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双11啥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双11啥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在满屏的「订金」、「预售」、「打折」、「抽奖」里,买还是不买,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划重点:

1、在消费之前,先明确建立,我确定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再去挑选和买卖。

2、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无论双十一你买不买,你都不会亏;如果你的偏好折现不是理性的,那么亏或者不亏都有可能,那就是行为经济学的问题了。

3、生活的乐趣可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前者我们通过占有和消耗资源来获得快乐。而在创造型快乐中,我们则是分享者和贡献者。

你也许还想看这些↓↓↓

不买不是中国人?

10年双十一,中国人的消费模式惊现8大变化!

“双十一”,其实是个已经有一百年历史的日子

下面文章约3000字,你可以花6分钟进行阅读↓↓↓

又是一年双十一。

看了前两天阿里巴巴 CEO 助理颜乔在知乎回答的问题“ 2018‘双十一’第十年了,对你来说最难忘的记忆有哪些?”,才知道双十一今年已经第十年了。

每年这个时候,无论是否花了钱,很多人都会凑到一起聊聊彼此买了什么,可能是赌咒发誓‘今年再也不乱买东西了’,也可能是造福大家‘我来给你讲讲这个促销规则’

在满屏的‘订金’、‘预售’、‘打折’、‘抽奖’里,买还是不买,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确定,我知道,我要什么

网友:菠菜

任何消费,都包含了基础服务和精神服务两类。

基础服务就是一顿饭,要管饱,要不拉肚子;一件衣服,要遮羞、挡风、避寒;一幢房子,要能住人,不漏水;一扇门,最大限度可以防止自己被杀死在家里;一双鞋子,要能走路……精神服务就是我用了一样东西以后,会得到某种升华,感觉类似于快乐、自信、安心、甚至牛逼。

其实在买东西之前,先要了解自己,并不是每个人的性格,都必须是基础服务在前,精神服务再后的,这样东西的基础价值,对不同性格的人来说,也许重要程度完全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有些姑娘虽然觉得穿高跟不舒服,但她每天也不会走许多路啊,而且会因为高跟带来的心理愉悦而战胜肉体的痛苦!

也有人天然地性格里无所谓是否居无定所,但有一辆车会觉得自由自在……其实花任何一笔钱,其实都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小小试探,没有人天生是了解自己的,有些钱,花了以后发现不值,发现心疼,于是就交成了学费。

既然我们系统地理解一门知识也许也要个几年,所以在消费观上交点学费也挺正常的。

在我个人,目前开始适用于基础服务在前,精神服务在后的原则。因为我觉得精神服务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付出和一些知识的活动来得到更全面的满足,毕竟对我来说钱是有限的,所以在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更关注这类东西本身的核心功能。

在基础属性上,其实买东西不仅仅是个纵向比较过程(类似于为什么这双鞋比那双鞋好),更多的时候是横向比较,比如说,你为什么需要一双鞋?

许多学费,其实是交在了你在消费判断的时候,把横向比较忘记了。

在一双美丽、打折、‘总有机会穿’的鞋面前,有时候会忘记一个本质问题,就是除了买卖瞬间的愉悦感以外,其实你并不需要这双鞋。

固然有时候,许多人觉得钱赚了就为了花的,但有时候花钱的代价就是自己心里无法控制的后悔,这后悔也许是一瞬间(毕竟也花得起),但积累在心头也不是个滋味。

在基础属性以外,就是精神层面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属性,这个就是纵向比较占大头了。同样一块牛排,家里吃,连锁店吃,高级西餐店吃,价位各有不同,同样通过质量认证的护肤品,价位和品牌知名度各有不同,一个包,一双鞋,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一个手机……

这时候你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有一个买他的理由,这个理由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个理由是自发的还是被商业规则洗脑的,这个理由是长久存在的还是模棱两可的……

我觉得这种时候,这个理由就类似于我问你蒙娜丽莎这幅画好看在哪里一样,是非常私人的,任何理由没有什么好或者坏,这个理由只要你乐意就可以了。

但这个时候,也会交学费。

比如我个人在觉得自己有本钱也有欲望在某种消费品上进阶到选牌子段位的时候,如果父母辈或者三观比较喜欢的朋友长辈有用下来觉得很好的牌子,那么会延续用他们欣赏的牌子(这就是口碑的力量!)。

