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我比农村考生有捷径

新浪看点
摘要:北京状元被赞大实话:对比农村孩子,我在学习时相对来说能走上一些捷径。
总分690分,语文132分,数学150分,外语140分,文综268分,北京二中高三九班的熊轩昂是今年北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
6月2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m)记者在北京市第二中学采访到了熊轩昂。他身穿北京二中校服,高高瘦瘦,戴黑框眼镜,看起来并不易从人群中区分出来,他面对澎湃新闻的采访大大方方侃侃而谈:“大家都不要把我太神话了,我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也有很多的缺点、很多的不足。”
“昨天就很高兴了,今天就感觉上天了。”熊轩昂说,他昨天得知通过了北大“博雅计划”可以加30分进入北大,对于今天成为高考状元更是非常惊讶和激动。
“这也是他求学阶段的经历。就像他在学校里考了第一名,算是对他一个阶段性学习的肯定。他才18岁,刚刚成年。”对于熊轩昂荣登状元榜,他的母亲如是说。

熊轩昂的班主任郝万清告诉澎湃新闻,熊轩昂跟班里同学关系很好,高三以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也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熊轩昂比较有想法,每一步该做什么都特别有规划。
熊轩昂说,自己虽然身为文科生,但他数学特别好,最喜欢数学,在高考中数学也取得了满分。但他的英语成绩相对薄弱,尽管父母都是外交官。
对于去清华还是北大读书,熊轩昂说自己还没想好,“我肯定这两天要自己权衡一下。”

6月23日上午,北京二中出现的熊轩昂成为文科状元的黑板报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对话熊轩昂】
谈备考:曾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澎湃新闻:当你知道自己是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时,心情怎么样?
熊轩昂:惊讶,然后激动。没有想到我是北京市文科状元。
澎湃新闻:听说你曾经在高一获得过物理力学竞赛初赛一等奖,但为什么高二却选择了文科?
熊轩昂:权衡了一下,(我的)文科优势更大。小时候就看过中国上下五千年,也经常看地图,所以对于历史、地理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初中、高中文科比较有优势,所以最后选的时候更倾向于文科。
澎湃新闻:听说你今年数学是满分,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熊轩昂:今年数学是比较简单的,实话实话,我做完就懵了。因为我觉得拉不开分。实话实说,十二年一贯的积累在那里,要突击也很难吧,我觉得我就是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之后自然就水到渠成,发挥得非常好。
澎湃新闻:你是否赞同基础打牢是很重要的,学习是来不得突击的?
熊轩昂:突击有效果,但是纯靠突击肯定是达不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科目?
熊轩昂:数学吧,但文科生到了大学以后肯定要接受一些理科大神对我的打击。我的数学只是在文科生里面比较突出,但是放到所有同学里面,跟理科生比,跟海淀区、西城区的同学比,或者跟北京以外的那些省的同学相比,我的数学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在文科生里,我的数学还是比较好的。
澎湃新闻:你是因为喜欢物理而参加物理竞赛吗?
熊轩昂:没有,因为当时是直升班,各种竞赛都要参加,每一科都搞一搞,你也不知道将来哪一科会派上用场,当时想着说不定物理好呢,每一科都想尝试一下。
澎湃新闻:今年高考作文写的怎么样?
熊轩昂:我写的是谈纽带,我平时积累比较扎实,这个作文比较偏政治性的,所以我用的材料比较广泛一些。
北京的作文题目没有那么多情怀要抒发,如果要抒发情怀的我可能写的不一定很好,但是考思辨性的我可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政治知识。
澎湃新闻: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
熊轩昂:我读书也不多,但是读的书都还挺有用的。
澎湃新闻:听说你这次的文综是北京市的最高分,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吗?
熊轩昂:文综首先要背,背是必要条件,但我觉得理解后再背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如果自己比别人背的好就特别有成就感,然后就更愿意去背。
还有就是多写,答题的时候有用没用的话都往上写,因为不知道哪句话真的有用,真的没用,这算是一种考试技巧。但是要多写的话,还是要追求一种熟练程度,还是要从背上下功夫,所以背是根本。
再有就是答题技巧方面需要和各个老师们多请教,老师们给我的经验也特别好。
澎湃新闻:在高三备考时有没有特别绝望想放弃的时候?你是怎么克服负面心理的?
熊轩昂:没有特别绝望的时候,但肯定有低谷期。一模时考得比较烂,因为当时离高考只差六十天了,所以特别特别害怕,特别特别紧张。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还是要总结一下自己为什么考的烂,因为之前自己努力不太够,想想自己为什么考的烂,然后再对症下药,按部就班地再去努力地追赶,就是这么调整的。
澎湃新闻:在高三时有什么娱乐方式吗?
熊轩昂:有时候运动一下吧,高三的时候也打游戏。一模之前打游戏打的比较猛,之前有点自傲,游戏打得比较多,正好一模的成绩对我当头一棒。
澎湃新闻:父母知道吗?
熊轩昂:父母都知道,但是他们也没有管我太多,他们对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澎湃新闻:高中有没有上过补习班?有效果吗?
熊轩昂:高三的时候补习了一下语文和英语。语文是大课,英语是一对一的。是我主动要求的,按成绩来讲是有效果的。
澎湃新闻:高三每天的睡觉时间是多少?
熊轩昂:五六个小时,高三的时候压力比较大,学习必须要到这么晚。
澎湃新闻:高中三年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熊轩昂:我觉得对高中三年很满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事情了。

