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进入浙江引发争议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浙江一县级市引入河北衡水中学办分校,引来省级教育部门官员公开批评。
河北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落户浙江的分校涉违规招生的行为引发争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公开表示,指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
“导火索”是这所新学校在高中教学上“抢跑”的行为。该校在招生简章里要求第一批录取新生4月15日报到,但浙江中考6月才举行。

2017年3月底,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嘉兴港区揭牌。
“什么时候允许他这么早招生的?”方红峰质问。浙江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保送生招生等方式除外的“普通高中学校其他招生均应在升学考试后进行”。
2017年3月底,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以下简称平湖学校)在浙江嘉兴港区揭牌。据《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由河北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港区管委会、广州高新集团共同创办。该校学费一年超过3万,学科有特长的学生还有机会到衡中本部学习。
平湖学校是当地第一所民办高中。其校舍所在地原是乍浦高级中学校址。乍浦高级中学2015年、2016年招生连续欠佳,当地教育网公开资料显示,该校每年名额都存在超100人的缺口。
引入“全国十大知名高中之首”的衡水中学被当地主管部门视为创举,可让当地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学教育”。消息公布后,浙江省内对此一直议论纷纷。在媒体报道中,衡水中学有“考试工厂”之称。
据《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由衡水中学校长、衡水第一中学校长张文茂担任名誉校长,执行校长和各学科骨干老师也由衡水第一中学输出。
“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方红峰在接受浙江媒体新蓝网采访时,公开表达对“衡水模式”的质疑,“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
今年6月,浙江“新高考”将首度开考。2014年,作为中国首批试点地之一,浙江启动高考改革。在公布的方案中,浙江表示要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原则。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4月10日下午,平湖学校某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已将新生报道时间改至6月中考后。
“平湖引进衡水中学和浙江省的表态说明了当前两种针锋相对的态度。”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衡水入浙会引发风波,说明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一种是以升学率为追求的教育价值观,另一种则是希望尽可能提供符合学生需要,以素质培养为主。
“(这种冲突)在教育管理层中存在,在家长群体中也存在。这件事只是一个突出表现。”杨东平表示。
“应试教育并没有定义。”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方红峰指责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只是个人之见,平湖引进衡水中学也可视为多种办学途径之一,“(如果要这样看)难道浙江就没有比(衡水中学)更应试的学校吗?”
浙江需要“衡水中学”吗?
“我们浙江不需要这样的学校。”作为浙江省级教育官员,方红峰做出如此表态。
但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引进衡水中学的浙江嘉兴港区社发局局长张卫根透露,“经过一番运作”才引入的衡水中学分校是为了解决当地没有好高中的问题,“每年有超过20%的好学生都跑到外地(上高中)”。
“每个高中都想招好学生,不是说衡水中学来了(浙江的学校)才‘掐尖’,而是衡水中学有这个影响力。”吴华指出。

据财新记者梳理,在浙江平湖之前,衡水中学已在河北省外的江西南昌、云南昆明、四川遂宁等多地市开办了“分号”。
《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首批招收2个创新班90名学生,吸引了400多名学生报名。在该校未来的设想中,学校规模扩大后,“不限户籍、面向全国招生”,发展规模将扩展至144个班级、6000名在校学生。
此外,平湖学校还开出学生考取清华、北大“每人一次性奖励50万元”的优厚条件。
杨东平认为,可以将衡水中学及其分校称为“超级中学”,这些学校以招生规模巨大、奖励条件丰厚为特点,“对内则采取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超级中学。”杨东平多次在公开撰文中表示。
多面衡水中学
浙江引进衡水中学争议声起,一直对超级中学持反对声的杨东平在个人微信公号发表旧文,指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哪怕贫困地区倾一方之力、用特殊政策打造一二所名校,都是并不困难的。但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二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生态”。
“希望衡中在浙江碰壁”“打死我也不会去衡中这种学校”,衡中入浙的消息在浙江学生中引发热议,一位杭州学生如此表示。
