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央视:大城市离不开打工者

央视:大城市离不开打工者

央视新闻

关注

摘要:事故发生后处理人是不够的,要把教训总结成规律,形成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

作者|戴轩

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新建二村聚福缘公寓发生大火,导致19人遇难,8人受伤。火灭了,这么多人没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火灾现场,发现它的地下一层是施工中的冷库,一楼有商业,二三楼是居住,是典型的“三合一”样态,而这种样态早已经被明令禁止。可为什么一场大火暴露了它?它是如何存在并发展的,今后怎么办?能一禁了之吗?

避免悲剧重演 北京开展专项行动排除安全隐患

一场大火,造成19人死亡,这样的悲剧一定要避免。自11月20日起,北京全市开展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行动之一就是加速严查、清退违章出租公寓,限期要求租户搬出腾退,搬迁时限短则一两日,长则三日至一周不等。

据悉,此次北京市严查清退的出租公寓,和发生火灾的聚福缘公寓非常相似:村民自建,层层转租,人员密集,缺少消防设施和逃生通道,经营、生产、生活混杂,安全隐患较多,大部分火情都发生在这些地方。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要下决心加大对“三合一”“多合一”场所、工业大院、散乱污企业、违法建设等的清理力度,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危险重重的“多合一”

专项整治行动中,“三合一”“多合一”的混居房、工业大院被查封,那居住在这里的人要选择是去还是留?

市场需求与生存基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大院在北京郊区很常见。为了每个村镇都有一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府规定每个村可以有一定面积的工业发展用地空间。以发生火灾的西红门镇为例,当时这里有27个村镇工业大院。因为企业低端,缺乏竞争力,一大批企业陆续被淘汰,而跟随市场而生的小作坊开始进入,层层转租土地,把库房改成厂房和住房来满足需求。村民自建房屋也开始加盖出租,形成了务工者的生活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铁民:

一个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二是小企业集聚成一个工业大院,往往是以一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链或一个产品聚集区。所以说,工业大院有生存的基础,有市场的需求。

发生火灾的聚福缘公寓,就属曾经的工业大院,这里“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缺乏”,“平均一个企业存20处隐患点”,生活生产混杂;但另一方面,它能给村里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因为靠近北京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西红门镇的27家工业大院几乎都有服装加工企业,延续着“多合一”的创收模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吴必虎:

本身是城市发展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口。他们在城里租不起,自然住城郊结合部,这里没有经过房地产的市场,所以它是非常低廉的,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发展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

“生产+居住”加剧安全隐患

从“生产+居住”这一基本架构开始,年久的工业大院还会延伸出更多复杂的功能。

从地图上看,2003年到2017年,新建村的房屋规模和数量都有了巨大变化,围绕着服装作坊形成了完善的链条:超市、餐饮、诊所、娱乐、幼儿园……这些场所也都身处或紧挨着“多合一”建筑。

如何解决“多合一”带来的安全问题?

谁都知道“多合一”不安全,也知道这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大院乱,但它们为何存在?答案就是:便宜加方便。400元到700元住房的月租,在北京真的很难找到。另一个是方便,一个大院里面,小产业配套齐全。然而,生活一时间不美好还行,但不安全问题就大了。

在这次失火的聚福缘公寓,一楼有一家服装加工厂。这些工厂和工人,许多是因为旧宫六年前的“多合一”厂房大火,而向南搬迁十多公里,来到这里,并复制了旧宫的“多合一”厂房模式。火灾和血泪并没有改变仓库、生产、居住叠加的“多合一”模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铁民:

每次事故发生之后,仅仅处理人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这些教训要总结它的规律是什么,把这些规律和认识形成制度,通过一些行政的办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安全生产专家刘铁民看来,“多合一”厂房存在安全隐患,但因其便利生产、降低生活成本,又有一定合理性。要破局这种两难局面,必须在政府区域规划和制度设计上,加大投入。一方面,对于违法生产、不合规经营的黑作坊,必须加大打击。另一方面,要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大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铁民:

这些人进城务工,他们是生活的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总体上给他们很多需求的出路和途径。如果说我们只考虑农村、城市一般性的解决贫困问题,但这部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如何使他们有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有一个安全的工作岗位,这也是我们全面形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周,在集中整治行动中,北京大量地下室、群租房等场所也被清理。这些违规建造或出租的房屋,同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因为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居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他们也急需寻找新的落脚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吴必虎:

这种现象大面积出现的原因,是城市发展规律本身的一种体现,是人为很难短期内决绝的。根据这个规律来找到一种,既能够让城市服务业健康发展,不管这个市民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够有一个社会的分工。人和工种不存在高和低,只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甚至是住宅的结构也应该有所对应。

北京正在进行大力度的非首都功能与产业和人口的疏解。想走回头路,不太可能,但往前走,对于一座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来说,必然会需要很多的打工者,又该如何更友善、更平等的对待,当然也为了更安全。大火是教训,也该是一次更深思考的机会。

昨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就社会关切接受记者采访。

焦点1

累计排查出安全隐患超25000处

问:我们注意到,网上关注这次专项行动。请问,为什么要开展这次专项行动?

