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黄焖鸡两极分化

每日经济新闻
摘要:黄焖鸡想“跨海出征”打开市场,得注意市场定位和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
还记得2013年前后,在大江南北几乎一夜之间流行开来的“黄焖鸡米饭”吗?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道菜、一碗饭,却迅速占领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街面。“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如今在中国、日本、墨尔本、新加坡总计开了6000多家店。
网友们甚至打趣说,黄焖鸡米饭能代表中国餐饮界和麦当劳PK。
美国时间9月10日,这道“国民小吃”终于登陆美国,来到麦当劳的“主场”地盘开店。店内菜单上只有一道菜品,每份售价9.9美元的黄焖鸡米饭。
每经小编注意到,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前来尝鲜的美国食客络绎不绝,有人甚至为了一碗米饭等了两三个小时。

黄焖鸡米饭北美第一家分店 (图片来源:Yelp)
有意思的是,美国顾客们的反馈两极分化,有人给出五星好评,也有只给了一星评价的用户对这家店的服务态度和订餐流程颇有微词。
虽然绝大多数尝过的顾客表示认可黄焖鸡米饭的味道,但是想要复制在国内的成功,“国民小吃”还得努力适应美国消费者的用餐习惯。
菜单上只有一道菜
据美通社报道,9月10日上午10点,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美国公司(Yang’s Braised Chicken Rice)在洛杉矶橙郡的塔斯廷市正式开业。

开业剪彩 (图片来源:美通社)
公司创始人杨晓路和CEO张新宇通过翻译向美国媒体发表了讲话。到场祝贺的还有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卢明会领事以及塔斯廷市长穆雷。
加州当地媒体《橙郡纪事报》向美国读者介绍说,杨晓路的祖母于1930年代就在济南发明了这道菜,食材易得,制作简单,当地百姓很喜欢来他祖母的摊点吃饭。
杨晓路本人则于2011年创办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目前加盟分店已超过6000家。
每经小编注意到,美国媒体普遍对黄焖鸡米饭这样“一招鲜”(one-dish wonder)的经营模式很感兴趣。
洛杉矶吃货报(L.A Eater)报道,塔斯廷市开业的这家店菜单上只有一道菜,售价9.9美元,与美国中餐馆相比定价并不高。顾客唯一能选择的只有微辣、中辣和特辣三个辣度等级而已。
洛杉矶吃货报形容说,这家连配菜小食(sides)都没有的店应该是洛杉矶食客们见过最精简的菜单了。

创始人杨晓路 (图片来源: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美国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杨铭宇黄焖鸡米饭也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了美国食药安全局(FDA)认证资质的中国快餐品牌。
顾客评价两极分化
每经小编注意到,在美国最大的点评网站Yelp(类似于国内“大众点评”)上,顾客们给塔斯廷市这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门店打出了三星半的平均评价,其中5星和1星的极端评价都占相当比例。

Yelp用户上传店内照片
每经小编看到,开业仅仅两天,这位给出5星好评的用户就签到光顾两次了。这位用户表示:
“我们参加了这家店9月10日的开业典礼,他们告诉我们说要等45分钟。幸好我家离店很近,我们回去休息了一下再来。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在店里等了2个小时。
不过,也有一星评分的用户发表了长篇大论的吐槽:
“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我为这道菜足足等了三个小时(中间去了趟卷饼店买了份薯条垫肚子)。
等它终于端上来的时候,它的气味和卖相都有点像我家柯基犬吃的罐头狗粮。我尝了两口发现,香菇和姜的味道很浓郁,鸡肉肉质不错,不过就仅此而已了。这道菜没有撩人的香味,没有丰富的层次感,卖相也不咋地,绝对不值得花3小时等待。”
每经小编注意到,很多用户都对过长的排队时间颇有微词。

一位用户表示,他原本以外只有一道菜的餐厅应该上菜很快。但是等了40分钟后她询问服务员才知道,还有9份订单排在他前面,于是愤然离席。
另一位用户则表示,她提前了好几天预定座位,但仍然等了2个小时,不知道预定的意义何在。
中餐“出海”需适应当地文化
随着海外华人的群体日益庞大,以及对中华饮食文化本身的自信,很多知名中餐品牌都在近年来“跨海出征”,希望打开外国人的胃口和钱包。

图片来源:橙郡纪事报
尽管中餐的味道获得了老外们的普遍认可,但要打开市场取得成功,也得注意市场定位和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
很多美国网友指出,黄焖鸡米饭店内没有排队标识,让很多顾客产生误解,坐在座位上等着服务员前来点单。
每经小编注意到,即使是上过哈佛商学院精选案例的海底捞(Haidilao)和百胜集团旗下的小肥羊(Little Sheep)这两个知名品牌,依然在美国市场遇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发展障碍。

哈佛商学院对海底捞研究案例
福布斯杂志曾于2014年报道,在中国开店所向披靡的海底捞却在美国发展停滞。
海底捞在国内以“变态逆天的服务”著称,但硬把这一套照搬到美国却遭遇到了不少麻烦。
美国顾客希望服务生有“眼力”,在需要服务时及时出现,但不要过度纠缠顾客。海底捞在国内引以为傲的夸张服务,却让渴望安静用餐的美国人感到隐私空间受到侵犯。
有美国顾客评价说,海底捞的服务人员“用意良好,但效果恶劣”。
由于美国人工成本更贵,海底捞无法将国内的服务员培养体系复制到当地。中方服务员则由于英语水平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往往不能领会美国客户的意图,造成了糟糕的服务体验。
本文著作权归每日经济新闻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张朝阳(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文化和中餐的故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程正昌(熊猫餐厅创始人):
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你们说中餐里不可能出现麦当劳,我就把它变成可能。
@翻滚吧_加号(教育博主):
一千个中餐馆 有一千种宫保鸡丁。
@张凯滨(浙师大华人华侨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海外中餐馆是“文化传播的场”。建议中餐馆增强审美、艺术和文化的因素,这不仅能激发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也使得当地华人华侨的桑梓情怀得以安放。
@姜俊贤(中国烹饪协会会长):
餐饮是中国的软实力,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载体,美食是无国界的,这个载体应该充分利用。目前中餐走出去最需要的是政府支持,如果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在劳务签证上达成某种便利协议,就会为中国餐饮走出去解决很大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中餐“西游”之难
目前纯中餐海外开店没有挣钱的,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都清楚盈利的可能性不高。
你看好中餐走出去么?中餐该如何适应外国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