北京二中校门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谈成长:从小到大没上过顶尖学校
澎湃新闻:从幼儿园到高中有没有上过私立学校?
熊轩昂:没有,一直都是按部就班地就读公立学校。普通的幼儿园,普通的小学,普通的初中和高中。我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不一定每一次都考第一,但都是成绩好的学生。
澎湃新闻:小时候有没有上过奥数之类的课外辅导班?
熊轩昂:课外辅导班我在六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次,是为了小升初的择校考试,但小学一到五年级完全没有上过数学辅导班,就是按部就班地跟着小学老师在学习,打基础是挺重要的。
澎湃新闻:学习之外有什么爱好?你觉得自己是书呆子吗?
熊轩昂:打篮球,但是打的不好。我觉得自己肯定不是书呆子啊(笑),书呆子怎么会爱运动呢。
澎湃新闻:你有喜欢的偶像人物吗?
熊轩昂:詹姆斯(勒布朗·雷米恩·詹姆斯,美国篮球运动员)厉害,霸气,有肌肉。
澎湃新闻:北京二中也许不是北京最顶尖的学校,你感觉北京二中怎么样?
熊轩昂:挺意外的,因为正常人肯定感觉四中、人大附中会出高考状元,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自己会成为北京市状元,最好的预料也就是成为东城区状元,之前没有奢望过会成为北京市状元。其实我们学校挺好的,在历史上也出过文科状元,不过是很多年前了。
澎湃新闻:中考的时候为什么选择北京二中?
熊轩昂:我中考的时候成绩很一般,到不了人大附中的录取线,而且我是二中的直升班,我也不想选其他的,二中的老师都这么好,我就想一贯地继续上了。中考的时候成绩也好,但是是正常的好,到不了尖子生。
澎湃新闻:那你高中是怎么从一个好学生到达一个尖子生的?
熊轩昂:我高一下学期选择文科是一个非常对的选择,如果那个时候我选择理科,我不一定能够成为状元。
澎湃新闻: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给了你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
熊轩昂:我觉得父母给我无形中的帮助特别大,给我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家长也不是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导我学习,但是潜移默化的指导特别多。
澎湃新闻:父母是什么职业?他们的职业对你有影响吗?
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因为是外交官,所以我地理比较好,对于各个国家在哪儿从小就了解一些。我也去过一些国家。
澎湃新闻:父母对你严厉吗?他们对你成为状元有什么感想?
熊轩昂:不严厉。他们对我成为状元的反应是惊讶、不相信,感觉像做梦一样,我也觉得是。
澎湃新闻:有没有考虑过出国读书?
熊轩昂:因为我英语不是特别好,所以没有特别去想这个问题。父母见识的东西比较多,他们觉得海归不一定是最厉害的。
澎湃新闻:去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熊轩昂:跟着二中去过香港特区和加拿大。父母也带我去过一些别人不一定能够去过的国家和地区,我曾经在巴西住过两个月,还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东帝汶,印度尼西亚等等,我可能在见识上比同龄人要多。
澎湃新闻:为什么父母是外交官,但是你英语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好?
熊轩昂:我也挺奇怪的。父母没有特别培养我这方面,他们可能认为外交官的孩子外语比较好,没有特别来抓我这方面。反而有些父母可能因为自己不会外语,所以特意培养孩子外语,然后外语成绩也就上去了,我觉得跟遗传没有太大的关系。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谈过恋爱?
熊轩昂:没有,单身狗。
澎湃新闻:会不会是因为你太学霸了,让女孩子不敢接近?
熊轩昂:我觉得有这种可能。

