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雾霾,到底谁是元凶?

新浪热点
摘要:总结一下便是: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和外来输送。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2015年北京PM2.5浓度变化曲线
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环保局如约发布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数据。得益于世锦赛和阅兵蓝,北京前十个月PM2.5累计浓度一度降至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最后两月险些前功尽弃,平均不到三天就一个重污染。两个月时间,就把年均浓度拉升到了80.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收窄到了6.2%。其中污染最重的12月,一个月发生四次重污染过程,两次拉响红色预警,重污染天数高达13天,追平了2013年1月单月重污染日最多的历史记录。
如此极端的前好后坏,跟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的极端气候背景肯定相关。但重污染的发生,气象条件只能是外因,排放强度大永远是根本。每次重污染,关于污染源头的说法和解析就五花八门。有说河北工厂惹的祸,有说华北地区烧煤太多,也有说北京的机动车排放影响显著。那么,对于北京雾霾到底谁是元凶?
专家为啥“老打架”?
要找出重污染的凶手,主要依靠PM2.5源解析。比如通过分析某一时段采集的PM2.5样品中各种成分,去倒查这些成分属于那些污染源排放的特征物,从而得出不同污染源对PM2.5增长的贡献。因为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是个变量,源解析的结果也会变动很大。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不一样,不同污染过程不一样,同一天的不同时段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段都对北京城区的PM2.5开展源解析,不同科研团队采样点不同,采集样本数量不同,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统计方法不同,也可能造成源解析结果的偏差。不过目前业界有一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北京PM2.5主要来源就是五大方面: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还有外来输送。

北京市环保局2014年发布的北京PM2.5源解析数据,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结论是根据北京市2013年全年的PM2.5数据分析得出的,不是针对某一季节或某一次重污染过程。
不同专家的数据打架大都是在裁定谁是最主要凶手时发生的。但就治理PM2.5污染而言,这几大来源绝对是犯罪团伙,每个都应该对PM2.5爆发性增长负责。要想彻底解决雾霾问题,这五个犯罪分子都要统统枪毙。这既是北京制定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被APEC蓝、阅兵蓝的成功实现证明过的。那么,就2015年年底频发的雾霾而言,到底谁排放的更多?减缓北京的重污染,究竟应该先拿谁开刀呢?
元凶不止一个?
环保部组织的专家组公开发布的12月7号到9号污染过程实时源解析结果表明:就整个区域而言,重污染过程中污染物来源按贡献依次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源、扬尘和其它。燃煤是华北区域污染的第一大来源。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也明确表示,每次秋冬季重污染,燃煤都是整个区域最大的贡献者,没有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布的12月5号到8号北京PM2.5源解析结果
根据统计,2014年,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接近90%的能源消耗都是煤,整个区域每年要消耗的燃煤是4亿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华北用地球上千分之一的陆地面积烧掉了全世界百分之五的煤!说实话,这种烧法,别说你扩散条件不好,就是天天刮北风,华北地区的空气也好不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住在世界上烧煤最集中区域的边上,北京肯定不能独善其身。不过,周边的煤也是北京重污染的最大凶手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环保部专家组对12月重污染的解析,还是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长期监测,结论基本一致:周边对北京的输送影响只占30%左右,北京本地排放要占PM2.5的六七成。也就是说,北京重污染的时候,大部分污染物还是自己排的。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提供的11月30号污染物传输影响说明图
为什么?因为河北的污染物要想进京,必须要有地面的偏南风。监测显示,一般是在北京PM2.5浓度飙升的时候,外来输送影响最大。但重污染期间多数时间是没有风的,甚至在刮小北风的时候,大兴、房山、通州的高浓度污染还可能向河北输送。所以,不要把问题都踢给邻居。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提供的11月27号到12月1号重污染过程PM2.5源解析结果
那就北京本地排放而言,应该拿谁问罪?环保部给出的源解析结果:北京市排放仍以原煤散烧和机动车排放为主。这和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答案也基本一致。每次秋冬季重污染,北京本地的主要污染源就是燃煤和机动车。谁更欠揍?对不起,研究没能给出明确答案。因为它们在秋冬季重污染的不同时段都担任过主犯。一般来说,在污染物浓度快速爬升的阶段,燃煤贡献更大。而在静稳积累阶段,机动车贡献更明显。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比较公平。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对2015年12月主要重污染过程动态源解析结果
不过,研究也显示,每次PM2.5浓度跃升阶段,北京和周边的燃煤对PM2.5浓度的贡献超过60%。因为加上周边输送的影响,燃煤还是可以力压机动车,赢得更多骂声的。
北京还烧那么多煤?
貌似哪里不对。不是说北京已经基本实现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无燃煤锅炉了吗?为啥燃煤还是阴魂不散?
麻烦翻下地图,城六区只占北京行政区域面积的8%。剩下92%的地区冬天取暖主要靠什么?还不是煤。虽然远郊区主城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也在推进,但大部分集中供暖还是燃煤锅炉,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还只能靠烧散煤过冬。

