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视频衰弱 网络成名梦破裂

新浪看点
摘要:市场不断扩大,用户选择更多,流量虚高缺乏影响力的恶搞视频走向衰亡。

安迪沃霍尔曾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有人认为这是他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这句话或许也可以这么理解,留给每个人成名的时间就只有15分钟。
有人认为,网络世界的每一天都是愚人节,因为装疯卖傻、戏弄他人是博出位最简单的办法。相声和小品中总有一个“笨蛋”担当,他们虽然是被吐槽的对象,但所有的笑料和包袱也都与他们相关。
在互联网中,恶搞视频就是这个“笨蛋”担当,十分受观众欢迎。尤其在视频产业发展初期,视频类型比较单一,恶搞视频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但随着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种种迹象表明,恶搞视频正在走向衰落。
恶搞视频曾有多受欢迎?
在早期,恶搞视频的整蛊对象一般局限于亲朋好友等熟人圈子。事实上,这种和亲近的人开玩笑的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而恶搞视频不过是把它放大之后记录下来。比如Youtube博主Jimmy Kimmel的视频“孩子们听说我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掉了”,就是极为典型的早期恶搞视频。
“万圣节挨家挨户要糖果”是美国孩子的经典游戏,而Jimmy会在影片中告诉孩子们,他把他们辛苦要来的糖果全部吃掉了,而孩子们的反应大都是发脾气、爆哭。视频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播放量超过5870万。这甚至演变成一种经典的整蛊方式,每年都有大量家长将整蛊小孩的视频发给Jimmy,由Jimmy整理成合集发布。
自2012年起,Jimmy连续5年推出万圣节整蛊小孩系列,每年的播放量都突破千万。“万圣节整蛊”系列已经成了恶搞视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系列之一。
既日常又有一定的戏剧性,是恶搞视频开始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Youtube曾在2013年,评选出排名前10的恶搞视频博主,他们的总体播放量就超过了350亿,其中播放量最高的PrankvsPrank,单频道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亿。
Youtube官方也十分重视恶搞视频的影响力,在当年的愚人节,Youtube首页就出现了由官方推荐的恶搞视频合集。合集内视频单条的最高播放量高达1亿2千万,最低的播放量也有400万。

在中国,恶搞视频往往赢了热度、失了人心,在微博有200多万粉丝的小罗恶搞就是如此。他擅长操作街头约架、开豪车搭讪等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比如最近一期恶搞拜金女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23万,但评论都很负面,“死拖别人上车,还说别人是拜金女”、“莫名其妙整人,看了真恶心”等等。
粉丝点开恶搞视频往往只是为了找乐子,而不是认同视频博主的做法和价值观。而随着搞笑视频市场不断扩大,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流量虚高却缺乏影响力的恶搞视频开始走向衰亡。
恶搞视频如何走向衰亡?
随着越来越多的恶搞视频走向街头,被整蛊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恶搞视频的“恶名”也开始迅速传播。因为为了让视频更有趣,恶搞视频博主会故意试探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和小孩,利用他们的笨拙反应来逗笑观众。
在早期,老人和小孩的恶搞之所以会大受欢迎,是因为被恶搞的人和视频博主往往彼此熟悉,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被定性为和熟人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
但整蛊对象一旦扩大到街头,任何一个陌生人都有可能遭殃,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触犯了人们的道德雷区,尤其整蛊对象的选择往往很随机,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危机感,“下一个被整蛊的可能就是自己”。
同时,恶搞视频的流量是虚流量,很难进行商业变现。以Youtube头号恶搞视频博主PrankvsPrank为例,他们曾经推出一条视频,主要内容是男人骗自己的女朋友,他把她的猫扔下楼了。这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650万,但基本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
暂且不论这个玩笑是不是触及到了动物保护的禁区,这个视频的逻辑其实是通过恐惧,以及恐惧的反转来引人发笑。这样的视频很难吸引商家投放广告,而通过播放量所获得的平台分成,与拍摄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同时,受制于视频时长以及视频内容,相比起其他视频,恶搞视频的分享量和转发量都非常少。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互动为王,恶搞视频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受损。
而且恶搞视频的拍摄往往很局限,可供创新的空间不大,视频博主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当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同类视频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就审美疲劳。
而随着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搞笑视频的种类越来越多,垂直领域视频也越来越丰富,这都进一步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像美食、美妆、奇葩体验这类的视频,可扩展度要远远优于恶搞视频。
以《嘿老外》为例,美食栏目可以吃驴肉火锅、吃热狗、吃小龙虾等等,体验栏目可以体验凉茶、中医正骨、高考英语等等,栏目的包容性强,可延伸的方向丰富,从播放量和用户反馈看,用户对这类视频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不容易审美疲劳。

