少应该抱一抱拳头,谦虚地说:“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人们常常批判衡水中学的高压教育,而忘记了催生它的土壤。人们常常讽刺家长太过疯狂,却忘了他们也只是一枚软柿子,在高考制度下身不由己。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衡水中学这一类超级中学的学生往往是普通老百姓出身,渴望用极端的方式借助高考改变命运。但事实上,其中的很多学生来自于公务员、医生、小老板这样的“小城中产”家庭。

而且,衡水中学并非舆论所传的那样惨无人道。

衡水模式不能带领高考洼地的人们与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抗衡,它只是在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的大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一个结果。破坏教育生态的锅,小小一个衡水中学可背不起。

超级中学,是一种市场需求

浙江是中国最富庶的省份之一,也是公认素质教育改革最普及的省份。衡水中学的到来引起一些争议之声,原在意料之中。

衡水中学分校会让很多对大学充满渴望的家长与学子趋之若鹜,更可能引发本地中学的“军备竞赛”,才担忧它“毁了浙江教育”。然而,在高考制度之下,甚至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把责任都加在一间中学头上,多少有些掩耳盗铃的味道。

浙江省的一本录取率不超过15%,对于一个经济全国第4、一本录取率全国排第9的省份而言,衡水模式某种程度上成了家长和学子们的刚需。在浙江,平湖之前有过乐清,正说明此地的高考需求。

衡水中学在现有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利用规则,让迫切地想进入名校的家庭得偿所愿,无可厚非,这恰恰是高考应试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与均衡。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所回应,衡水一中引发的争议反映了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地方教育部门应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国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今天的衡水中学分校既没有违法办校,整改之后也不再违背当地的教育规章,家长与学生是否报名入读,一切出于自愿,一切都成了市场的选择。

人民欢不欢迎衡水中学,地方教育厅官员说了不算,衡水中学自己说了也不算,而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说了算。

本文著作权归新周刊及其作者曹吉利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衡水中学进入浙江引发争议

浙江一县级市引入河北衡水中学办分校,引来省级教育部门官员公开批评。

查看详情

微博热议——

@王冲(自媒体):

如果没有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穷人的孩子,在这个到处是补习班的国度,恐怕永无出头之日,靠知识改变命运也变得不可能。高干有你的自主招生,富人有你的培训班,穷人,也应该有衡水中学这个选项。高考不是完美的,但它的确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事情之一;衡水中学不是完美的,但也没大家想的那么邪恶。

@赵皓阳(自媒体):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穷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高考了,这点我依然不认同。首先种种客观因素就能把大批的穷人挡在高考前,再看一下数据统计中农民、工人的辈出率。从概率上讲,我完全可以说“穷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辛苦搬砖积累资本,然后做小生意慢慢发财”,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高考只是针对于某些特定阶层(小市民)中的特定群体(具有应试教育天赋的人)具有其“改变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的性质。衡水中学,不过是,应运而生。

@释不归(自媒体):

历年河北省高考前200名大都出自衡水中学,每年送清华北大40多人。高考状元们心里有数,衡中的强化训练军事化管理严厉到了什么程度?在国外碰见衡中毕业生,他坦言读博的压力不算什么,在衡中求学阶段却几度想轻生。我们主流的教育价值和制度安排仍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主义,孩子们压力太大了!

@sven_shi(时评人):

浙江也有穷人家的小孩,他们需要。唯分数论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就是真理。

@三金冠巫婆大大(时评人):

高考制度仍然是那个样,你跟我说什么素质教育?如果不打算让孩子出国念大学,那肯定还是得以应试教育为主啊。

你对衡水中学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