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网络大电影

新浪看点
摘要:匍匐前进的“网络大电影”,需要面对更严峻的审查体系与市场的考验。
大望路飘HOME酒店一楼大厅里,偶有拿着简历的经纪人或演员们出现,最多时也不过三四个。匆忙入住的酒店客人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甚至不会多花上时间看上一眼。
这与曾经的喧嚣热闹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一年前的此时,大厅里的各种演职人员来来往往,普通客人都会因选角导演看中而被莫名其妙堵在走廊。
那时候人们以一种朝圣的心态,看待这座连锁酒店里崛起的网络大电影的神话,但今天这个奇迹正在快速消解。由于近来数月网络大电影市场的下线风波与政策调整,飘HOME内的“不靠谱”剧组数量迅速减少、经纪人手中的简历常常捂热了也发不出去、演员的可选择范围也变得更小。

对于网络大电影行业整体而言,伴随着过去一年政策更迭与产品升级带来的具体影响,这个曾经在不明晰的规则中匍匐前进的互联网内容品类,也已经开始面对更严峻的审查体系与市场考验。
作为网生内容的一项重要补充,网络大电影在高速发展的三年时间内贡献了《四平青年》、《二龙湖浩哥》、《山炮进城》等爆款作品,也因成本低、题材受限程度小,一度被称为中国B级片的孵化基地。
三年之后,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几度更迭,网络大电影的人口红利被提前打破,制作规格也被平台重新定义。“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自审已经是非常的严格和严谨了。”爱奇艺网络电影开发中心总经理窦黎黎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当《二龙湖浩哥》、《四平青年》等系列网大因政策红线调整下线、300多部网络大电影因“制作或尺度问题”而被平台踢出局,原有的上升路径便宣告此路不通。“精品化”是一项行业共识,却也在推进上依然面临可预见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整个行业或许还未成熟到可以应对这些风险。“在一个市场的成长过程中间,试错永远是不可避免的。”奇树有鱼联合创始人刘朝晖告诉《三声》,“这个市场在早期有很多不是很成熟的地方,还是有很多陷阱。”
没落的飘HOME与“B级片”
飘HOME的变化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缩影。
刚过中午的飘HOME酒店显得有些冷清。“靠谱的剧组已经不来这边了。”一位为旗下艺人物色项目的经纪人告诉《三声》,虽然门口还张贴有有一些剧组的招募广告,但现在更好的剧组和项目都迁移去了星城国际等其它酒店。她抱着侥幸心理在一楼搜寻了1个多小时,但“还是没找到合适的”。
如同被推翻的多米诺骨牌,整个行业发生变化的同时,飘HOME也无法独善其身。作为曾经生产链上最重要的人才供给基地,伴随网络大电影可见的数量减少和规格提高,飘HOME也变得门可罗雀。
更大的背景是整个网络大电影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所发生的根本改变。从人声鼎沸到门前冷落车马稀,飘HOME就像一条明晰的轨迹,完整记录了网络大电影这一年所发生的调整与变化。
把时间倒退回今年上半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宣告“未来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审查标准将统一”;6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视频在节目创作和生产上要弘扬正气,紧紧围绕价值观、绝不能制造低俗噱头,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摒弃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