比如同是美食体验,《老外美食测试,2元和66元热狗,结果很意外》和《中国小龙虾征服老外,一口气点了30斤》这两期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分别为32.5万和42.1万,弹幕量和投币量数千。
而恶搞视频的基本模式都是欺骗和设置障碍,被整蛊对象的反应也基本是震惊、愤怒和伤心,视频的套路感很强。
根据Tubular Labs的统计,2015年Youtube恶搞视频的总播放量为177亿,这个数字乍看上去不小,但就在两年前,前10位恶搞视频博主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50亿,恶搞视频的衰落趋势明显。
成也恶搞,败也恶搞
最近几年,为了拍摄恶搞视频而被误杀的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澳大利亚三兄弟Jalal假扮成穆斯林在街头扔包,结果被当地警察射杀,而且枪手不予起诉,可以说是为了恶搞白白献出了生命。
近日,19岁女孩MonaLisa Perez枪杀22岁男友Pedro Ruiz事件也引起外媒关注,而悲剧的起因,也是因为恶搞视频。
据Buzzfeed报道,悲剧发生当天,Monalisa曾在Facebook上说,她正在策划拍摄一条世界上最危险的恶搞视频。她准备在视频中朝Pedro开枪,而Pedro会把书放在胸前以抵挡子弹的冲击。
显然,这样的“挑战”是绝对不会成功的,这个因为恶搞视频而引起的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恶搞整蛊的讨论。
在此之前,讨论大都集中在道德层面,很多评论家认为在街上随意戏弄路人,甚至给他们带去恐慌和被玩弄的情绪,这是不道德的。但现在,恶搞视频的讨论已经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不加节制地进行恶搞尝试,伤害的不只是情感,还有生命。
而恶搞视频走向衰亡的背后,是网络成名泡沫的破裂。在拍摄之前,Pedro Ruiz曾告诉姑姑Claudia这个“视频创意”,Claudia试图阻止他们,但他们认为“这很刺激,一定能引来很多关注,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有名了”。
通过网络,“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没有任何积累的素人想要成为网红越来越难,而网红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影响力,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
安迪沃霍尔曾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有人认为这是他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这句话或许也可以这么理解,留给每个人成名的时间就只有15分钟,就像Pedro Ruiz,他以生命为代价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爆火,但一旦有更刺激的新事件出现,人们转眼就会忘记他的名字。
本文著作权归钛媒体(微信ID:taimeiti)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幸福味道017(网友):
恶搞,为了出名,不计后果。
@网红深扒(时尚博主):
网红有风险,恶搞需谨慎......
@日日为营(网友):
网络上的恶搞已经很普遍了,因恶搞而成名的不少,网红在现在看来特别吃香,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时势,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
@留不住心何用Y(网友):
那些什么在弄恶搞出名的都TM太假了!拍摄角度那么好?现实这么拍 要么那个主角智商很低 要么就是你们作假找演员!回回都打马赛克.都按着你们的套路走 假不假?
@gllplihong(网友):
现代社会有些人为了一夜成名,不惜恶搞自己形象,利用网络这一传播手段,让大众知道并想让大家认可。让原本健康的网络环境变得浑浊。
延伸阅读
“网红”正变成职业如何持续“红”下去?
随着自媒体繁荣、直播业态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一行业。平台主播收入不菲,“网红”超高人气带来的经济体量变得相当可观。
你喜欢恶搞吗?周围有关注或者参与拍摄恶搞视频的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