熊轩昂填写澎湃新闻的调查问卷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谈未来:赞同大类招生,清北还没确定
澎湃新闻: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想去清华还是北大?想读什么专业?
熊轩昂:实话实说,清华还是北大真的还没有想好,两个学校大概都要抢我,我肯定这两天要自己权衡一下。我想要去北大的元培学院或者清华的新雅书院,我想先去通识教育或者大类培养的地方。
澎湃新闻:你是否认同大类招生?
熊轩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因为进大学之前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的人真的是少数,80%以上的人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高考,你也说不清楚你心里到底是想学什么专业,自己将来到底想过一个怎么样的生活,很多事情不是预料到会发生,就一定会发生的。
举一个例子,马云18岁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会搞电子商务。所以大类招生就是能让学生不局限于在某一个专业,进了大学之后再慢慢探索,我觉得这点非常好。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待今年机器人也参加高考?你怎么评价人工智能?
熊轩昂:因为我会下围棋,所以对人工智能也稍微关注了一下,我觉得宏观来讲,人工智能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我在将来进行选择职业规划的时候,应该会尽量选择一些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职位和专业。在将来的道路选择上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体力劳动人工智能会取代,但是将来一些脑力劳动也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现在还不一定能看得到,但是肯定会选择一些人工智能在近期无法取代的专业。
澎湃新闻:你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熊轩昂: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但我还是觉得,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澎湃新闻:你想向你父母一样成为外交官吗?或者这是你未来职业规划的一种选择吗?
熊轩昂:我不想,我走他们没有走过的路。
澎湃新闻:对于将要到来的暑假,你有什么想法吗?
熊轩昂:我想健身,我觉得一个男生健身会更有魅力。此外,我在阅读上阅读的书还不够广泛,想要在暑假的时候更广泛地涉猎。
而且我觉得我英语相对来说需要提高,英语已经不是一个专长的专业了,而是你要找工作的时候必要的工具,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应该还会跟同学约几场旅行。
澎湃新闻: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吗?
熊轩昂:早日脱单。
澎湃新闻: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熊轩昂:我觉得第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心态,心态一定要好,既要自信,又不能自傲,要永远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冲击高考。
第二个就是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看看哪个方面能有成绩提高的空间,然后规划自己努力的方向,把自己的优劣分析透了,然后对症下药。
评论:如何看待北京状元所说的: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
文/侯虹斌
这个孩子很不错。不仅智商高,人也谦逊,而且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他能有这么好的资源,既与他自己的努力有关,也与他在出生前就已拥有的资源有关。