答:大兴新建二村的这起火灾,教训是非常惨痛的。19条鲜活的人命,包括8名儿童转瞬之间被吞噬。火灾第二天一早,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现场会,面对火后的废墟,所有人都受到了深刻警醒。

痛定思痛。为了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市委市政府当天就召开了全市大会,举一反三,部署在全市进行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绝不让悲剧重演。

专项行动主要是排查、清理、整治各项安全隐患,特别是火灾隐患,重点是“三合一”、“多合一”等重大消防隐患。这类建筑和工业大院把仓储、生产、人员居住等功能混为一体,人员密集,安全隐患突出,一旦发生火情极易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目前正值冬季,是火灾高发季节。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消除隐患,确保人的生命安全,确保城市安全。

问:从目前排查的情况看,存在的隐患有多严重?

答:应该说情况非常严重,有些情况触目惊心。这一周内,我们逐镇街、逐村院、逐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先后完成了两轮底数摸排。第一轮截至21日,仅消防系统就列出了9497件隐患场所清单。截至目前完成了第二轮,累计排查上账的安全隐患已多达25395处。

有些企业用大量的易燃材料改建或扩建员工宿舍,薄薄的墙板一点就着,万一有个火星,都可能让整栋楼付之一炬;有的工厂把厂房改成公寓出租,几百人住在一间狭小的厂房里,屋里屋外私拉的电线密得像蜘蛛网;有些村民占着村里的疏散通道盖房群租,万一出事救火车、救护车都进不了村;有些快递收发点里快递摞得两层楼高,屋里的插座一用就冒火星,不少快递员就住在里面,消防通道被密密麻麻的快递车完全堵死……诸如此类的重大隐患,哪怕有一处发生火灾,都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事实都说明,这次专项行动是非常及时的,非常必要的。

焦点2

排查工作有个别简单生硬情况

问:这次专项行动是不是针对特定区域?

答:这次排查是全市行动,全面排查。从目前的排查数据看,各区都排查出了问题,最多的一个区摸排出近4000处隐患。

问:网上有人传言,这次专项行动是在驱赶“低端人口”,您怎么看?

答:说专项行动是在驱赶“低端人口”,这是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没有“低端人口”一说。这次专项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生命的安全。我们针对的,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和违法经营,针对的是一些经营者只顾私利无视安全法规、无视员工和租户安全的违法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外来人口选择了在这些场所工作和居住,但他们并不了解身处的危险。

为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政府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违法经营,消除严重安全隐患。我们的原则是生命至上,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些无视安全的非法经营,才是对生命的漠视。

问:在专项行动中,是否个别存在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的问题?

答:我们现在全市每年接报火警近5000起,同时又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基层干部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排查清理工作总体是有序的,但其中也有个别简单生硬的情况。比如有些村的工作过于焦急,给搬迁群众的生活安置造成了暂时困难。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即时纠正这些问题,在拆除清理隐患前必须先发通告,讲清利害,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向社会或企业所发的通知公告中,要讲清政策,做好引导,依法依规清理整治。尤其是要求企业要负起员工安全的责任。

问:这次安排为期40天的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是不是要解决所有的安全隐患?

答:这次采取为期40天的专项行动,是一次“攻坚战”,是阶段性的集中行动,是抢在火灾多发季节尽可能地消除最危险的安全隐患。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城市的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清除现有大量存在的安全隐患还需要打“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周密的工作计划,坚决、有序推进。最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唤起全社会的安全意识,精治、共治、法治,建立起长久的城市安全保障机制。

本文著作权归央视新闻、新京报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和松容尽(网友):

心中有,万事皆难有。而心中无,万事皆难无。有心者,天下无难事也。

@黑童话部落(网友):

有需求啊,北京房租这么贵,普通的务工人员根本住不起。我们这里新建的二层小公寓还没阴干呢就租完了,为啥?还不是因为便宜啊。安全问题?住在这里因为我觉得把钱花在房租上不值啊。

@冰072(网友):

最好不要说高端低端来划分人群,为了一个城市的人口承受程度,必须要疏解人口,减轻压力,这是铁定规律,一个教室就能容纳45学生,非要安排56名学生,讲台桌都没地方放了,教学,环境都会受到影响,夏天,老师被熏得头昏昏沉沉。城市也是如此,每天拥堵的车辆,地铁乘客挤得快成相片了,看不见吗?必须疏解人口!多年的管理不善必然积重难返。要坚定按总体规划进行!

@暖暖的丸子先生(网友):

取缔是对的,但是在大冬天下半夜把人赶出去,直接上封条,行李都不让拿,这做法未免太残忍了吧。定义人口高低端如果出自喷子之口没什么,如果来自官方之心,那太可怕了。 竟然还有人说优胜劣汰。没有更大面积的金字塔低,哪来更高的金字塔尖。月入一万就高端?只是倒数第二层第三层而已。

延伸阅读

北京部分公寓存隐患:楼道窄 消防设施不足

“灭火器是这两个月才配的,不过之前没有发生过火灾。”对于消防安全,租户张强表示没有考虑,“先吃饱饭了才能考虑其他的。”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