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考上清华靠智商不靠努力

新浪教育
摘要:5月21日下午两点,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 发布一则微博,称“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
微博全文:
【教育专家:要承认个体差异】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对清华五百个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大家要承认个体差别。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
此微博一出,立刻引发热议。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史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深远影响着中国近现代教育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对于全中国所有的学生而言,上清华是共同的梦想。
清华大学每年本科录取的新生大约为3300名,有7成是通过高考圆梦清华的。(另外还包括艺术特长生、国防定向生等。)基本都是全国各地的状元尖子。学霸中的战斗机汇聚于此。可以说,能够进入清华的学生,平均智商高于普通人让人确实无可反驳。
而刺痛网友,或者是刺痛清华人本身的是王晶教授提出的一个与家庭背景和个人努力无关。

清华大学招生特刊(2015)
问题一、进清华真的于家庭背景无关吗?
2015年15日,清华、北大各自公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扩大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农村考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入选清华“自强计划”的优秀农村学子,最高可降65分;获北大“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农村生源所占比例逐步下滑,媒体疾呼,越出身底层,上的学校越差,寒门难出贵子、难改命运,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回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就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乡村寒门子弟能坚持走到最后。这盖因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欠账惊人:有代表说,在一些农村学校,孩子们坐在简易板凳上听课,能不能为农村小学生添一张有靠背的椅子?有委员说,现在是村里的老师到镇上去了,镇上的老师到县城去了,县城的老师到市里去了,能不能尽快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留住好教师,就留住了乡村教育的希望。
“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那么我们能说“寒门难在出贵子”原因是智商不如人?
问题二:进清华与个人努力无关?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各路状元纷纷涌出。然后他们最终可能花落清华或北大,亦有可能花落海外。而实际上,从清华大学的3000多的招生人数来看,就算广大网友的智商打败了中国99%的学生,但是也肯定需要从上万学生中冲进前3000名,才有可能梦想成真。
在各地状元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会纷纷表示:我平时挺爱玩儿的。我不是学霸。我谈恋爱了……
小编只能表示,听听就好了。因为对于学霸而言,他们的努力成为了常态,所以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真的多拼。如果有不相信,真的可以问问学校的学霸们,看看他们的读书习惯……当然,真的天赋异禀的也有,我羡慕,嫉妒……
以清华电子工程系大四学生韩衍隽(因大学拿15门满分被称为学神)为例,2011年安徽高考状元,大一年级共在图书馆借阅逾100本书籍,参与皖南古村落保护情况的实地调研,主笔完成一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大学生们自己感受下吧。
而实际上,我们回到被网友纷纷抨击的王晶教授的观点。其实她提出的是“核心原因”,而且主张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家庭教育,小编细细思索,也觉得有道理。
网友评论:要不要取消高考测智商?
@海底的蚂蚁:承认个体差异。另题外话:做京津地区的高考题,对于其他一些教育大省的许多学子来说简直就像解小学生试题,但对于同样的分数,他们也只能上个二三本,但这两地的考生就能进教育部直属重点了
@Joe_fighting1:我觉得能考上清华确实挺狠的... 不是有超高的智商就是有非一般人的毅力与刻苦... 或者都有
@youyou_book:不考虑专家说的数据的问题,承认个体有差异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面对事实教育才能成功,其他也一样。
@小金哥在此:那还是取消高考吧,直接测智商多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