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百亿产业:中国马术十年拓荒

百亿产业:中国马术十年拓荒

澎湃新闻

关注

摘要:中国马产业“由零开始”蓬勃发展,没什么泡沫,但整体竞技水平还不高。

“记住,上面坐着的都是你们的同胞,你们脚下是你们的土地。”

黄祖平永远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临上场前,自己的德国教练、“马术之父”鲁德格·比尔鲍姆的鼓励。

2008年那个夏天,他和李振强、张滨、赵志文、华天和刘丽娜在香港代表中国走上奥运会的马场,这6个名字甚至是中国马术的全部。

十年后,代表世界马术顶级水平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已在上海举办了五个年头,而黄祖平、李振强、张滨、赵志文他们则在看台上见证了5位中国年轻骑手的赛场风采。与之相应的是中国马产业“由零开始”的蓬勃发展。

从懵懵懂懂的探索,到大步流星的前行,过程犹如一匹赛马在跨越障碍之前的奋力助跑。

即便政策的不完备、市场的不健全、教学的不系统甚至是对马术运动的曲解,如同障碍一般难以一跃而过,但这十年已是中国马术运动发展的基石,以及最值得借鉴的经历……

奥运光环曾是沉重的回忆

4月19日至22日,当19岁的王韫婧和其他四位代表中国青少年马术最高水平的小骑手,在中华艺术宫策马冠军赛时,黄祖平、张滨他们百感交集。

其中四位参赛的青少年骑手是2008年正式接触马术运动。也是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奥运年,马术在中国正式登上了舞台。

2008年在香港分赛场,李振强、黄祖平、张滨、赵志文、华天和刘丽娜这六个名字,改写了中国马术的历史。在此之前,没有一名中国骑手站上奥运会马场,中国也没举办过一场国际级马术赛。

外界眼中,那是一段光辉岁月,补上了奥运上中国的最后一个缺口。

然而,对于这几位骑手而言,那却是一段“最沉重的回忆”。

在4月19日环球马术赛举办的中欧马产业交流研讨会上,黄祖平和他当年的伙伴一起回溯了十年前中国马术略显尴尬的起点。

“你们觉得能行吗?”当黄祖平讲述领队成庆北京奥运会前的疑问时,台下不少人都笑了。

事实上,作为中国马术的拓荒者黄祖平、张滨这四位骑手在赛前熟悉路线前,完全笑不出来——

面对那些几乎与身高齐平障碍,人人面色沉重,成庆甚至憋了很久才问出了那句话。

因为他很清楚,中国的参赛骑手在取得奥运资格前,没有一个人跳跃过1.6米的奥运级别障碍,甚至连1.5米的障碍比赛都没有参加过。

李振强和黄祖平都是从二三十岁才“弃商骑马”的“野路子”,张滨虽是体制内的运动员,但北京奥运会前,他赢得荣誉的头衔里很大一部分是“现代五项运动员”,唯一一位长期在欧洲接受正统马术训练的赵志文,当时又太过年轻,缺少经验……

当时一家德国电视台的评论这样解说道,“这四个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同胞面前完成这个高度。”

黄祖平至今还保留着这段奥运比赛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承载的不仅是骄傲,也是那个年代中国马术拓荒的苦涩。

“我们跳得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勇气。”幸运的是,黄祖平他们都在奥运中完赛。

十年过去了,与黄祖平他们不同的是,如今参加5星级上海环球冠军赛的中国新一代骑手大都在欧洲求学比赛,甚至在不同的赛场已能独当一面。

王韫婧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曾在西班牙的国际马联3星级1.4米比赛中斩获亚军,创造了中国马术的历史,这一次她又在上海冠军赛的1.45米/1.5米障碍赛上获得第32名,是四位参赛的中国选手中成绩最好的一位。

这十年,中国马术正在竞技层面快速追赶,目前光中国内地已有超过15人可以跃过1.50米的障碍。

但就像本次唯一一个参加1.60米障碍赛的梁巧羚最终落马,中国马术与世界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消弭。

奥运骑手黄祖平正是王韫婧的老师,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抱着参加奥运会的愿望开始学习马术,但最终会意识到马术更重要的是“责任、勇敢和担当”。

“我们不能苛求这几个年轻人就能在奥运上取得突破,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出去学习欧洲的技术和文化,然后把外国的技术和管理带回到中国。”

中国有了全世界唯一的“马具一条街”

拓荒之路,从来漫长而艰辛。

北京奥运会后,六位足以被载入奥运史册的骑手就如星星之火,逐渐照亮了中国马术的前路。

马术“从零开始”的改变也在中国悄悄发生——

2011年,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第一次在“鸟巢”举行,这是马术历史上第一次有商业赛事进入中国;

2012年,马术开始向青少年群体发展,借由伦敦奥运会的“东风”,青少年马术锦标赛在中国首次出现;

2014年,国际最高级别5星级的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在上海第一次举行,这是中国马术的又一次突破,因为中国第一次在动物检疫制度上允许国外的纯种马匹在进入中国比赛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国家。

要知道当初因为动物检疫制度,北京奥运会的马术赛不得不设在香港分赛场。

这个重大的突破吸引了一大群最顶尖的骑手来到中国,展示着马术的高贵和优雅。

从青少年赛事到成年组赛事,从2星级赛事到5星级赛事,涵盖了不同水平和年龄段骑手的马术障碍赛逐步增加,刺激着整个马产业市场的发展壮大。

据中国马术协会的数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的马术俱乐部从300多家增长到了800多家;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07家;又经过了快一年半的时间,这个数字在2017年底再次变成了1452家……

