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加重?"十面霾伏"从何而来

新浪热点
摘要:霾区达到75万平方公里,19日晚进入最严重时段。
今年入冬以来的最持久雾霾天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预计,此次雾霾还将维持3天,直到21日后半夜才会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2016年12月18日,北京景山俯瞰全城,城市被雾霾吞噬,故宫开启隐身模式。
从17日开始,华北、黄淮、陕西关中、长三角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空气污染,普遍处于中到重度污染当中。其中,河北廊坊、石家庄已经达到最高级别的严重污染。当天下午2点,华北地区、黄淮地区和江淮地区受霾影响的区域约为75万平方公里。
中央气象台预计,本轮雾霾最重的时段为19日夜间到21日,将有包括京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市在内的地区被雾霾笼罩。
北京河北天津等8省市局地有重度霾
18日20时至19日20时,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大部、河南中北部、陕西关中、辽宁中西部、吉林南部等地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和东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辽宁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最低能见度为1公里左右。

此外,18日夜间至19日上午,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局部还有浓雾。其中,天津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中东部、苏皖北部、辽宁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低于500米的浓雾,局地有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
20日夜间或有降水 可降低污染程度
气象专家表示,本轮雾霾过程可能出现波动。20日夜间,华北中南部有些降水,对污染物有一定清除作用,因此20日夜间的霾会有一定程度减弱,不过依然存在不确定性,需保持关注。
21日后半夜,本轮雾霾才会自北向南减弱消散,这意味着本次雾霾天气或将持续5、6天。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为何一夜之间从“优”到重污染?
对于这轮雾霾天,北京、河北等地的市民也有些疑惑,为何空气质量会转变得这么快?15日午间,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都是“优”。同时,河北省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显示为“良”。可16日,各地就启动了预警。

16日上午,北京西红门,网友拍摄的雾霾袭来画面。
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王自发解释说,这是因为自16日起,华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天气回暖的过程。温度回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直接带来的变化是:华北大部分地区将处于湿度高、空气静稳的状态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极有可能在京津冀及周边形成一次持续性的重污染过程。
拉尼娜延续了气候异常现象
此外,还有气候异常的影响。2015年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出现明显的气候异常。这导致2015年第四季度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空气污染扩散条件不利,空气污染状况加重,重污染过程频发。
2016年,厄尔尼诺切换为拉尼娜状况,但仍延续了气候异常的影响。 2016年进入秋冬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四季度多个气象要素出现了十多年以来最为异常的变化。比如,地面平均气压创十多年最低,湿度明显偏高,地面风速明显偏小,与逆温状况联系紧密的大气中层温度也达到十多年来最高水平。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大气逆温状况较重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王自发说,这些数据反映大气逆温状况明显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进入12月以来温度偏高的现象尤为明显,冷空气活动强度弱、频率低,大气污染扩散能力的降低已导致12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多次重污染过程。

2016年12月18日,景山观市区隐入雾霾。
专家详解“十面霾伏”从何而来?
丨诱因:气象条件十分不利
“进入秋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说。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4季度平均多个气象要素均表现为10多年以来明显偏差的情况,如地面平均气压10多年最低,湿度明显偏高,地面风速明显偏小,与逆温状况联系紧密的大气中层温度也达到10多年来最高水平,反映大气逆温状况明显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消除。
“这一轮的雾霾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与静风、逆温、弱南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气象条件等两个因素,前者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变量就是大气条件。
丨主因:燃煤排放工业排污等
尽管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但多位环保专家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口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集中,进入冬季后整个区域的燃煤采暖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是12月出现大范围区域性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供暖季,再加上部分地区散煤燃烧量开始加大,本地污染排放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也使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愈发严峻。”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高级工程师王文美说。
此外,机动车污染也成为我国城市重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尤其重型车辆污染成为治理难点。
丨抗霾:克服“等风”思维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等专家认为,雾霾的治本之策还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调整和优化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不断降低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专家认为,治理雾霾没有特效药,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参与和行动,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抗霾过程中应主动积极作为,努力克服“等风来”的惰性思维。
延伸阅读
治霾的资金他们竟拿去发奖?
随着“大气十条”终考临近,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备受大家关注。
人民日报谈治霾资金被挪用:好米别做成了夹生饭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一锅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夹生饭。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必须从源头上规范使用流程。
日前,财政部通报了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其中,安徽有一些县区将专项资金挪用,用来搞招待、修大楼。
专款专用谓之专项资金。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到2015年总计安排了250多亿元。从秸秆禁烧到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再到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究,地方上许多大气治理项目,都由专项资金提供资金支持,治理效果也正在不断显现。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一锅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夹生饭。
除了一些地方的监管存在漏洞,还在于有些地方认为大气治理不重要、不必太较真,“反正风吹吹就散了”,还不如把钱拿来干其他“重要”的事情。于是,添置办公设备、人员保障支出,甚至搞接待、盖大楼,都从这笔专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不必太较真,源于对大气污染治理认识的不到位。“大气十条”实施三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地方认为大气污染治理不重要,不仅不下真功夫,还挪用、滥用专项资金,这样的做法不仅令人愤慨,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让人不能也不敢在专项资金上动歪脑筋,必须从源头上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流程,制定公开透明的使用管理方案,严把关、严审批,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在此次检查中就发现,河南郑州采购的小型垃圾压缩车中,部分车辆型号无法与垃圾站对接,造成车辆闲置、资金浪费。如此低级错误,必须有人“埋单”。这就说明,还要建立专项资金考核制度,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的相关责任人,必须有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不让这些动歪脑筋的人拖了治霾的后腿。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热评——
@赵普(主持人):
新节气诞生
第二十五个节气:霾至。
霾至,全年无规律多次出现。
风俗:劳动人民有全民戴口罩,祈求幸福吉祥的风俗。北方大城市还有霾至当天分单双号开车的民俗,寓意仓廪充实,不缺车开之意。中小学生往往停课庆祝。
@王志安(资深媒体人):
关于雾霾我的观点是一贯地:暂时无解,不要太矫情。用力过猛会影响经济发展,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升。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的居民,早期发展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污染,也没给周边农民补偿,不能你们经济发展水平高了,就嚷嚷要好空气,让低收入的河北农民付出巨大的代价。讨厌雾霾就买个口罩,家里装个空气净化器,出行尽量坐公交地铁。
@烧伤超人阿宝(自媒体):
中国应该把治理雾霾的重点放到大力发展核电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方面。对能量的需求是控制不住的,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才是治本之法。中国现在的所有治霾措施,都是扬汤止沸而已。
延伸阅读
北京雾霾,到底谁是元凶?
总结一下便是: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和外来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