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90后自白:我为什么不存钱

90后自白:我为什么不存钱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必然进程,一定会出现一大批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倘若回归家乡或二三线城市大概率会理性储蓄,但想扎根一线却仍难于上青天……

划重点:

1、买房可能是一个年轻中国人存钱的最大动机,但这不适用于一线城市。

2、消费其实是购买故事、感受、交谈的资本与彼此间的认同感。

你也许还想看这些↓↓↓

数据显示:90后负债额是月收入18.5倍,开发商指望他们接盘要黄了

扎心了!90后财貌图谱出炉,八成人月收入不足1.2万

消费贷用户70%月收入低于5000元 80、90后是主要人群

下面文章约2094字,你可以花3分钟进行阅读↓↓↓

为什么不存钱?在编辑将这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甩来前,我并没有系统思考过。过去一年,我的收入在部门内应该算高的,超过官方数据里的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我未婚,没有房贷车贷,某“准一线”城市的一套二手房还能赚些房租,父母祖辈均有工资,没有家庭压力。

我的70后、80后同事时常诧异我的钱去哪了,他们能看到的大概只有着装。是的,我喜欢潮牌,每年会买几件大几千的行头。看不见的主要花销包括一间五环外、月租约4000元的独居公寓——我们这行很多时候在家写稿,环境很重要;每月通勤大概1000元——这一年我愈发爱打车,不知是否因为老了;每天饮食大概100元——跟外卖做饭无关,自己烹饪也会去电商网站买优质食材,花销甚至更高。我这一年谈了恋爱,每次和女友逛街的花销不低于500元;每年出国旅行1~2次,单次预算万元以上。

00后眼中的90后,大家怎么看

以上是我的消费画像,大致是一个典型的沉浸在消费主义美梦和伪中产阶级幻想里的年轻人。换句话说,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勤俭节约”,每年省下几万元存到银行账户里轻轻松松。但问题是,一个90后的情况如果和我类似,又为何要存钱?

买房可能是一个年轻中国人存钱的最大动机,但这不适用于一线城市。目前我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与我一年能否存下5万元10万元无关。同理,如果我最终的归宿是非一线城市,问题又顷刻迎刃而解——我的家庭能承担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一般住宅的首付,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每月的车房按揭。一些认识的80后对我这个想法略有不屑,但工作之初即能依靠工资买房的时代确实远去了。

要买房的注意了!交首付一定要防止这些坑,现在知道还不晚!

举一个直观点的例子,2005年东五环外某新楼盘每平方米卖3500元,那一年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是3.3万元,假设剩余一半,年结余可以换来5平方米——感觉还蛮有奔头的。现在这个房龄超过10年又适逢北京楼市遇冷的小区每平方米成交价仍在5万元左右。北京市201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突破10万元,这一代年轻人一如既往地“勤俭节约”后,中间收入者每年能买下1平方米。这是一幅对我不太有吸引力的场景。

我的父母在同样的话题上也奉劝过我,大意是存点钱总是好的,生病、购车、人情往来,用钱的地方很多,有备无患。他们为了培养我的理财意识,甚至将一笔积蓄托付给我打理。过去的一年里,我将他们的这笔钱谨慎注入各种理财渠道。以基金为例,按照某知名应用软件的人工智能诊断购买几只高评分基金后,我成功将5万元变成了现在的3.7万元。与金融行业的一些朋友聊天,得知他们2018年的成果也好不到哪去,我感到由衷地开心与放松。这大概是我没有养成储蓄习惯的第二个理由。

国家统计局: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为中等收入群体

当然,以上所有说辞也可以都当作借口。我深知结余和储蓄是优良的习惯,目前没有执行,反映出我对未来生活,至少是物质层面缺乏明确规划,也可以翻译成我并没有足够信心在一线城市置业、稳定生活,这难免又带来一些安全感的缺失。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也确实缺乏紧迫感,这大概是社会的进步。我的父母祖辈都有工资和社保,一家三口都买了商业保险,我个人没有负债,信用卡永远当月还清。如果说前方没有目标拉着我存款,后方同样缺一个东西推着。

我不清楚自己这类人在一线城市占比多少,但我相信伴随着城市化的必然进程,一定有一大批像我一样、普通城市家境一般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走进了一线、准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研究所。他们倘若回归家乡或二三线城市相对游刃有余,大概率会理性储蓄,但想扎根一线却仍难于上青天。身处在两个阶层的夹缝间,他们有独属于自己的迷茫。

凭借自我如何摆脱这份迷茫?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种办法,包括回家、二三线城市、去云南开店。至今留在一线城市的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将年收入50万元作为一个门槛,届时我有了买房、扎根北京的能力,会认真开始理财——在此之前,月入2500元和2.5万元区别不大,我都能“月光”。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痴迷跳槽、暴富、一夜走红,过去年长者批判这种“浮躁”,我总深以为然。后来把自己的处境琢磨清楚,另一种逻辑似乎也成立:如果不是幸运地出生在那不足1%、家庭资产过千万元的家庭,一个年轻人想要在一线城市扎根,能依靠的似乎也只有这些。至于依仗那些万元上下的工资、期待30后年攒出一份首付,不如用它把自己活得舒服点。

当然,为了不将这篇自述变成纯粹的为己开脱,我也必须坦陈自己的软弱。我确实克制不住“买买买”的欲望。消费实在是太迷人了,新产品新功能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营销即使深知“掺水”,动人程度依旧满分。

过年期间恰好在看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亿万富豪们的饕餮盛宴》,其核心观点很有趣:消费其实是购买故事、感受、交谈的资本与彼此间的认同感。这听起来矫情甚至虚假,但我觉得用它来总结我,乃至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再合适不过。当储蓄的目的虚无缥缈,带来的回报乏善可陈,消费的刺激和爽快又是那么明显,存钱实在是太难了——我无法靠着储蓄买下富豪们的房和车,但可以感受他们的三餐、护肤品、钟爱的小玩意儿。这些又刺激我的欲望,反过来激励我更努力地工作,奔向更高质量的生活。一个健全的人诚然不应将此当成人生唯一甚至主要动力,但这本身也足以构成一套闭环,亦是当代商业社会运转的重要法则。

以上就是我,一个即将25岁、在同龄人中收入尚可的年轻人不存钱的全部理由。年长者可能觉得它荒唐又自私,但我深以为然,或许大家需要彼此理解。我对自己的生活同样感慨良多。我热爱它,认为它充满希望;我同样嫌恶它,眼见它被绝望的愁云笼罩。我自觉清楚自我生活的境地,但我也同时知道,2019年,我大概率地,依然不会存钱。

来源:冰点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