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制造业为何不想做自主品牌?

制造业为何不想做自主品牌?

秦朔朋友圈

关注

摘要:当前“跨境电商”会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做自主品牌的一次“契机”么?

长期以来,出口渠道一直被一些贸易公司和国际品牌商把持着,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都无法直接接触到海外市场,因此,做品牌根本无从谈起。

跨境电商的出现,使得国内的中小型制造商也有条件直接接触到海外的终端消费者,直接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且,海外消费者也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中国品牌、产品、服务的评价。正是这些因素,让跨境电商被当成传统制造业转型做自主品牌的一次“契机”。

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比较兴奋地谈跨境电商价值的,往往是政府(园区)官员、电商公司、学者、媒体,而真正在一线“闷声”搞生产的制造商,却大多兴意阑珊,他们甚至还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深入调查后你会发现,大多数中小型制造商的心态是:眼下能赚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对品牌,其实没必要那么着急。

做品牌“费脑子”、风险大

做跨境电商、经营品牌,跟做生产制造,需要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和能力,这种转变,传统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

宁波某电子商务公司CEO余雪辉运营着一个叫“慈溪家电生活馆”的跨境电商项目,即帮助慈溪数十家家电厂商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卖货,可以是用厂商自己的品牌,也可以用以“慈溪家电生活馆”的统一品牌Homeleader。因为自己以前也做过OEM(代工),余雪辉能深刻地体会到做跨境电商跟做OEM的差异——

“以前做OEM的时候,客户订单要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需要自己去研究市场,至于产品的使用者究竟是谁、为什么是这个价,我们并不清楚、也不用管;而现在,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做B2C,卖的是现货,没有人给你下订单,也没有人告诉你什么好卖,你需要自己去洞察市场需求、提前备货。并且,货发到海外仓之后,能不能卖掉还不好说,所以库存风险比以前高了。

“做跨境电商,跟传统的外贸人员所需要的是不同的素质和能力。OEM工厂里外贸部的跟单员,更多的是扮演一个传声筒的角色,只要听话、有执行力就行了,只要把客户的要求都做到位,就是合格的跟单员了;而跨境电商则对销售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人告诉你具体要求,你必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断、去规划。”

余雪辉在跟多家工厂的合作中发现,大多数普通工厂还是更喜欢做OEM,因为简单省事儿;做品牌需要的市场分析“太费脑子了”,并且,万一对市场的判断错了,卖不出去就麻烦了,他们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碎片化订单的机会成本太高

在OEM条件下,大客户下给工厂的订单金额通常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一张订单,够工厂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在这一两年时间里,他们不用换生产线、不用换模具,甚至不用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并且,由于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工人熟能生巧,产品的质量也有保障。

而在跨境电商(B2C)条件下,终端消费者直接下的订单往往是碎片化的,订单金额只有几千、几百,甚至是几十元。如果是标准品有库存还好,如果没有库存,得重新生产。这样的订单工厂会愿意接吗?他们肯为一个几百块钱的订单去换生产线、开模具吗?为了做这样的订单,他们得损失多少在OEM订单上的收入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即便是老板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下利益,“下面的人”也多半不愿意。

慈溪家电生活馆刚启动的时候,余雪辉从公司传统外贸部门找了个人兼做跨境电商,那个工作人员很勤奋,但余雪辉发现,跨境电商推动得还是很慢。外贸员对老板做的解释是:今天英国的大客户来了,陪着他们看工厂;明天是印度的客户来了,等等。“他还是觉得OEM那边的订单大,并且要求明确,做起来简单,因此,对做跨境电商并没有太高的积极性。”余雪辉事后反思。 

其实,销售部门的人还好了,通常只要稍微解释一下,他们还是能够“看清形势”,愿意做一些有利于推广自主品牌的事情。真正难搞的,是生产制造部门的人。

去年,慈溪家电馆在接到一笔取暖器的跨境电商订单后,交给余雪辉父亲的工厂JX电器生产,本来要求8月份交货,但工厂一直拖到10月份才发货。因为,工厂之前做外贸(OEM)有最小起订量的要求;而跨境电商的“碎片化”订单往往很难满足条件。

制造业的权力格局与老板的无奈

几年前,笔者在宁波的一个制造型工厂做销售,公司既做国际市场也做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是通过给品牌商做OEM来实现的,由于OEM的利润太低,所以,老板希望能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上,打自主品牌,这样利润高一些。

