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难被西方人接受?

新浪看点
摘要:降维的、主动贴近好莱坞体制的中国价值观,西方观众其实是并不买账。
一只从小在韩国山村长大的变种巨型猪,突然被带到了美国的大都会,在它身边围绕着善良的小女孩,万恶的资本家,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就是奉俊昊的《玉子》。

《玉子》算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它由美国Netflix视频点播平台与Plan B娱乐制作,通过网络发行,仅在少数影院上映。从艺术性上来说,《玉子》就跟奉俊昊之前的合拍片《雪国列车》一样,保持了高水准,制作精良,政治隐喻强硬大胆。这使得《玉子》虽然没有大规模上映及宣传,还是拿下了不错的票房,再加上Netflix其他渠道的收益,和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奉俊昊此次并没有丧气而归。
回过头来看,同为合拍片的张艺谋的《长城》,年初在北美上映,以票房和口碑上的双重失败而收场,1.35亿美金的制作投入,全球市场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最终仅仅是收回了成本而已 。

口碑上就更是凄惨,不仅被西方媒体大肆吐槽内容空洞,更被网友戏谑为“又一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两位同是在西方有一定认知度的亚洲导演,为什么与好莱坞的合拍片会展现出来这样的差别?
我拍的是韩国电影
奉俊昊算是近年来与好莱坞合作得颇为频繁的亚洲导演,他以往的作品,与其说是代表了韩国文化,倒不如说是他个人风格的展示。他作品中对悬疑氛围的把控,对阴暗人性的刻画,时而闪现的幽默,以及隐射出来的社会问题,都极具辨识度。
他对剧本的控制是苛刻的,他一般三年拍摄一部长篇,审改剧本就会花上一年。好莱坞代理时不时会给他寄一些剧本,但他并不会轻易就采取行动。因为希望拍出的电影是能完美的贴合自己的风格及表达的个人化作品,而不是单纯给出一个奉俊昊版本的好莱坞故事。就连《雪国列车》,他本人也并不承认这是一部合拍片,他坚持声称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仅仅是与好莱坞演员合作而已。

《雪国列车》的大获成功,让他得到了更多的来自好莱坞的资本与机会,而对于自我风格的坚持,又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反抗。比如《雪国列车》的北美发行方韦恩斯坦原本希望在北美发行一个节奏更快的版本,而他则坚持让该片能以导演剪辑版发行,以最大地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包括这次选择与Netflix合作上的铤而走险,都体现了他在主流体制下的反叛精神,也正是这样,他才能声称,自己拍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片,与好莱坞的制作关系不大。
中西结合到底能实现吗?
相比之下,张艺谋对《长城》的期望则不只是自己的个人风格。他曾经不只一次在采访中表示,要通过长城,尝试把中国符号融进大片,探索出一种市场导向的、中西结合的好莱坞类型片。
也就是说,《长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只是拍给中国人,而是拍给全世界观众,所以整部电影摒弃了所谓“中国文化”的叙事风格,而是采取了一个好莱坞的个人英雄加怪兽片叙事风格,植入中国古代的故事背景,再让马特达蒙和景甜联合打怪。

张艺谋自认为做了很多努力,让故事更“好莱坞化”,比如全英文对白和通俗浅显的故事,以及流水线一般的动作戏和大量堆砌的CG特效,但这些并没有增强西方观众的好感,反而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不伦不类,从守城士兵的夸张服装到马特达蒙的英文口音都被吐槽了个遍,以至于美国彭博新闻还用“一场文化败笔”来评价此片。
如果说张艺谋有任何失误的话,可能其实是错估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
比如他所声称的,想要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在类型电影中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因为太过中国色彩的故事担心西方观众理解不了。然而到今天在北美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仍然是最具中国韵味的《卧虎藏龙》,连张艺谋自己当年被骂难懂的《英雄》也在北美拿过不错的票房。

这说明,对于一个降维的、主动贴近好莱坞体制的中国价值观,西方观众其实是并不买账的,那些充斥在类型片之中的说教和价值输出,并没有显得柔和,反而是诡异和奇怪。西方观众可能更愿意去看一个,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是回味无穷的中国式叙事。
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看到一部所谓爆米花电影中,出现服饰夸张的中国士兵和白人英雄,说着奇怪的英语,从而“产生一种可笑而不严肃的观感” (《今日美国》)。整个故事太直白,太空洞,西方观众对于基本构架的怪兽片已经司空见惯了,并不能因为加上一点中国元素,就兴奋起来。
张艺谋野心勃勃的试探却遭遇了滑铁卢,宏观来说,这对于一直以来想要文化输出,加强文化自信的中国影人来说当然是沮丧的,也许未来几年里,好莱坞的资本不会再轻易给到中国导演,西方观众也会对合拍片充满偏见。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收起这样的远大理想,宏大蓝图,先坚持自己风格的叙事,再考虑民族文化的输出,因为个人叙事所表达的本身就已经是民族叙事的一部分。
就像奉俊昊所说,我用好莱坞的钱,用的好莱坞的演员,在好莱坞拍戏,可是我拍的其实还是韩国电影。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再执着于中国元素的渲染,不再执着与所谓的文化输出,而是真正专注于讲述一个好故事上,或许才是中国电影跨出国门的开始。
本文著作权归ELLEMEN睿士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DonEvaristo(自媒体):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电影只有“红灯笼”和“李小龙”,但其实除了打打杀杀之外,中国电影中也有很多扣人心弦的片子。
@Bobby(网友):
问题不只是西方人想看什么样的亚洲电影,还在于中国人想看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Mr。 Seven(网友):
好莱坞近百年历史,在工业水准以及类型片制作方面全球第一,赶超需要时间,输出需要策略。
@404莫空(网友):
中国观众都觉得中国电影故事有很多都没讲好,还一上来就想文化输出(超英赶美),先做好点滴小事吧。
@宝瓶尊主(网友):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西方电影市场的主流地位会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理应在电影中展现民族自豪感和世界大国的风范。
你同意文中的观点么?为什么中国电影会在西方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