7月25日,爱奇艺再次宣布政策调整,经过与院线统一标准与几次下线,网络大电影最新的变化是需要进行备案“双审”。在爱奇艺网络大电影的微信公号里,7月25日发布的最近消息显示,网络大电影如果不通过两次备案,将无法在视频网站上线。其中两次备案分为规划备案和上线备案。两次备案的审核周期至少50天,受此影响,将有部分网络大电影推迟上线。
小道消息称这次涉及的影片影响范围可能超过150部。此前经历过两轮政策调整,爱奇艺的公开数据中包含376部网络大电影未能上线,以及可查实的有60多部网大被从平台下线,其中既包括一些小成本制作,也包括《四平青年》、《二龙湖浩哥》、《超能太监》这样已经成名的系列。
网络大电影此前与院线电影存在本质区别,就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相对宽松的审查环境和创作空间。这种建立在模糊地带的优势为网络大电影提供了可供选择尝试的题材范围、创作垂直化和较低的成本预算,也令网络大电影市场早期呈现出与欧美B级片相似的发展逻辑。
但随着互联网审查环境的严苛、以及网络大电影一直挥之不去的粗制滥造感,更多网络大电影的从业人员也选择了另一种更安全的竞争策略。在平台方面,爱奇艺从去年就加大了自审力度,“比院线电影再严一点”。政策落地后,爱奇艺会直接警告网大创作团队,要求他们不要“乱拍”。
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已经成名的系列作品,在题材和类型仍将受到较大限制。题材的限制意味着某些普适化、已经获得过成功保证的作品更受市场鼓励和欢迎,而小众题材也将再度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
安全已经成为这批从业者的共同需求。从进入电梯那一刻,一个女演员就一直在不停地和对面语音聊天。剧组减少之后,网大演员的可选择范围就少了许多——过去在好几个房间来去穿梭的故事成为历史。“现在还挑什么角色啊?”她看起来心情不佳,没有停下来寻找合适角色的步伐,“有合适的就上。”
网大的“单点突破”
随着政策风险的迫在眉睫,“精品化”至少也已经成为某种战略需要。这种做法也体现在爱奇艺最近的作品产出上。
在爱奇艺网络电影开发中心总经理窦黎黎的说法中,决定要做一部“精品网大”其实并不困难。“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探索一些新的类型,去树一些新的标杆。”
网络大电影最早是爱奇艺针对付费内容的试水,在2014年后作为爱奇艺主推的一个正式品类对外推出。付费模式的初具雏形让爱奇艺选择以网络大电影作为突破口。在爱奇艺当时的推动下,网络大电影在接近两年时间里贡献出《二龙湖浩哥》、《山炮进城》等爆款作品,也让爱奇艺在2015年6月份的数据统计时获得了15%-20%的会员收入。
根据爱奇艺今年公布的三年网络大电影票房数据,2014年全年分账top20总票房601.6万;2015年全网上线网大612部,全年分账Top20总票房5627.8万;而到了2016年,虽然全网上线网大达到2500部左右,爱奇艺分账top20总票房达1.98亿,票房增速放缓。进入2017年后,网络大电影上线数目也呈现较大波动。根据骨朵提供的数据,自3月份网大上线数目从2月份的151部回升至231部,此后几个月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7年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宣布爱奇艺的网络大电影战略全面升级,同时过去因为“尺度”等问题未能上线的网大达到376部
事实上,随着网络大电影市场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这种以小博大的思路已经无法延续。窦黎黎告诉《三声》,爱奇艺在2016年与导演王晶合作推出了网大《我的极品女神》,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告诉我们的合作伙伴,网大里面你们其实是可以展开想象力的,是可以有明星和一线的这些导演来参与的。”
视频网站的竞争一直是版权流量的竞争,由平台方直接参与的独家内容对于网络大电影也具有更多含义。一方面可以抬升行业的竞争门槛,另一方面,高规格的制作团队也意味着降低风险。
无法复制的发展路径
被称为网大导演第一人的张涛点燃一根烟,正对面就是新公司的标识。在接受采访时,张涛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网大《道士出山》的导演,也包括造梦师影业的创始人。“往后拍片,可能你的制作费会越来越多,有公司它更专业化一点。”
得益于早期网大上升带来的题材红利,张涛现在也重新明确了自己的创作倾向:现有的几部作品成本浮动在800万到1000万左右;价值导向必须明确,“包括《道士出山》,虽然是个灵异的故事,但是我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是在劝人向善,就是这个世上人生就有信仰的。一心向善。”
网络大电影的出品公司在2016年6月已经达到843家、全网上线电影达到2000多部,爱奇艺去年一年则上线了1780部网络大电影,占比超过80%。作为目前最大的网大平台,爱奇艺的打法转换也已经明显影响到从业者心态。
更明确的是市场发出了改变的信号。随着大批网大下线,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市场变化与行业洗牌,无论是明确创作主题还是彻底改换作品的价值观,这一批创作公司或个人要继续留在这个市场,就必须改造自身、适应变化。
“网络大电影这个产业本身来讲,我们其实依赖平台,也依赖全社会。”奇树有鱼联合创始人刘朝晖告诉《三声》。鉴于网大目前的发展情况,这家网络大电影公司正在尝试与腾讯NOW直播合作,推广网大资源、和购买IP进行改编,“网大也需要从其他大的流量和更多的观众群里面去找到付费用户。”
也有一部分公司把希望寄托在此前已经建立的商业壁垒上。映美传媒与光线传媒、中影等达成合作,负责后者电影项目的网络发行。CEO高锐的态度是与新玩家尽可能多地达成合作,“这个行业必须就是得靠合作达成的。”高锐也指出,这种优势互补型的合作将是“长期性”的。
本文著作权归三声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传媒电视君(电视评论人、自媒体):
总局? 网络电影需要加大监管,对于明星热点剧情更应该严格审核。争取不过。
@娱乐资本论(知名娱乐博主):
对于网络大电影的圈子而言,心情有点像北京的雾霾。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络大电影被纳入监管,继《不可抗力》下架后,又有60部网大陆续下架。在这样的情况下,网大还有可能创造出《老九门》等网剧那样的大热潮么?
@Prime阿杰(网友):
所谓监管的标准不应该让广电一家之言,对于很多创作题材的限制过大,国内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刻不容缓,可广电依然采取近乎原始人的“一刀切”。这对整个中国影视产业产生的作用都是负面的,甚至可以说弊大于利。
@博海众恒(电影圈内人):
第一次编导电影遇到网络大电影史上最严监管审查,就在上个月月底所有网络大电影和网络剧都得在广电两次备案后才能上映。换位思考这也是一件好事,更能锻炼一个新锐导演的综合能力。
延伸阅读
网络电影:从草莽突进到“打怪升级”
随着市场付费生态渐成熟、传统影视公司加入、制作成本与监管门槛提升,网络电影正努力从“量变”积累向“质变”跨越。
你有看过网络电影么?对于网络电影面临的管控监督,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