采暖季北京要烧掉多少煤呢?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北京燃煤的年消耗量是1200万吨左右,其中常年运行的发电和工业生产消耗是440万吨,剩下的三分之二的煤都被冬季供暖烧掉了。据测算,非采暖季全市平均每天消耗燃煤不到1万吨,而到了采暖季,每天就要增长到6到8万吨。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提供的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燃煤排放对比图
这些取暖用煤要多排放多少污染物呢?非采暖季,北京每天燃煤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是几顿到几十吨,到了采暖季就是几十到几百吨,至少十倍的增长!大家最关心的PM2.5,采暖季燃煤排放的PM2.5是非采暖季的13倍。
看了这些,你还会觉得在五环内看不到煤和锅炉,北京的燃煤污染就解决了吗?
不仅如此,北京每年采暖消耗的近800万吨煤中,有一半是被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平房居民散烧煤消耗的。因为没有任何处理设施,一吨居民自采暖散烧煤排放的污染物,是燃煤电厂一吨煤排放的15倍。也就是说,北京每年的散烧煤排放,相当于全市依然有30个大型燃煤电厂在运转。而且,这近400万吨散煤中,还有大概22%是劣质烟儿煤!排放水平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

图片来自网络
这还没完,看看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微博。红色预警期间,环保部门几乎在每个远郊区都能查到小煤炉无组织排放。更有甚者连煤都省了,直接往里添木头、烧下脚料!红色预警都敢这么烧,平常会是什么样,大家自行脑补吧。


燃煤的排放也能在污染分布上体现出来。一到秋冬季,为什么北京南部地区污染总是最重?除了部分时段受到南边河北的输送外,主要原因还是南部地区小煤炉最多。流动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散煤烧的最厉害。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2015年北京PM2.5浓度空间分布图
其实燃煤锅炉的问题相对来说还好解决一些,只要钱到位了,天然气接进来了,煤改气也就是一两年的事。关键是近400万吨的散烧煤怎么办?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大,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外来人口跟监管人员打游击,本地老百姓总买劣质煤图便宜……因而在多数专家看来:北京应对秋冬季重污染,远郊区劣质煤散烧是最大的问题。
2016年,北京已经把治理农村散煤列为了大气污染治理三大战役之首。按照五环、六环、远郊区逐步向外推进的路线,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城六区和平原农村地区无煤化,北京市无燃煤锅炉。市政府也决定未来五年拿出300亿元重点治理南部地区污染问题,成效如何?到时候见。
为啥老拿机动车说事?
这事还要从PM2.5源解析说起。采暖季,燃煤和机动车对北京本地PM2.5的贡献基本相当,那非采暖季呢?全市煤少烧了三分之二,机动车的贡献自然会拔得头筹。所以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最大污染源,是有大量数据和证据支撑的!尽管本人也不愿意相信,但除了客观的监测数据,口水仗永远都解决不了科学问题!
全年贡献31%,那秋冬季重污染期间机动车到底贡献多少呢?中科院王跃思的数据,重污染时机动车排放的贡献最高可以达到50%,就是说大气静稳状态下,机动车,包括柴油车和汽油车,排放形成的PM2.5最多可以占到城区总量的一半。
不就是车吗,真有那么大污染吗?
先带你看个现场。这是红色预警期间执法人员在路检夜查时拦下的一辆外地进京大货车。一踩油门,黑烟四起,跟着火一样。

图片由环保执法人员7号夜间摄于北清路夜查执法现场
研究显示,这样一辆排放不达标的大货车,相当于四五百辆京五标准小客车的排放!即使一辆达标的国四柴油车,也相当于90辆国四小客车的排放。目前全市夜间运行的大货车是2万到3万辆,即使进京大货车排放都达到国四标准,相当于每天夜里北京路面上还有二三百万辆小客车在跑。
可实际达标率是多少呢?2015年8月对新发地的运输车队检查发现,抽查7辆有5辆不合格,还有一辆假国三车,贴着绿标排放却是国一的水平。这下你明白了吧,白天你在五环里面堵着排,夜里大货车在五环外接着排!目前,北京全市重型柴油车约22万辆,虽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4%,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却分别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和90%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凌晨城里没什么车,PM2.5浓度经常比白天还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这样,赶紧想办法把柴油车都停了呗。说得容易,都停了,房子还盖不盖了?你一日三餐吃什么?快递小哥还拿什么来抚慰你受伤的心灵?

