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10岁的大学生吗?

澎湃新闻
摘要:让幼学之年的女童接受高等教育还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
9月10日,10岁女童张易文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商丘工学院办理了入学手续。

张易文在父母的陪护下办理入学手续。 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张易文第二次参加高考,在商丘工学院组织的单招考试中,张易文成功被该校录取,学制为大学专科三年制。
00后上大学已经不是稀罕事。今年北京大学录取的3000多名新生中,就有340名属于00后,最小的不过14岁。不同的是,张易文从未参加过义务教育,而是在父亲开设的培训学校读书。
父亲张民弢对张易文寄予了很大希望,她希望女儿3年以后能报考研究生,可以的话,还希望她继续读到博士。按照这种速度,如果一切顺利,张易文有望在20岁时拿到博士学位。

张易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父亲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管是对孩子成才有更急迫的期待,还是对现行教育制度不满,她把女儿培养成“神童”的过程都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就在不久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再度重申,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让幼学之年的女童接受高等教育还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之所以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仅仅因为这是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性,还因为义务教育所设计的学制,符合儿童生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沉淀,都急不得。
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这也就是为什么屡屡有人以减轻学生负担、早出人才为由提出缩短学制的建议最终都没有被采纳,甚至被认为是不懂教育的表现。
中国古代曾有过专门针对儿童设置的“童子科”考试,但之后屡兴屡废,直到南宋时被彻底终止,就是社会对童子试拔苗助长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正像南宋李伯玉所说的:“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

张易文在新生报到处与录取通知书合影留念。
10岁儿童,不能接受正常义务教育,被父亲“绑架”到自家培训机构里,考进了大专。这不是在培养“天才”,而是拔苗助长,践踏法律。社会和政府部门必须亮出鲜明的态度;不要用“速成”、浮躁绑架童年。
本文著作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thepapernews)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微博热议——
@wangzhenx(时评人):
确实不需要,并且考上的也只是一个专科学校。一个专科学校的环境也不会更有利于她的后续发展。而对于其他考上985甚至北大的神童来说,如果不能融入周围师生,始终会缺乏成长成熟的必要环节。未成人,何成才?奇怪的父母,对女儿随心所欲地塑造。我猜,这对父母的学历不会超过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不然也不会牺牲女儿义务教育的权利,只满足于快速进入一所专科院校。
@皮卡秋(评论员):
为什么要用“需要”这个词呢,她10岁上大学是她和她父母共同的选择,是他们自己的自由,为什么要用你个人的价值观去绑架他人的价值观,把自己摆在感觉良好的至高点去评断这一切。这个社会的大学生多如牛毛,为什么不能容忍几个特例的出现呢,需要不需要不是你能说了算的,况且他们未必需要你的需要。
@大王让我来巡山(网友):
孩子可以说很聪明,但并没到“神童”那般,很明显这是父母“炒作”。按部就班的上学或许长大考个重点而不是大专。
@符春荣(网友):
然而现在大专基本上是不能读研究生的了,大多数院校已经取消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招考了。连专升本都逐步取消了,今年差不多是最后一次了。
延伸阅读
中国大学为何难成为世界一流
我国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硬件与软件之外还要有“心件”。
十岁女生上大学真的合适吗?你赞同孩子不参加义务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