“不能单纯用高压形容,毕竟所有高中都有高考压力。”但一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告诉财新记者,她认为衡水中学只是在管理上带有“军事化”色彩,“紧张又有节奏”,在宿舍内务上也有严格要求,“被子要叠成豆腐块”。
“可能外界觉得它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但对于衡中学生,它也只是普通高中。”上述毕业生表示。
据《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的校园布景上也有衡中风格,例如贴有“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等励志标语,还有一条装饰着衡水中学历年高考状元的“星光大道”。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我们以优质生源为主。” 平湖学校法人代表、执行董事肖家兴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回应,不同意外界对“军事化管理”的定义,“我们运用的是科学严谨的精细化管理”“确实量化到分钟”。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则认为,衡水中学或存在被过度妖魔化的情况,一些批评其过度军事化管理的报道“配图其实用的是衡水二中,如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和宿舍安装铁栅栏”。
财新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2014年至2015年,衡水二中发生了两起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前后相距不足半年。此外,这所学校也曾被曝为学生制定“精确到分”的作息时间,每天学习将近14个小时,“学生跑步吃饭、上厕所以避免迟到”。
但在媒体报道中,衡水中学也被指出校规细致到“能否带橘子进教室和穿短裤睡觉”,男女生交往、发呆、吃零食都被纳入量化管理。
“有谁真正去过衡水中学?”陈志文认为,或因混淆和误读,衡水中学已经被树立成为一个“中国教育最恶劣的典型代表”。
“衡水中学的经验有可取之处,但不能简单复制,如果只看重应考的一面,就把应试教育放大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告诉财新记者,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衡水中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强调学生的体育锻炼,“这个多被忽视”。
另外,程方平认为衡水中学的教师在教研过程也并非不注重开放性,“把全国教师邀请来交流,老师的思路还比较开阔”。
“我们不判断它是不是绝对化的应试教育。对于这种有争议的学校,有些方面的做法肯定不被认可,但是也有部分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程方平表示。
“衡中学生看上去都很阳光,高考集中营里的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神情。”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也指出。
“超级县中模式”迎战“新高考”
在浙江高考改革强调“素质”的政策意图下,衡水中学的进入,被视如异数。
“我们走自己的路。”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王建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有人说衡中只有分数没有人,这完全是瞎说”。
王建勇指出,衡水中学的不止清北率高,也多有通过英语面试考上香港高校的,“没有两把刷子能考上吗?”
关于中国高中是否过分应试的争论在公共讨论中并不少见。
2004年,新华社曾刊发文章,指实行“素质教育”的南京一些优质高中多年高考成绩落后,不敌省内一些县级中学。而以江苏海安中学为代表的县级中学“取胜”法门在于创造封闭、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目标的刚性应试环境。
对“县中模式”的批评随之泛起,有批评者认为其是一种落后的教育方式。
这种以“掐生源”“高压式学习”为特点的高中在中国不在少数,以湖北黄冈中学为代表。据《南方周末》报道,早期的衡水中学(衡水当时还是县级市)效法的也是黄冈中学。
1996年,衡水升级为地级市,衡中也被划为市教委直管,其行政级别随之升格为正处级单位。有批评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衡水中学实为“超级县级中学”,其模式与早年备受争议的“县中模式”一脉相承。
同济大学高教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也认为,衡中本质上是强化应试教育,“跟普通高级中学进行不平等竞争”。
“在高考仍然作为主要选拔手段的前提下,各个省份的高中教育都主要是应试教育,还不存在以素质教育作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张端鸿指出,浙江省教育厅官员的叫板并不意味着浙江已是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反对‘超级中学’进入浙江是对教育生态进一步严重破坏的拒绝”。
一所杭州知名中学的教师告诉财新记者,虽然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定位中,浙江进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学生在课外补课很常见”。
据央广网报道,2016年杭州小学一年级学生参加“学而思”课外培训的比例达60%,五、六年级更是接近80%。
微博自媒体@美剧贩 对高考和教育的看法是这样的:
新高考能代表素质教育吗