如果他们没有建议或者也不懂,一般是盲选几个价位差不多的试用,然后看是不是越用越舒服,越用越舍不得换。这大概就属于缘分一族了。当然不是每种消费品都有选牌子的实力——没有实力那就继续依靠基本的实用价值来判断(比如说房子……)。

就个人目前来说,在消费之前,先明确建立,我确定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再去挑选和买卖——而不是以前的随便逛逛,大概用的找的消费方式——这样往往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以后的使用体验,都会非常棒。

我觉得花钱和赚钱是一样重要的技能,不要小看了钱,这个世界上,有实力小看金钱魅力的人不多,吾等凡夫俗子,还是相信一句话,金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但我们不是住在桥上。

双十一什么都不买,亏了吗?

网友:司马懿

平常,商家没法区分一个个 ID 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只知道他们‘买了’,但是其实还有一大批人在买和不买边缘纠结着,‘再便宜一点就好了’,如果商家明确的知道这些人,他们愿意提供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出去,但是苦于两点:

 1、 商家不知道具体是哪些人‘想买没有买’

2、商家也无法单独提供更低的价格,因为否则的话所有人都会声称自己是属于‘便宜一点就买了的’类型,所以商家必须统一降价,那么商家将在购买欲望旺盛的客户那里损失一大笔收入。

那么双十一来了,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契机区分这两种消费者。

商家可以通过设定一个足够长的等待时间(或者足够复杂的机制,不论如何,就是要让消费者购物变得麻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愿意用这种麻烦,耗时的方法购物。

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这种耗时的方法,那么这个消费者就是属于时间不太金贵的消费者,那么我可以降低一些价格;

而消费者如果不等待,不凑双十一的热闹,那么这个人显然就是时间金贵的消费者,商家可以原价卖给他们,避免了统一降价的损失。

这样商家在扩大了自己用户群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了对高级消费者也降价的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不对称信息下的 screening,也就是通过一个机制,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实显示出自己的类型。

回到问题,双十一什么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无论你买不买,你都不会亏的,因为如果你不买,说明你是第一类消费者,第一类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如果你买了,那么说明你是第二类消费者,那么第二类消费者在双十一确实倾向于扩大消费费。

当然,如果你的偏好折现不是理性的,那么亏或者不亏都有可能,那就是行为经济学的问题了。

消费型快乐是你的酒肉朋友

网友:动机在杭州

我把生活的乐趣分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消费型快乐中,我们通过占有和消耗资源来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化的东西。酒色就是典型的消费型快乐。这种快乐有三个特点:

(1)以满足感官等生物性需要为主。我们所做的,是消费。

(2)消耗有限资源。为了满足消费型快乐,我们不得不和别人竞争这些资源。要不然权势王位老有这么多人眼红呢?这造成了人际紧张和冲突。

(3)容易厌倦,尤其是在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因为我们的感官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只对变化敏感。酒色已经算是不那么容易适应的快乐了,但你觉得后宫佳丽这么多,他整天种猪似的,真有多快乐么?(好吧,有点酸了)

即使对消费型快乐,也有两种态度:粗放型和精致型。对酒,粗放型是豪饮,精致型是慢品。对色,粗放型是交配,细致型是恋爱。同样的资源,不同的态度创造的乐趣也会很不同。所以没有美酒美人,细细品味,粗茶淡饭未必不能有滋有味。

而除了消费型快乐,还有另一种快乐,创造型快乐。

创造型快乐中,我们不是占有者和消耗者,而是分享者和贡献者。在这种创造型快乐中,我们在创造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努力工作和生活,带给社会和他人美好东西的时候,也体会着一种深刻的成就感:那种我正变得更好的感觉。

创造型快乐不消耗资源,相反,它创造资源;不容易厌倦,相反,它容易上瘾,它把快乐与成长相联系,把利己与利他相联系,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我们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声色犬马,也是胜任挑战的成就感,而这,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我觉得消费型快乐像是我们的酒肉朋友,偶尔玩玩挺开心,但你成天和它在一起就没意思了。

创造型快乐像良师益友,时间越久,越可深交。

毕竟生活的乐趣不是肤浅的快乐,还有深刻的意义感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的醒悟和敬畏,这些唯有在我们创造时,才能深刻体会到。

来源:人类心理研究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