特别是这五年,在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的这项世界最顶尖的5星级赛事的推广孕育下,中国的马术赛事和马产业开始加速成长。

几年前,全国的马术爱好者差不多在13万人左右,而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100万人,其中活跃的马术会员占到了52%,而青少年会员则占到了66%。

这些离不开环球马术冠军赛经年累月的推动,而急速蹿升的“马术人口”又催生了马产业的繁荣,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一份从业人员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7年前当马术赛事刚刚开始发展之时,全国有规模的马具店只有10家左右,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只有3家,整个马具产业的年销售额总共也就5000万元;而在2017年底,全国大大小小的马具店超过50家,年销售额总共接近3亿元人民币。

“北京的顺白路是出了名的马具一条街,这条街上有14家初具规模的马具店。”刘华华在2014年创立了自己的玛尚马具品牌,如今她的马具店年销售额可以超过千万元人民币,“在全世界,这是唯一的马具一条街。”

今年2月,国际马联的数据显示,中国马产业的整体产值超过95亿元人民币。

“他们只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奥运拓荒,到环球冠军赛的举办;从十年前的从无到有,到五年来的精耕细作。

人们对于马术的理解正在一点点转变。

“几年前,大部分人来马术俱乐部出于好奇,就想骑骑马。现在,很多人都带着很清楚的认识来咨询马术的系统学习。”

郭晨晨是燕龙驭马文化公司的经理,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马术如今正从中高阶层人群变成一项“平民化”的运动。

这家从2004年就投身马产业的公司,在2017年开始创立了一种“商场马术”的模式,将马术俱乐部搬到商场的开阔空间,“这种尝试从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很多人都可以接受。”

郭晨晨以他们的俱乐部为例,如今在辽宁和安徽的初级马术训练课程以10节课为一个阶段,每节课20分钟,收取的费用是30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相比上海的部分俱乐部体验课程,并没有太大差距。

或许与足球、篮球、羽毛器这类大众项目相比,马术授课时间和费用上的“性价比”确实不高,但能承受这种训练消费模式的家庭在中国已越来越多。

刘华华店里的马具销售数据也清晰地佐证了这一切。

“我们店里3万元以上的马鞍在2014年只卖出了30件,到2015年已经可以卖出60件,2016年是100件,而在2017年是150件。而其中70%左右的购买者是孩子的家长。”

对于这些数字,刘华华有最直观的解读——一件中高端的马鞍代表的就是一个马主或是稳定的马术训练者。

而大部分的新增消费者都是青少年,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国的马术运动正向青少年群体深入。

“我只能说,这群年轻人选择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十年过去了,一直旁观中国马术发展的奥运骑手黄祖平也愈发欣慰。

下个十年,金牌不该是第一位的

当然黄祖平很清楚,中国马术水平离世界顶尖差很远,离奥运领奖台差得更远。

“在马术这项竞技运动上,我们现在并不是到需要奥运金牌的时候。”黄祖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得很直接。

自己经历了十多年前走过的“弯路”后,他并不讳言目前竞技层面对马术存在一定理解和定位上的偏差。

他特意提及了2月初中国马术奥运之队成立时,中国马术协会提出的“我们的任务艰巨、形势严峻,机会与挑战并存,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等待着我们去捍卫”的口号。

“这个阶段,将马术竞技和民族尊严捆绑在一起并不合适。其实要追求高水平的竞技,那只是一项运动的5%到10%,而且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都要成倍增长。”

在黄祖平看来,在中国推广和普及马术运动,并不应该先强调竞技,而是扩大这项运动对于社会、青少年、家庭的意义,以及它产生大量就业的作用。

“马术文化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马的福利高于一切。在和马的相处中,年轻人能学会尊重、担当、独立和勇敢。”

黄祖平曾经跟着德国最好的骑手学习马术,也在欧洲各国参加比赛。在那些年里,他了解了马术文化,也明白了为什么马术在欧洲如此强大——他们能有这么多顶级的骑手,是因为拥有足够多的马术人口。

这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引进一些优秀的马术赛事,以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为例,这些高端马术赛不但专注于竞技,更是在迅速带动中国的马产业发展。

“所以中国的马产业发展得飞快,而且没什么泡沫,但整体的竞技水平还不高。”

按黄祖平的了解,十年前,中国的马术俱乐部几乎无一盈利,而如今俱乐部数量增长了5倍,80%已经实现了盈利。

看到了这个产业脚踏实地的发展,黄祖平也开始慢慢触碰这个产业顶端的竞技赛事,在国内办起了自有IP的马术赛事。

在他看来,中国不少马术赛都是一流水准,但细究之下一些赛事尚欠马术精神。

“在欧洲,很多人不仅知道骑手的名字,也知道他们坐骑的名字,因为在赛场上,他们是共同战斗的伙伴。”

黄祖平提到了在亚琛世界马术节上主办方为冠军赛马举行的退役仪式,还有为那些优秀骑手举行的致敬活动,而这些也是马术的精神内核。

如今,在他主办的阿那亚杯马术超级大奖赛上,不但为曾经和自己一起奋战的冠军赛马Vainqueur举行了退役仪式,还为中国的骑手设立了“骑士殿”这样的荣誉殿堂。

“在学习欧洲优秀技术和马术文化的同时,我们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马术道路,否则我们永远跟在后面跑,整体晚了50年都不止。”

问及“下一个十年”中国马术的发展,他用了一句德国骑手们最流行的话——

“不论如何,记住这句话,‘继续战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