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遭股东炮轰:聚美失去信任?

遭股东炮轰:聚美失去信任?

新浪综合

关注

摘要:聚美重回高峰几乎不可能,垂直电商举步维艰,私有化和转型仍无方向。

记者在恒润投资公司官网看到,这封公开信称,聚美暂停有意义的股东交流已经有 22 个月了。在陈欧任职董事长的18个月中,聚美市值已经损失了3.97 亿美元。“陈欧提出的每股7.00 美元的私有化交易提议,大大低估了公司的价值,随后导致的一系列错误,已经使其股价下跌了45.2%。”

从创业明星到负面缠身,陈欧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我已经在微博上回应了,晚一点会再解释下。”8月31日,聚美优品董事长兼CEO陈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他将近日遭遇的所有负面归结为“黑稿”,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就在两天前,聚美优品股东 Heng Ren Partners (美国恒润投资公司)发表一封致陈欧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管理和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的公开信,要求聚美立即宣布每股1.5美元的特殊股利,向投资者返还2.25亿美元。

对于聚美优品投资共享充电品牌街电,该公司也称这些投资非核心业务,值得怀疑。目前看来,共享充电与电商能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仍然有待考验。但是,不管如何,在主营业务失去阵地的聚美优品,转型之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私有化之过

去年2月,聚美优品宣布收到来自CEO陈欧、产品副总裁戴雨森,及红杉资本组成的收购方递交的每美国存托股(ADS)7美元的价格私有化申请。该价格比聚美优品提出私有化前2月16日收盘价5.83美元相比,要溢价约20%。不过,由于报价远远低于聚美当时的实际价值,遭遇了投资人的不满和指责。

2016年4月,聚美优品发布公告,宣布联席CFO高孟、郑云生同时离职。此后,聚美私有化一直处于停摆状态,聚美业绩公布开始不规律,同时,又涉足了很多非电商的业务,股价也直线下跌,目前仅为3.06美元。

恒润投资的担心在于,聚美优品的多项投资或拖累公司私有化的进程。对于记者发去的采访邮件,该公司并没有回复。但是,公司私有化使投资人蒙受损失的案例,在行业可谓十分常见,并不是所有私有化都能让投资人套利获益。

一名投资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投资过分众传媒和淘米网,在这两家公司提出私有化时,价格远远低于自己当时的持股价。“我们当时持有分众大概一两个点的股权,看到私有化价格时都懵了。所以不想退出,想一直拿着直到它回国上市,但是大股东层面并不愿意,这部分股票是被强制收回的。”

公开数据显示,分众传媒收购团队给出的要约价格是5.5美元/股,折合27.5美元/ADS,这一价格较分众传媒私有化前1个月的股价溢价36.6%,不过,距离其上市时的18.75美元,已经相去甚远。股东承担的损失,也使得美股私有化成为一件颇受争议的事。

“后面我们也在美国聘请了律师准备起诉这两家公司,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了。美国的法律对于私有化的公司约束力并不大。”该人士进一步补充。

多面投资难赢

目前,在电商行业,聚美优品早已失去了作为行业新星的优势,市场份额逐步被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平台蚕食。

在私有化路径尚不明朗时,陈欧进行了多项业务试水,包括推出净化器、进军影视行业,再到投资共享充电领域。目前,聚美优品的全资子公司River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持有街电的全部股权。River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是一家英属维京群岛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5日。

这些行为都被恒润投资炮轰为“聚美投资影视和街电不务正业”。陈欧在微博上回应称,投资共享充电是为了流量。“流量向超级App聚集,越来越贵。通过成本更低廉的方式获取流量,是一个企业运营逻辑。街电并不是属于自己个人投资,是百分之百的上市公司旗下资产。”

目前,街电已在20多座主要城市部署了充电站,并计划将业务拓展至全国。不过,街电的布局速度看起来并不算快,在市场上也未能看出明显的优势。近一个月来,共享充电领域融资的消息还在不断传出,包括放电科技、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等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共享充电宝还处在起步阶段,现阶段的任务是快速抢占市场,积累稳定用户,这也是网约车以及共享单车曾经花费大量资本所做的事情。“只要有了稳定的用户和订单量,盈利和流水就不是大问题。至于能与电商怎么玩,那还是很久以后的事,短期看不出有什么协同效应。”

陈欧是否还会坚持电商业务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聚美优品想要重回高峰几乎不可能,在网易考拉、小红书、唯品会等垂直平台崛起之后,夹缝中的化妆品垂直电商举步维艰。如今,股东终于开始反击,然而私有化和转型之路仍然看不出方向。

公司观察

就主业化妆品而言,由于所在领域业绩和收入天花板太低,垂直类电商正在遭受着普遍困境。

8月31日凌晨,聚美优品股价收跌1.92%至3.06美元,此前,聚美优品股东Heng Ren Partners发表一封公开信,炮轰聚美不兑现诺言。当晚,陈欧也在其微博予以回应,对部分指责进行了澄清。

