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直播冷却,下一个爆款在哪?

直播冷却,下一个爆款在哪?

新浪看点

关注

摘要:直播平台热度的长尾分布,并不代表处于尾部的平台能够挣到钱、活下去。

直播平台秀场、游戏的两条道路基本走通,成为各平台的标配。在这个基础上,哪家平台可以探索出直播的“第三条路”?

上周日,是“互联网教父”张朝阳连续直播满一周年的日子。每天早上八点,他都会在搜狐旗下的千帆直播里,教英语、说健身、讲生活理念。

张朝阳直播间的粉丝刚刚十万出头。千帆直播联合创始人周辉说,每天有一万到一万五千的观众看他的直播。“这是真实的人数”,他强调道。

为了自家的直播平台,张朝阳成了互联网大佬中最勤奋的“网红”。但即使如此,千帆直播在整个直播行业里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8月21日,第一届互联网直播峰会发布了《2017上半年中国直播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简称《报告》)。《报告》里50家直播平台的热度排行榜上,千帆直播排名倒数第11位。

看了这样的分布图,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长尾效应。这是《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搜索技术,用户购买小众产品的销量之和(即长长的尾巴),甚至可能超过热销产品。

长尾理论让新玩家相信,在直播的红海中,继续涌入仍然有机可图。

即使在2016年下半年媒体就开始唱衰直播,去年12月网信办开始严格执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年初,已经有包括光圈直播、猫耳直播、网聚直播等十余家直播平台倒闭,4月分网信办又依法关停了18家传播低俗信息的直播平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仍有41个平台加入了战场,中国直播平台总数达到270家。

但是,符合长尾分布模型,并不一定能得出符合长尾效应的结论。很少有媒体报道的是,克里斯·安德森后来承认,长尾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长尾是属于头部的。如果拥有头部,用长尾理论还能多赚三分之一的钱。如果光做长尾市场,是根本无法盈利的。

所以,直播平台热度的长尾分布,并不代表处于尾部的平台能够挣到钱、活下去。

资本对此显然也持同样的看法。“近三百家直播平台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占了差不多三十多家,头部的几乎都在这里。我认为新的平台基本上是难有机会了。”知行资本的孙祺扬在大会上说,“我相信,可能明年来参加会议的平台数量会少一半。” 

孙的判断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2016“直播元年”过后,各平台技术端日渐趋同,流量的壁垒逐步形成,直播行业在火爆一年后,迅速地走入互联网的“下半场”。资本的目标从投资平台,逐渐转向了投资优质内容。

孙褀扬说:“以前互联网时代要经过的十几二十年行业整合的过程,今天可能短短几年就能形成。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核心优质的头部内容上,这才是机会。”

目前,被证明既能吸引观众、又拥有成熟变现方法的内容,就只有秀场直播和游戏直播。

不过《报告》指出,秀场直播虽然仍是主流,但已经进入了“疲软期”

6月20日,宣亚国际发布公告,以现金的方式收购映客直播创始团队的48.25%的股份。映客的投资方把这次收购视为“实现映客与宣亚的资源互补”,是宣亚看好映客的影响力。但也有声音指出,映客主做的秀场直播既烧钱,又很难建立行业壁垒。在秀场直播热度没有降下去前,映客创始团队机智地选择“卖身”,拿到了直播行业的“出场券”。

秀场直播的确走入了一个“瓶颈期”。各大平台秀场直播千篇一律,C端的打赏、刷礼物背后“刷量”的套路也逐渐被观众熟知,人们对仅靠颜值的直播形式开始产生厌倦。

相比之下,游戏直播以它的多样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吸引到了一大批粘性很高的“水友”(游戏直播中粉丝的代称)。2017年上半年,游戏直播成为资本的宠儿——龙珠直播宣布将投资10亿元打造游戏直播生态;腾讯NOW平台投入10亿元资金和价值10亿资源,支持游戏电竞、户外、娱乐综艺等领域的直播内容生产者;花椒直播在获得10亿B轮融资后,就立刻上线了游戏频道。

《报告》显示,游戏直播平台数量虽然只占平台整体份额的10%,但最热门的10家平台中,虎牙、龙珠、斗鱼、熊猫四家均是游戏为主的直播平台。

一个直播平台有了秀场和游戏的头部内容后,将引发一系列其他形式的内容直播的“长尾”。虽然长尾理论并不适用于解释直播行业的整体分布,但并不妨碍它解释直播平台中的内容生产规律。对于每个具体的直播平台来说,深耕长尾部分的垂直市场,实现单点突破仍然是有可能的。

想借“长尾内容”突围的直播平台,探索方式可以归结为下三类:

第一,直播+商业。分为to B和to C的两种——前者是利用直播平台现有的媒介资源,进行企业宣传、推广、营销;后者则是利用网红的人气,向粉丝销售商品(如淘宝直播)。

第二,直播+教育。利用直播进行教育变现的想法一度被看好,但现实却是,直播平台成了用户“学完就删”的一次性工具。直播平台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中,观众基本是靠教育机构拉进来的,他们在直播平台上的留存度非常低。

第三,跨界直播,包括户外直播、综艺直播、访谈直播、电视剧拍摄直播、网红转型演员歌手等诸多模式。平台想用直播的形式,进入更细分的领域,完成对行业的重塑。

对于中小平台来说,要想跻身行业的头部梯队,除了做好秀场和游戏的头部内容,如何从平台里的“长尾内容”中,发掘出下一个头部内容,成了当务之急。

对于大平台,面对变现和融资的持续压力,寻找下一个“爆款内容”的心情更为急切。但现在看来,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

在圆桌讨论上,当问到未来直播内容创新的方向时,欢聚时代(YY和虎牙的母公司)的副总李艺说: “水下直播、珠峰直播、微观直播,各种各样的直播都做了,但实际上没有太多东西”,“如果有很好的变现方式的话,相信各种平台(早就那么做了)。”

本文著作权归刺猬公社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金箍棒看天下(媒体人):

现在直播平台以后改名群魔乱舞吧,都是些啥玩意?什么人也能直播,也真有些人愿意看。

@陈勇(北京直播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

目前,直播平台都面临着盈利模式的单一、沉重的运营成本等困境。所以,当主播个人进行“违播”时,有的平台可能存在变相纵容,对于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态度。

@奉佑生(映客直播创始人兼CEO):

我认为2017年直播行业肯定会有所降温,这是一个好事,其实从内心来讲,我希望直播早点结束。我个人判断,直播会向内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大家通过2016年在内容上的尝试,试图在找一些方法,探索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直播的特性。

@新摩登故事(科技自媒体):

毁了直播行业水准的那部分娱乐糟粕实际上不会完全销声匿迹。因为心存侥幸、寻找监管漏洞远比放弃已经尝过的甜头来得现实,更因为它们自信还有市场。

内容越奇葩关注度就越高,就越刺激各路主播冥思苦想、损招尽出,甚至不惜生命。而其动力来源就是关注度,倘若没有观众,这类直播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所以直播乱象的根源不只是主播,还有成群在多元化娱乐背景熏陶下缺乏价值判断、迷失自我的人。

延伸阅读

直播行业陷入生存艰难与资本焦虑尴尬

曾经疯狂的直播行业已经风光不再,风口已明显降温,直播野蛮生长结束,密集洗牌之后“赚钱依然很难”。

查看详情

除了秀场和游戏直播,直播平台该怎么做好内容,吸引观众实现突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