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临时工”销声匿迹

新浪看点
摘要:运动员可以跨省跨单位联合组队,是抑制金牌至上政绩观的积极结果。
十三届全运会正在天津举行,几天前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开幕。
从8月27日起,政知见就一直盯在全运会现场。本届全运会改革举措颇多,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是:在部分2 人至4 人参赛的项目上,运动员可以跨省跨单位联合组队。
8月31日,全运会首个游泳比赛日,最后一项决赛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就首现联队夺冠。这项改革举措带来的结果是,各省没有必要像前几届全运会那样处心积虑地去挖其他队伍的人才,甚至雇佣选手临时加盟,从而也避免了在这个环节中产生的负面交易。
全运“临时工”逐渐销声匿迹或将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
五届全运谁举办谁金牌第一
在上届辽宁全运会上,代表辽宁花样游泳队出场的黄雪辰/吴怡文组合夺得了花游女子双人项目的金牌。
熟悉花游的人都知道,就在那届全运会前两个月,代表中国参加巴塞罗那游泳世锦赛的黄雪辰和吴怡文,资料中的选拔地、籍贯还标注为上海。全运会前,实力并不强大的东道主辽宁花游队从上海以“交流”的名义引进了黄雪辰和吴怡文,把夺得花游金牌的唯一希望放在双人项目中。最终黄雪辰/吴怡文夺冠,辽宁如愿以偿。

黄雪辰/吴怡文
这还不是最典型的。
全运会最著名的运动员跨省、市“交流”的例子,是篮球名将巴特尔,他曾在三届全运会上分别代表三地参赛。在2005 年江苏、2009 年山东、2013 年辽宁全运会中,巴特尔分别代表北京、山东、辽宁出战,帮助各代表队打出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交流”,大多与全运会东道主有关。从1997 年上海八运会起,全运会开始实行运动员注册制,八运会通过协议、转会流动的运动员有800 名之多。之后的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全运会,人才交流更为频繁,尤其是东道主为确保金牌第一,更大面积地请来“临时工”运动员助阵。
于是从上海八运会至本届全运会之前的五届全运会上,东道主都排在了金牌榜的首位,给人们的感觉是全运会“谁主办谁第一”。
所以民间有说法,“七运会之前才是真正的全运会”,因为基本上各代表团都依仗的是出自本地的人才,而并非“临时工”。
新规出台遏制“临时工”现象
时间一长,注册制的漏洞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针对这种通过人才“临时加盟”来帮助一些单位在全运会上取得佳绩而导致的乱象,国家体育总局在本届全运会之前颁布了《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运动员注册和代表资格确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运动员的代表资格进行详尽的规定。
这个在2014 年出台的《办法》的第六条明确,“2015 年至2017 年首次注册,且在2017 年1 月31日前连续年度确认注册未改变单位的,可以参加十三运会。”
第四条则指出,“在2014 年度注册期内,注册单位对处在代表资格协议有效期内的运动员应进行确认注册但未确认的,则该运动员有权利提出申请,在2015 年1 月31 日前选择其它单位注册参加十三运会(继续代表本单位也需2015 年1 月31日注册)。”
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运动员至少需要提前两年成为某单位的注册选手,才有可能代表这一单位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
类似的规定从上届全运会前已经开始实施。这次为北京代表团夺得天津全运会赛艇女子4人单桨无舵手的安徽姑娘巨蕊就是因为这样的规定而没能参加辽宁全运会,她是在2012 年注册为北京选手的,遗憾错过了在2013年辽宁全运会上为北京效力的机会。
办法出台有效遏制了“临时工”现象。因为全运会涉及到各省、市四年一个全运周期的全局,制定连续两个赛季注册参赛的资格限制,杜绝了各地盲目操作和单纯追求成绩。
“跨单位”组合成为公开行为
说回开头的联合组队。
天津全运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就是不设金牌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策出台,才有了“跨省跨单位”组队的基础,因为全运会各参赛单位可以不必纠结奖牌的具体分配方法,参赛队员经过“跨单位”组合之后获得的奖牌,可以自行计算和进行奖励。
对于各地方队来说,“跨省跨单位”组合可以在一些只有个别尖子运动员的双人、四人项目上为队伍拿到成绩上的实惠。
8月31日夺得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的是浙江和江苏联队,四位队员分别是江苏的张雨霏以及浙江队的吴卿风、吴越、朱梦惠。
政知见采访了张雨霏,她曾经获得过喀山世锦赛女子200米蝶泳决赛铜牌。小姑娘显得非常开心,她说:“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的,也很有意思。本来按照各省单独组队的传统,恐怕我没有机会夺得这枚金牌,但跨单位组合让我夺得了这个集体赛事的冠军。”

张雨霏
从国家队的战略角度上来讲,也是利大于弊。有体育界人士认为,这样的新规可以让队伍、队员之间公开进行一些交流、寻觅合作伙伴,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不同省、市单位间私下进行的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行为,让临时租用队员成为了多此一举,“临时工”也就没有了市场。归根结底,这还是抑制金牌至上政绩观的积极结果。
华人华侨不再以“临时工”参赛
这次全运会还有一个全运历史上的“第一次”,那就是国家体育总局、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向世界华人华侨的高水平运动员发出邀请,邀请他们与国内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场上同场竞技、切磋技艺、交流提高。
这个邀请发出后,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多国的海外华人华侨运动员进行了报名。通过成绩审核、获参赛资格的华人华侨选手人数最终定为8人。这其中最受媒体关注的一位是朱美美,她是参加全运会马术场地障碍个人赛39名选手中的两名女将之一。
25 岁的朱美美生长在美国,五六岁就开始接触马术,后成为中国国家队该项目名单中第一位“海归”选手。这样出色的运动员自然也是参加全运会各单位队伍关注和极力“拉拢”的对象,4年前,朱美美就代表北京马术队前往辽宁出现在了全运会赛场上,成了一名“临时工”。
这次天津全运会,因为有了新政,朱美美选择了以个人名义参赛,不用再为某些运动队充当“临时工”的角色。
本文著作权归政知见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张磊、张淼(竞速运动员):
跨单位组队参赛的政策非常好,可以集中两个队的实力,组成更强大的阵容,借鉴彼此的长处。
@熊广艳(全运会河南队领队):
强强组合,强强对抗,跨单位组队实施之后,我们参加了三次比赛,感觉这个形式挺好,可以集中各省市的力量,更有利于提升实力,到世界赛场上进行竞争。
@杨国庆(南京体育学院院长):
现在这个政策,让一些省份的国家队运动员,可以跟其他省份国家队的运动员强强联合,共同组队参加全运会,这对他们今后参加奥运会,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因为经过一起组队、并参加全运会这样的大赛的磨练,对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
@ 中国体育报:
国家体育总局之所以在本届全运会推出部分四人以下的集体项目跨单位组队,主要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参赛单位界限,鼓励参赛单位之间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保持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提高全运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达到为奥运备战工作探索新路径的目的。
延伸阅读
跨单位组队的大优势和小遗憾
像一个实现梦想的助力器,跨单位组队让更多优秀的个人运动员,拥有了触摸团队荣耀的机会。孙杨表示这给观众奉献更精彩的比赛。
你觉得各省单独组队和跨省主队孰优孰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