柴油车单车排放大毋庸置疑,不过你看仔细了,人家也只是占了机动车保有量的4%,绝大多数的移动污染源还是大家的私家车!不少人都觉得,我的是新车,开过去即不冒烟也没太大味,能有多大污染?
那就要给你数数机动车的三大罪状了。首先,机动车尾气会直接排放PM2.5。比如大家冬天看到汽车排气管冒白烟,那里面就有不少颗粒物。看上去一辆车没冒多少烟,但乘一下550万,数字也小不了。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机动车会排放PM2.5的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其实大气中的PM2.5只有30%是直接排放的,比如燃煤、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源,排出来就是颗粒物PM2.5,被称作一次颗粒物。剩下的70%都是二次转化的颗粒物。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2014年发布的北京PM2.5源解析结果
啥叫二次转化?就是类似于氮氧化物、物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他们排出来的时候是气态的,但是到了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了固态的小颗粒PM2.5。这种由其他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的PM2.5被称为二次颗粒物。而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这些二次颗粒物的原材料,就被称为前体物。
关键是,为什么气态污染物到了大气中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PM2.5呢?简单来说,就是大气的氧化性增强了,这也跟机动车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之类的氧化物有关。目前,北京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57%,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约占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的38%。机动车就成为了PM2.5二次转化的最大帮凶。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提供的PM2.5来源转化示意图
总结一下,机动车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使得大气的氧化性增强,一方面他们把自己排放的气态污染物转化成了PM2.5,同时还把其他污染源排放的很多气态污染物也都转化成了PM2.5。自己不学好,还把别的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都带坏了,机动车自然就成了首要治理对象。
能理解最复杂的第二大罪状,第三大罪状就简单了。因为机动车在上路行驶的时候,车轮碾压会带起地面的灰尘,让颗粒物始终无法沉降到地面,充当了道路搅拌器的作用,也使得道路附近PM2.5浓度升高。有人可能会说,污染堵车时,开车跟龟爬一样,还怎么搅拌?没错,堵车的时候,搅拌作用是小了,可汽车在怠速状态下,PM2.5的排放是顺畅行驶时的五倍以上。目前北京平均每天堵车时间约为两个小时,早晚高峰平均车速只有20公里左右,相距60公里的最经济环保时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高德地图的大数据显示,北京雾霾天机动车出行比例仅比正常天气下降了1.23%。这就难怪一到重污染,京城就陷入了越霾越堵,越堵越霾的恶性循环,机动车排放贡献自然就更高了。

当然,也有多位专家表示,北京机动车排放高,油品质量不好也是重要原因。王跃思就始终坚持油车路的责任划分!国内成品油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差太多,应该是第一被告。然后才是车辆排放和道路拥堵问题。不过油的事别说北京管不了,发改委都要跟他们商量着来,这儿就不多说了。
红色预警有用吗?
治理污染,只要减排就有用。单双号减少了一半车上路行驶,早高峰平均车速提升20%,车少了,不堵了,机动车排放自然也会下降!监测显示,单双号首日交通站点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氮下降了40%,全市氮氧化物减排13%,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由32%下降到了7%左右,红色预警将全市污染水平由六级严重污染拉低到五级重度污染。无论是中科院、环科院还是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都有力证实了机动车单双号的减排效果最为明显。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提供的单双号限行后交通站点污染物浓度变化图
为什么一系列措施就单双号效果最显著?一方面是机动车排放贡献确实大,直接停一半,当然力度大,效果好;另一方面是其他措施的减排空间本来就有限。比如挨了另外五十大板的燃煤。全年总量三分之二的煤都是采暖季供暖用的,不可能停。剩下的440万吨里还有个年耗煤230万吨的华能热电厂,发电供暖都是民生工程,也不能停。最后减排空间只剩下了200万吨的工业用煤。且不说红色预警只要求部分企业停限产,即使全停了,减排效益也只是15%。此外像工地扬尘,本来冬天施工强度就不大,控制再好减排效益也很有限。所以减缓重污染,北京自己既好操作又能见效的就是机动车,要想起大作用,还得靠周边的工厂和燃煤减排。
不过这个大作用,也是相对的,环保部专家组对北京首次红色预警效果评估显示,北京和周边应急减排,也只是实现污染物减排30%,让北京的PM2.5浓度下降了10%到15%。第二次红色预警提前发布、提前启动,也才实现PM2.5浓度在不同时段下降20%到25%。

红色预警,将污染过程浓度均值从超过250微克每立方米降到200左右,依然是重污染水平。人体也不会有任何感觉。要降到多少你才有明显感觉呢?中科院的研究显示,只有日均浓度降至1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人体才能在感官上明显感觉雾霾减轻了。

