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诞节你会分外孤独?

新浪热点
摘要:虽然人们不愿意将欢乐节日与痛苦哀伤挂上钩。但实际上,世界上有一大群人,比如英国就有超过10%的人口,在圣诞节倍感焦虑。

划重点:
1、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春节恐归族”,其实是同病相怜啊。
2、如何缓解节日焦虑?反正在节日里暴饮暴食、喝大酒、狂欢甚至纵欲其实是没什么用的。
3、不要信媒体、商家和别人传递的“完美节日”的理念,所有广告的目的都是让你对现在拥有的感到不满。
你也许还想看这些↓↓↓
下面文章约2300字,你可以花4分钟进行阅读↓↓↓
圣诞节过得开不开心?要是开心,那只能说,你开心就好。假如你过得不开心,小编可就来劲儿了——不开心就对了。

虽然人们不愿意将欢乐节日与痛苦哀伤挂上钩。但实际上,世界上有一大群人,比如英国就有超过10%的人口,在圣诞节倍感焦虑。一开始,壹读君还觉得这是发达国家人民放着好日子不过、大惊小怪,但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春节恐归族”,其实是同病相怜啊。
于是,壹读君决定给你们添添堵,讲讲节日焦虑症。
壹读君过节发请假条,有人一过节就得发病假条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节日尤其是春节,家人团聚是核心奥义。不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歌有多难听,还是能引发共鸣。但伴随而来的家长催婚、打听工资、超预算红包等等让许多人对过春节产生了矛盾情绪。
在世界的另一端,相似的情绪通常爆发在今天——确切的说是在这个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就曾表示,圣诞节是每年抑郁情绪爆发的高峰。在这一天,警方和医院不得不加班加点高度戒备,因为企图自杀的人数激增,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医生的门诊也迎来了最忙碌的时段。
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圣诞节之后的一月,夫妻反目直至离婚的人数往往比其他月份高出一倍(很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1/4的英国家庭在圣诞节时的花费严重超支;2012年,《泰晤士报》的调查显示,当年有25万老人只能孤独过节。
这么一说,气氛顿时黑暗了许多。

德国超市EDEKA2015年圣诞广告
就在一周前,一家名为“Mind”的心理健康机构对2000名英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对即将到来的圣诞聚会感到焦虑,还有19%的人会以生病为由躲避公司的party;1/5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在节日里十分孤独,13%的人会遭遇睡眠问题,18%的选择借酒消愁。
这家心理健康机构表示,对抗焦虑本就挺难的,圣诞节又集中了各种事件和诉求,所以焦虑的人会感觉更差。除了情绪紧张和低落外,节日焦虑还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包括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多汗等等。
在精神上,焦虑患者也会“脑洞大开”,比如觉得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自己被边缘化、对声音和光亮过度敏感以及不想见人。
更为严重的,是生活完全被焦虑所占据,有些人在节日过后还不愿出门,也不想与他人有任何联系。有研究显示,对过节的热情其实是随着年龄而降低的,英国25-34岁的人群中,32%的人还对圣诞节抱有期待,65岁以上有热情的人就只剩15%了。
外国人不愿过圣诞节,跟中国人过春节焦虑差不多
本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原则,既然圣诞节能让人产生焦虑或恐惧,还是应当看看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情绪出问题。
节日通常是民俗文化中一些值得纪念的重要时间,常常诞生于原始崇拜、祭祀、宗教和对神的信仰等等。
在重要节日到来时,过高的期待值和过度的自我反思能够导致压力和社交焦虑:圣诞节被完全商业化,许多人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礼物和“完美”的社交活动上,因而压力倍增;另一些人则由于过度地反思自己的得失,尤其与他人比较之后就抑郁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羡慕嫉妒恨嘛)。
还有不少人因为花费超支而压力重重(穷鬼就不要穷讲究)。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社交的预期,尤其是与不愿相见的家人、亲戚、熟人相处,比如碰到熊孩子为了表现友善不得不搭讪时,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让自己尴尬症发作——这跟中国人回家过年抵御一大波七大姑八大姨围攻的情形很是类似。而对于那些刚刚失去亲人或不幸失业的人来说,圣诞节必然不会好过。
在英国,导致圣诞焦虑的主要原因包括消费超支、亲友聚会、推不掉的酒杯以及对完美节日的过高期待。一些典型的节日焦虑患者会从9月份就开始觉得不自在,10月提早完成圣诞购物,因为不想和抢购的人挤在一起;而对于公司的圣诞聚会,有人每年买一张入场券却从来不去,只是借此让别人不认为自己太吝啬或者对公司有意见;每当想象着自己准备的礼物可能在大众广众之下被拒,病患就担忧不已。

雪上加霜的是,圣诞节正值隆冬——有一种病症叫“季节性情绪失调”(SAD),在冬天因为寒冷和黑夜变长而发病率升高。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就证实,冬季人脑补的血清素水平相比夏季会更低,而血清素正是传递幸福感的神经介质,于是,一些人在冬天里就更加忧郁了。
如何缓解?反正借酒消愁没用
对于不同程度的节日焦虑,真的有办法缓解吗?
如果有一些有效方法,那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两个月后踏上回家路途的中国人有大用处。当然,情绪始终属于自我掌控的范围,能否做到以及效果如何是个技术活。
首先要说明,在节日里暴饮暴食、喝大酒、狂欢甚至纵欲其实是没什么用的。壹读君其实很羡慕那种“原谅你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态度,然而,日内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美食、烈酒和性,这些被视为高度缓解压力的“奖品”,并没有传说中的“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神奇功效。
通常而言,压力大的人会更加努力地去寻求这样的“奖励”,然而实验表明,当他们如愿得到奖励之时,并不比那些压力小的人更满足。也就是说,“想要得到”和“享受所有”在人的大脑中涉及到两个独立的过程,分布于不同的系统。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获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事物之后,反倒经常觉得“空虚寂寞冷”。
接下来,是一碗热乎乎的圣诞鸡汤:
•对过节时的礼品和party消费设定一个可接受的上限;
•不要信媒体、商家和别人传递的“完美节日”的理念,所有广告的目的都是让你对现在拥有的感到不满。
•(假惺惺之二)降低期望值,对自己拥有的抱有感恩的心;
•不要过多地回想过去、反思得失;
•(假惺惺之二)慈悲为怀让人心情愉快。研究显示,做好事能够促进血清素在大脑中的释放。
很多社交焦虑症患者并不会主动走进心理门诊,不过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发现,在网上相互交流确实能缓解节日带来的焦虑。
比如英国的论坛SAUK专门面向社交焦虑者,注册用户超过1.5万。在圣诞节期间,论坛在线人数往往急剧增加,与那些感同身受的人交流让人提起精神,网站上的心理治疗信息也能帮助患者在生活中掌握主动。另一家心理健康机构Mind也表示,对抗节日焦虑的有效方法就是放下包袱,与亲近的人坦诚相待,如果不愿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像Elefriends一类的网络社区是不错的选择。
而在中国,新的一年总在吐槽段子的大爆发中拉开帷幕,异曲同工之妙啊。
来源: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