在浙江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弱化“应试”强调“素质”是总体方向。按照该省方案,新高考实行“3+3模式”,即不分文理,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历史等7门中选3门选考。而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
此外,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水平大学和浙江省内高校还可实行“三位一体”招生:即将学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
但这一政策意图在落地过程中,并未能实际减轻浙江学生的学业负担。上述高中教师告诉财新记者,因为高二即进行选考考试,不少浙江高中在学生高一时就安排备考。
澎湃新闻的报道也指出,多数浙江学生在选考科目中为了“拿高分”,按照“避难就易”的标准选择选考科目。另外,为了学生在高二能选考,高一即必须开足11门课,反而大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新高考减负作用是有限的,也不应该有过高期望。”陈志文告诉财新记者,高考改革从减负出发,但是把选拔性考试一味简单化、水平化,实际上可能是在推动应试教育,“考试一旦水平化,更适合应试训练,比如新东方就是托福考试起家的,刷题就管用”。
“高考定位本来就是选拔性考试,可是在各种压力下,考试越来越水平化。”陈志文告诉财新记者,高中阶段学生的负担实际是和期望值相关,“和考试无关”。
据陈志文解释,水平化考试重粗分,考试结果区分度较低,而选拔性考试更强调区别度,“是细分,可以用分数精准衡量”。
“宁波镇海中学也是高压学习,所以清北率常年浙江第一。”上述高中教师告诉财新记者。
程方平告诉财新记者,将“应试”和“素质”简单对立,基本上属于伪命题,“考试也是检验知识、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
滋养衡水中学的土壤究竟是什么
目前中国社会讨论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有地域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阶层固化”“即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问题”。
“很多农村小地方的孩子能上好大学的越来越少。”陈志文指出,在此意义上,不可简单将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妖魔化”。
《南方周末》在近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中所指出,对此争论本质上反映更多的是分处不同阶层或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的“利益诉求冲突”。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的存在,或许给贫困家庭的子弟提供了一种通过考上大学以改变命运的公平方式。
“要弄清楚是衡水中学的问题,还是大学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或者社会的问题?”陈志文指出。
本文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财新网(caixinwang)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衡水中学背不动应试教育这口锅
批评者认为衡水中学扰乱地方教育生态,但不应该忽视衡水中学是怎么形成的。
微博热议——
@小雪人ooo(衡水网友):
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同地区会有不同教育方法。河北地区仅有一所211高校,更是没有985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才导致了衡水中学这类学校的出现。或许有人会说新疆等偏远地区也是教育资源缺乏,可河北地区高考是使用全国卷中最难的那一张,录取分数在同张卷的使用地区中最高。
@地理老师宋学超(高中教师):
其实关于衡中的争议古来就有,这种争议基本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分界线的。很多县城经济水平一般,人们不富裕,观念保守而狭隘,在孩子教育上拥有的选择就少,于是经济窘迫之下只能将高考看做是上帝从天堂丢下来的一根绳索,逼着孩子必须死死抓住。
@文创漫谈(微博网友):
该上黑名单的不应该是衡水,毛坦中学,而应该是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他们本来已经是牺牲品,还要再补上一刀。控诉高考工厂,不如去控诉教育制度!那些没有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高考的人,哪里知道他们进大学之门的艰辛?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遍地都是衡水中学,只不过没有人家衡水中学考试成绩好,没有被人这么关注而已。
@石头城黄爷(微博网友):
衡水中学这样的模式不值得提倡,但是需要保护的,素质教育是有钱人的游戏,对于寒门之家,让你学钢琴,做志愿者,参加各种辅导班,你玩的起吗?但是衡中这样的学校给寒门之子留下了一丝希望,至于这个所谓的民办学校高收费的方式,好坏不做评论,但是……衡中不应该被妖魔化,它是现下高考制度和教育欧美化下,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暂且多看看,不要一棒子打死。
@手把青秧插满田_低头便见水中天(微博网友):
学历能取信于用人单位,就是因为用人单位相信学历和人的能力成正比,学校在录取的时候又相信高考分数和人的能力成正比。衡水这类学校的策略是,专注提高成绩,使它的学生高考分数和个人能力差异远高于平均值,如果只有少数学校这么干还好说,这么干的人多了,不是学校拒绝信高考分数就是单位拒绝信学历。
素质教育与衡中式教育,你更看好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