信中所称“诺言”,意指聚美并没有将2014年在美国IPO筹集的2.8亿美元中的资金投资于一个每年以两位数速率增长、并且是领导者的行业,并用于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与产品开发。与此相反,聚美选择了投资影视和共享充电宝,而Heng Ren Partners认为这无法成为聚美优品的核心业务。

Heng Ren Partners的指责不无道理,这家曾经的化妆品电商领头羊,几年来过得并不轻松。除了公开信中所称的聚美市值在18个月中,已损失3.97亿美元外;2016年半年业绩更是发生大变脸,营收同比增速仅1.7%,净利润降幅大幅收窄。

曾被股东视为“中国线上化妆品零售业领军者”的聚美而今反遭炮轰。究竟谁是压垮股东对聚美管理层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归根结底,还是主业增长缺乏突破点与化妆品电商的转型困境。

就主业化妆品而言,由于所在领域业绩和收入天花板太低,垂直类电商正在遭受着普遍困境。尤其是随着天猫等电商巨头在化妆品等领域的发力,资源、用户获取优势明显,垂直类化妆品电商日子普遍难过。

外部有各类电商市场鏖战,主体内部的运营模式却也值得深究。

以聚美优品为代表的化妆品电商,运营模式偏于简单的卖卖卖,没有营造更多内容场景,无法向用户提供有增量的美容化妆知识,成为用户的美妆导师聚合平台,也就很难提升用户忠实度和复购率。虽然聚美优品去年上线网红频道,指望通过网红拉动流量,但一来众多网红选择自主创业,使得聚美优品对于网红团队的聚合度偏低,二来网红对受众的吸引力也频遇瓶颈,未必能达到平台期望值。

市场红海与行业瓶颈的冷热冲撞下,聚美尝试了“跨界”。

正如陈欧在其微博回应质疑,称其投资“为聚美在获得终端客户及流量上起到了非常大的补充作用,将会是聚美平台的流量和品牌巩固的重要环节。”陈欧口中的投资,即是共享充电宝。

不过,这一领域却并不被看好。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目前还属低频领域,用户黏度差,甚至被不少业界人士质疑为伪概念产业。根据某研究院提供的2017Q1充电宝市场分析报告显示,50.7%的用户因共享充电宝设置点位少、租借与归还不便而表示不满。另外,35.4%的用户担心共享充电宝质量不好会伤害手机;30.2%的用户担心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手机信息泄露的风险。

可见,目前共享充电宝面临着市场渗透率低、用户被教育程度低、使用频次低的“三低”难题。加之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由于共享单车的预热,导致了资本进入速度快,一堆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冒头,但投入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等。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同样传导至共享充电宝领域,未来市场规模想象力存疑,使得陈欧押注的这一领域并不被投资者看好。

当然,就此断言聚美优品前景黯淡为时过早。对于聚美优品和陈欧,现在最需要的恰恰是看淡一时的股价涨跌,专注于寻找新的业务赛道,对于共享充电宝领域前景如何做出清晰判断。目前来看,结果如何恐怕一年内能见分晓。届时,才是投资者对聚美优品投出最后一票的时候。

本文著作权归新浪综合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曹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聚美优品前期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品类选择和升级转型的准确把握。聚美优品选择了专注细分市场,避开与巨头、综合平台的直面竞争,且把握住消费升级,及时由团购电商转型美妆电商。

@中华命理师(自媒体):

假货盛行,确实也该反思。用心对待顾客才是。不然华而不实,脱离了轨道就晚了。

@某高瓴资本投资人: 

陈欧不甘于股价被低估,但国内市场在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后,情况并不理想,即便回归也难言乐观。同时,随着淘宝、京东等巨头的渗透,品牌和用户开始拥抱综合电商,垂直类电商的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

@某聚美员工: 

聚美优品的转型,让我越来越看不懂,它似乎脱离了本该专注的道路,投资、直播、娱乐……每个风头正劲的领域它都想有所行动。

@陈欧(聚美优品CEO):

有谣言说街电的股东不是聚美,而是我个人。这里澄清,街电是百分百上市公司资产。有质疑聚美投资影视和街电,不务正业的。事实上,都是为了流量。流量向超级app聚集,越来越贵。通过成本更低廉的方式获取流量,是一个企业运营逻辑。说街电没钱融资失败的。回头给你看账户。

延伸阅读

陈欧回应股东来信:选择持有现金巩固市场

陈欧称两笔投资与聚美在获得终端客户和流量上面起着非常大的补充作用,将会是聚美平台流量和品牌巩固的重要环节。

查看详情

你如何看待“化妆品电商”聚美转型选择了投资影视和共享充电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