在国内市场上,同样产品的售价是卖给OEM客户的3倍以上,但即便如此,生产部门的人仍然非常不情愿做内销的订单。

因为,老板考核生产部门,不看“产值”,看“产量”;而内销的订单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做起来时间成本高,很难做大“产量”。外销部业务员下的大订单,生产部门的人很乐意配合;而我们内销部的人,则要成天去围绕着生产部门的人求爷爷告奶奶、甚至溜须拍马,只希望他们能把我们的小订单“当回事儿”。

在已经开始品牌化运作的大型企业里,市场部、销售部是权力的核心,整个公司围绕着他们转;但在做惯了OEM的中小型工厂里,生产制造部门才是实权部门,有时候甚至连老板也奈何他们不得。

一位跨境电商公司的老总说,过去两年,他参加了很多电商峰会,但参会代表多是电商企业代表,即使是在“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这样的大会中,也鲜见制造商的身影;电商企业积极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制造企业却鲜有响应。他问:制造商哪里去了?

对很多做惯了OEM的制造商来说,如果做了自有品牌,就意味着要公开跟现有的OEM客户去竞争。这样,就会被客户视为敌人。出于对得罪客户的顾忌,大多数羽翼未丰的传统制造商,还不敢去做自主品牌。他们根本不敢公开谈自主品牌和跨境电商,哪还敢出现在行业峰会上啊?

从给外国人OEM到给中国人OEM

中小型制造商的跨境电商之路,大部分得通过跟代运营等电商公司的合作来实现。贸易公司掌握着制造商所不具备的数据优势,并且还有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凭着长期积累的电商经验,他们更有能力搞定国际市场。因此,跟电商公司合作,就成了中小型制造商打开国际市场的捷径。

但其实电商公司也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有的电商公司跟工厂的合作,一开始就采取了“买断赚差价”模式,即工厂给电商公司做OEM。对工厂来说,这跟以前给国际品牌做OEM并无本质区别。

还有的电商公司,比如代运营,比较“厚道”,他们是以制造商的品牌卖的,自己只赚个“辛苦费”。这种模式,确实能够帮助制造商做出品牌,但大多都无法长久。

义乌某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邝玉华说:“对代运营来说,帮工厂卖货,自己辛辛苦苦的,但大部分钱都让工厂给赚走了,不划算。如果我掌握了终端数据,并且自己也有能力研发产品,那我为什么还要给工厂分利润呢?我干脆自己承担风险,然后自己享受高利润的回报好了。”

正如邝玉华所说,所有做代运营的人都有一个小心思——一旦发现某个产品好卖、并且利润也高,就想从工厂采购,做自营赚差价。嘉兴某速卖通代运营的CEO祝万青甚至向笔者坦言:做代运营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做个自营的跨境电商平台,以自己的品牌卖货。现在做代运营,只是为了积累数据,比如摸索哪些品类好卖、哪些供货商靠谱、哪些营销方式更有效等。

因此,这些依赖代运营做跨境电商的公司,如果不抓紧培养“单飞”的能力,迟早会沦为代运营的OEM工厂。那时候,可就不是他帮你“代运营”了,而是你在帮人家“代生产”。即便是某些制造商通过跨境电商做出了品牌,这个品牌也跟你自己没什么直接关系,因为,品牌的所有权往往属于电商公司。

所以对大多数中小型传统制造商来说,跨境电商并不能改变它们的命运。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也无非是从原来的给外国公司做OEM变成给电商公司做OEM罢了。

采访中,一位制造型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特别触动人:“我活得好好的,干嘛要转型呢?一转型,可能就死了;不转型,强大不了,但至少还能继续活着。”怎么听上去有一股“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味道? 

本文著作权归秦朔朋友圈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鲍迪克(《北大商业评论》首席编辑):

中国已过了代工时代,进入自主品牌时代。看看家电上市公司,几个是代工的,从小米华为到美的格力,全是自主品牌!

@Jerry于建磊(自媒体):

以OEM代工或以外贸为主要营业方向的工业制造企业,时下随着各种成本的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普遍面临各种危机。

@跨境电商鹰熊汇Mark(头条文章作者):

深圳华强北的没落,让很多中国企业意识到必须从代工转型发展自主品牌。海外电商平台给了它们直接面对全球消费者的机会。

@黄国梁(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

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加工制造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有一些达到了先进水平,但是我们自主设计和研发还有欠缺,而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可以给许多世界500企业代工,却很少有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如果我们把自主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中国的品牌也就会在世界上树立起来。

延伸阅读

小企业主的代工生意:真正收入来源于房租

随着下游品牌方话语权的增加,工厂如今已经真正的成为了“代工”。而代工厂对于下游的品牌方没有过多的议价权。

查看详情

你觉得部分制造业喜欢代工更甚于做自主品牌的原因是什么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