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制造童星:表演是成才捷径?

制造童星:表演是成才捷径?

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

摘要:小孩子没懂事就在聚光灯下,放弃童年和学习生活,来博取成名机会。

“童星”不是新奇的概念,从释小龙、林妙可到关晓彤,有的风生水起、有的跌跌撞撞。小孩子们还没懂事就站在聚光灯下,放弃别人惯常的童年和学习生活,来博取成名的机会。

这通常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家长中,一般有一人会放弃个人事业,陪孩子提前进入成人的游戏规则。这些家庭有的孤注一掷,把演戏作为日后的事业;有的把表演当做成才的砝码和捷径。其中不乏小孩天资匹配,乐在其中;但更多的孩子不得要领,屡屡碰壁。

而童星的成长也早已超出个人和家庭的掌控,不得不接受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以及外界审视、质疑的目光。

“赚钱工具”、“前途渺茫”、“急功近利”、“孩子没有童年,长大会快乐吗?”这些评论都没能让董李无忧的妈妈李丽停下脚步,她带着儿子继续在剧组间奔波。

“我承认这是一场赌博,拼尽全力,就赌孩子能‘演出来’。”

“一学期只上了7天学”

7月5日,无忧要参加二年级期末语文考试,前一天晚上突击复习到10点,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默写生字。第二天上午11点半考完,出了校门直奔怀柔片场,化妆拍戏。回到家已经晚上9点多,饭没吃两口,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无忧和妈妈李丽租住在东五环附近的一间公寓里,40平米左右,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这是为了姥姥、姥爷、爸爸来看他的时候有地方住。

屋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衣物塞在两个简易的塑料拼装收纳柜里,行李箱摆在外面,随时准备出门。

平时家里几乎不开火,李丽每天带着无忧在剧组间周转,除了盒饭就是外卖,味道都差不多,填饱肚子而已。

夜里十一点,她手机还在不停地响。作为无忧的助理兼经纪人,李丽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对接剧组,她随身带两台手机,微信、电话不断。

第二天考完数学,无忧要赶去宁波一个剧组拍戏,李丽想让孩子中午回家喘口气再出发,导演不同意,让她们带着行李去学校,考完直奔机场,双方来回沟通了近一个小时。

这是无忧的生活常态,“每天都跟打仗一样”。这个学期他一共上了7天学,其他时间全在剧组。

因为学籍不在北京,他借读在一所民办小学,学校位于东五环外褡裢坡地铁站附近,班上31个同学,以打工子弟为主,语文和数学由同一个老师教。

人生转向

董李无忧长脸儿、白净、浓眉大眼,笑起来睫毛扑闪,嘴角两个梨涡。他出生于吉林长春,爸爸在中国一汽工作,妈妈做小生意,他跟姥姥姥爷长大。在姥爷的印象中,他从小机灵,俏皮话一套一套的。四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街舞、声乐和主持。

吉林的地方电视台从才艺班选孩子参加综艺节目,他总能选上。姥爷都记不清那会儿上过多少次电视了,只有2015年的《非常6+1》印象深刻,“那是中央电视台啊。”

北京录节目的经历开启了无忧的表演之路。李丽被其他孩子家长拉进一个儿童演员通告群,群里有四五百人,成员头像几乎都是精致漂亮的男孩、女孩,还有几名小演员经纪人,他们每天会分享通告,童星家长们靠这些信息帮孩子联系演出。

李丽看到一部网络电影需要个“小鬼”的角色,正好是无忧这个年龄。按照信息里的联系方式,她给导演发了一张无忧的照片,半个小时后收到答复:9月份进组。

戏拍了三天,呼啦啦一帮人打着灯扛着机器对着刚满6岁的无忧,他跟没事儿人一样,不新鲜也不紧张,顺顺溜溜演完,一眼也没有多瞟镜头。

副导演问他几岁开始拍戏的,他说这是第一次。副导演嘱咐李丽,“你让他多拍吧,孩子就是吃这碗饭的。”

学才艺,参加比赛、表演、综艺节目,被选中拍戏,是很多小演员的出道路径。相比之下,王亭文更有艺术的基因,她生在艺术之家,姥姥年轻时候是二胡演员,妈妈学音乐出身,是一名老师。两年前参加《音乐优等生》暑期节目,被一个剧组发现,开始拍戏,至今参拍十多部影视作品。