图表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别说现在的红色预警不可能实现,就是按照APEC的空气质量保障力度来,提前一周整个北京周边七省区市都严格落实加强版的红色预警,也只能实现PM2.5浓度下降50%。如果是11月下旬那次最严重的污染过程,APEC保障也只能让460多的峰值浓度,降到230左右,最后三天还是重污染水平。如果是12月19号到22号这次,峰值浓度也只能从421降到210微克每立方米,最后一天大雾一来,能见度依然很差,还是感觉不到减排效果。

北京市环科院2014年发布的APEC应急减排效果评估
为什么连APEC保障都解决不了北京秋冬季的重污染?因为采暖季北京和整个华北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太大!不是说供暖导致了雾霾频发,而是本来环境容量就严重不足,再叠加供暖排放的影响,只要没有冷空气,扩散条件转差,北京就一定会雾霾锁城!
重污染只能等风来?
恭喜你!答对了!
准确点说,是只能等冷空气南下带来的北风!
现行的红色预警措施只能缓解重污染。用新晋院士贺克斌的话说,就是缓解症状,把一个重度感冒缓解成一个正常感冒,减少高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要想彻底清除重污染,就目前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来说,真的只能等风来。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风吗,咱们人多力量大,想办法造点风不行吗?不好意思,你还真高估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了。以目前的技术能力,人类还没办法改变气象条件。不然很多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就能避免了。
不过的确有人设想要在北京周边山上装一些人造风机,不过根据中科院的测算,六级严重污染水平时北京城上空悬浮的污染物总量超过4000吨。试想在北京哪个位置要放多少台大功率风扇,才能把上万平方公里面积、4000吨重的灰霾吹走?就算真搞出这么一套人造风机系统,带动这些风扇要消耗多少电?目前全国75%的电还都是靠燃煤电厂发电,北京这边开着大风扇,河北那边火电厂加班加点的排放发电,浪费资源不说,河北的高污染浓度达到一定水平的话,你以为风扇真能挡住平均高度几百米的高污染带吗?同样的道理,有人提出要在北京安装室外巨型空气净化器,还有要把北京的霾收集起来造钻石,制板砖的,技术能力都不说,运行的高额能耗究竟是消除污染还是制造污染?有这些钱用来升级环保设施,把污染物控制在烟囱里不更好吗?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的重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消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从长远来看,如果想让北京别一到秋冬季就重污染,得重感冒,根本的办法只有两个:第一增强抵抗力,全面降低本市污染物排放强度。既要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降低生产排放,也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疏解人口,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降低两千多万人衣食住行带来的高强度排放。只要排放强度下来了,就算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就会像老北京城一样,只有雾,很少霾。第二,就是防止交叉感染。北京邻居咳嗽老不好,咱也不可能搬走。只能是联防联控,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帮助河北治病,加快转型升级,让河北人民不再为了生存一再透支环境资源。北京人民想呼吸好的空气,就必须让河北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治理污染的客观规律和现实。
最后引用王跃思的一句话:“治理污染,是政府要割肉,百姓要放血的。”大家要是总喊着让别人行动,一触碰自己的利益就跳脚,雾霾还是会来的。
微博热议——
@中国气象局:持久霾来袭。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需提前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应对措施;公众需防范持续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
@weatherman_信欣(气象分析师):这次地面附近湿度大,河北中南部的雾估计也会比较多。
@大脸撑在小胸(科普作家):
对监测点进行道德批判没什么意义。本质上,负责监测的部门和负责治理的部门应该互相独立,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不受干扰。而我国的监测点,在某种程度上听命于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自己又负责治理,那监测数据不出幺蛾子倒奇怪了。
@囧知道(科普自媒体):佩戴合适的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雾霾。口罩的主要原理不是把颗粒“挡在外面”,而是微小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会被过滤层“吸附”,所以口罩才会变脏。大街上最常见的防雾霾口罩虽然做不到完全密封,但还是能让你少吸90%以上的雾霾。
@鄢烈山(时评者):一切根本的问题,包括雾霾,是民众无权、媒体无权监督官府和国企。早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住压武汉市青山区青山镇时,就有武汉石化厂烟囱夜间排污,臭气熏天。我岳父王化南是南下干部,喜欢管事,告状也无人理。
@德国游学(文化自媒体):
关于雾霾,没准确提前预警有责任,误预警没责任,为了推卸责任,天气预报现在多半都会从最坏的预期进行预告。仅今年秋冬以来,北京空气污染预警就误报多少次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没辙,大家还是轻松点欢度周末吧。
本文著作权归京环之声(公众号:bjhbxc)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