王亭文一开始就对拍戏充满好奇,家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孩子从小爱唱爱跳,要是没戏拍就回学校上学。”妈妈说。

李丽则不想给自己留太多遗憾的机会,她和儿子频繁飞北京,试镜、见导演,只要是正规剧组、有角色、有人物性格,都会递一份资料。他的通过率很高。为了节约花在路上的费用和时间,2016年初,李丽不再工作,带着无忧来到北京,租房住了下来,并上了民办小学。

“我一开始对他来我们学校不是很理解。”无忧的一位老师说。放弃长春市重点小学,意味着无忧的人生规划真正转向。

“小演员在圈子里非常弱势”

董李无忧的作品列表可以密密麻麻打满一页A4纸,但李丽依然很忧心:没有真正的代表作。杨旭文版《射雕英雄传》中的小郭靖勉强算,也只出现在前两集。

与成年演员一样,小演员们也有一个阶层链条,儿童群演、特约、带资、角色、三号、二号、一号。

小孩和大人不同,长身体阶段,一年一个样,所以儿童演员通告简洁、准确,各项指标尽可能量化:年龄、身高、长相、牙齿状况、发型、性格特点等等。

好角色的竞争都是万里挑一。经纪人发布通告后,家长们把孩子资料和自我介绍视频第一时间发过去,经过层层把关,从成千上万份资料中确定最终人选。

谢佳臻是一名从业4年的童星经纪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拿到角色,请经纪人吃饭,给导演送礼,或者给剧组投资,恶性竞争花钱买角色,这个行当很乱。”

无忧不久前拿下了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饰演男一号的童年。选角历经了两个月,先海选留下十个,经过面试十进四,再试戏四选二,两人再通过PK,由导演拍板。

戏份很轻,只有短暂的闪回镜头,但李丽觉得大导演、大院线的名头足够能让孩子的履历发光。

她说,对于小演员来说,最理想的角色是以孩子为故事主线的戏,比如《小别离》和《家有儿女》。胡先煦是《小别离》里的张小宇,2011年11岁出道,直到去年《小别离》被观众熟知,在接下来的《如懿传》和《琅琊榜》里都有角色。“从没戏到有戏是一道坎,从被圈内认识到被观众认识又是一道坎,无忧正挣扎在第二道坎上。”

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无忧的片酬在增长,他现在的报价是一天5000元。李丽说,这是明面上的数字,根据导演、演员、剧本调整,好剧组三千、两千都可以,“像《狄仁杰》这种,就不要谈钱了,拍完人家给多少拿着就是了。”

小演员在这个圈子里非常弱势。片方的心理优势很强,他们不觉得这是合作关系,而是他们在给你们孩子机会。”李丽说。

小孩在演技成熟之前,不可替代性差,“没有正儿八经的代表作,根本没资本去跟别人谈条件。”

“剧本比课本好背”

无忧为了拍戏“什么罪都遭了。”去年冬天拍夏天的戏,下雨的场景,凉水直接就往头上浇。

有一段时间,赶巧连接了好几部挨打的戏。其中有一场是“父亲”用板凳打无忧屁股,为了追求逼真效果,导演让真打,打来打去都不满意。最后一条,演父亲的演员急了,板凳直接摔在无忧屁股上,散架了。“就听孩子哇一声哭起来,当时屁股就肿了一指高。”

那天晚上无忧发烧40度,剧组住的村里没有药店,从老乡家里借的退烧药。李丽看着无忧直掉眼泪,“别拍了,咱回家吧。”

无忧一听哭得更凶,“妈妈求你了,我能坚持。”体温退到38度,他又进了组。

谁问无忧拍戏累不累,他都说“这是我的事业,累是应该的。”

“为什么喜欢拍戏?”我问他。

“我最喜欢的就是拍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直觉吧。”

他非常坚信会一辈子拍戏,“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条道走到黑。”

无忧喜欢拍戏多于上学,他觉得“剧本比课本好背”。

他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成是行当里的一员,架势老道。问他拍戏遇到明星激动不激动,他眼也不抬,“哪有什么好激动?”

姥爷说无忧原来喜欢看《新上海滩》,最喜欢黄晓明。“现在不喜欢了,演戏演多了,对自己有盼头了,就不喜欢别人了。”

“剧组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李丽说,刚开始带孩子进组的时候,特别谨慎,不敢多说一句话。

时不时就听对讲机里冒出来一句“你拍的这是戏么我擦!”或者“你大爷的,快点的啊。”大导演骂小导演,大演员骂小演员,大摄像骂小摄像。

骂人甚至不需要理由。无忧有几次和明星对戏,对方没背词儿就来了,一条条过不了,导演气不过就骂孩子。李丽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片场上的拍戏间隙,无忧恢复了童真,见啥玩啥,捡两根皮筋套在手上给人变魔术,把古装戏里的碎银子道具偷偷塞进鞋里带回家。

六月底的一场戏中有二十来个群众演员,他们的服装棚是单独搭的,盒饭也是分开领的,闷热的环境里穿着古装长袍,不上场的时候,歪七扭八地躺在角落里。一整天,只有无忧和另一名童星与群演搭话。两个小孩坐在五六个群演中间,好奇地互相看对方的服装和头套。

李丽说,“孩子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规则。”

“我以后能成影帝”

两年30部戏,李丽每天都能收到其他家长的好友申请。“先把你夸一通,然后就问这些戏都是怎么接的呀?以后能不能带带我们?”

“这一行竞争非常激烈。”经纪人谢佳臻说,很多孩子的自身条件不适合做演员,家长一门心思想让孩子火,“这是大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演艺行业,14岁是小演员的分水岭,经纪公司也以此为起点签约小艺人。“14岁孩子就基本定性了,长相、演技、各方面特点,可以重点培养了。年龄再小的孩子太不稳定,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长残。”

李丽从没怀疑过孩子的天赋和长相,她的危机感来自一茬茬新人涌入和优胜劣汰。“让他尽可能多接戏,积累人脉,适应剧组,小孩子两年不演,长大再出来,别人都把你忘了。”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是她给无忧规划的进阶之路,“他从小在剧组到时候肯定比别的孩子有优势。”

谢佳臻支持这个想法,“不一定学习多好多好,长大就有多大作为,拍戏也是一条路。”尽管她很清楚这条路非常残酷,“100个小演员中,走到14岁能真正成为艺人的最多三四个。”

无忧的老师每天把课程进度和作业发到李丽手机上,孩子拍完戏自学。老师说,“现在还可以,到高年级看他的成绩,如果需要的话会建议他多回学校上课。”

李丽想到时候请个老师跟组辅导,“他喜欢这个,就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两年到处跟组拍戏,李丽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低。上个月有部戏在昌平开机,宾馆又阴又潮,白色的被褥发黑发黄。洗手间的水盆里渍着垢,毛巾散发出一股劣质洗涤剂的味道。她用卫生纸在马桶边缘垫了一圈。

“付出这么多,万一孩子以后成不了明星怎么办?”我问。

“从现在开始积累,即使成不了明星,相信他以后应该也不缺戏拍,能当个演员也行。”李丽说。

关于未来,孩子比她乐观得多。前两天,无忧兴奋地跟她讲,“妈妈,星座分析上说了,我以后能成影帝。”

本文著作权归新京报(微信ID:bjnews_xjb)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一根细长的头发(自媒体):

不要把小孩当成炒作或者赚钱的工具。

@轻熟素颜(大学教师):

早晚有后悔的一天。

@楠辨是非(网友):

父母急功近利会毁掉孩子的。

@白云扒卦(娱乐博主):

娱乐圈这些童星曾经红透半边天,如今都消声匝迹。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笨鸟先飞,年少成名后就不再刻苦努力、好学上进,例如伤仲永出名后父母不让他学习,把他当摇钱树到处为他们赚钱,如此一来怎么不平庸呢?其次,失败是必然,成功只是偶然,很多人的成功只是一时的运气,其本身并没多大才能和水平。

延伸阅读

失落的童星

曾经的追捧,与后来的苛刻是残酷但真诚的警示。它提醒着童星们,哪怕120分努力尝试新方向都未必能让大众满意。

查看详情

你怎么看待小朋友们为拍戏放弃正常的童年和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