采访截图
甚至可以说,他能年经小小就活这么明白,正是因为他的外交官父母及其生长的环境,带给了他更大的视野。这也是环境的熏陶。
这几天不是有则娱乐小新闻吗,说王中磊儿子威廉弟弟小学毕业。想起以前就有娱记报道过,他要进这所学校有什么条件?首先是“拼身份”,因为它要求必须是非中国籍学生,即你就算不是外国籍友人,也必须是持港澳台身份或者是拿国外绿卡的;第二“拼速度和运气”;三是拼能力,如入读四年级时须写作文、考电脑以及面试,都是全英文,还要有数学、科学课的英语基础;四是拼“拼经济”,如四年级就是186500元/年的学费(不含校车费用)。
记得,威廉弟弟8岁时,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展现了他良好的英语能力,有观众惊呼“目测是专业八级”。

威廉参加某综艺节目时为路人翻译,惊呆众人
如果一个平民家庭的孩子,没有这些条件,只能按步就班地在普通小学上课,不参加课外辅导班,大概要比威廉弟弟聪明两倍、勤奋五倍,才能跟他类似的水平吧。何况,即便水平一样,非常努力地一直坚持到进入同一所大学,人家毕业之后马上迎来锦绣前程,你还得苦哈哈地找工作。再过十年,你们还能一样吗?
我认识有一对父母,他们十岁的小孩已经看完了哈利波特英文版。至于考奥数什么的,能进入全国决赛前列的话,爸妈就要送小孩去北京或上海参与考试;名校的自主招生,奥数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拿得更好的资格的话,类似的比赛孩子从四年级起就应该参与了,每年一次,一直到高考前。
这些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可以轻易地达到的吗?平时要参加多少补习班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另外,再告诉大家一个科学结论:在贫穷地区,儿童的智商明显低于发达城市的儿童。
财经网刚刚发布了新闻:《中国人口隐形危机:逾50%农村幼儿认知滞后》:
“按照国际标准智商分数分布图,认知滞后的正常比例大约为15.87%。而测试表明,陕西省18~24个月大的幼儿中,认知发展滞后的比例高达41%。而在25~30个月大的孩子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5%;河北农村也有55%的孩子认知发展滞后;云南边远地区更有超过60%的孩子没有通过测试。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思高几乎不敢相信研究结果,“农村儿童认知发展滞后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危机,将直接影响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障碍。”
也就是说,贫穷的地方,天生就智商较低。原因很多,父母基因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陪伴时间,吃不饱,营养不良……我知道这个结论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这样的孩子,你要去跟那种三四年级就开始听美国电影原版练听力的孩子,怎么去比较?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贫富差距也有,但比现在小得多,大家的起点普遍低;而现在,低的还是很低,没什么改变;但高的那部分,已经达到竞争白热化了,并且非常早慧,非常国际化,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还有,以前的高考,就是单纯的高考,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加分,各种提前录取,各种自主招生,各种特长生——这些,难道不是都极大地便利于城市的精英阶层去操作的吗?还有,高考必须返回户籍所在地,关闭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上海等地的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其他城市——这些,又难道不是故意把缺乏资源的平民们进一步推向深渊吗?
唉,《圣经》在“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中国。

微博热议--
@山新(配音演员):
之前跟朋友说我可以毫无顾忌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来北漂…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家里有这个条件让我不用担心温饱…能安心做喜欢的事罢了…我爸也常说…他工作的动力就是在人生的跑道上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一辆车…让他跑得快一点…正因为如此…那种全靠自己的孩子更值得敬佩不是么…
@观察者网(官微):
强者靠资源,弱者靠变异。理科第一就是变异。就算通道缩小,但是也应该保持社会给变异的人上升的机会。
@ 梁湘(媒体人):
乍听有些刺耳,仔细想来并没问题,现实而已。
@来去之间(互联网分析师):
30年前参加高考的,90%的都是农民的孩子,现在参加高考的,20%是农民的孩子?然后你说“我靠,考上大学的农民孩子越来越少了”?
@竹顶针(知名博主):
不用说在北京了,即便是十年前的海南,教育资源就已经高度集中。我小学的课外奥赛班里的那批同学一大半成了我的初中同学。到了高中时上昂贵的校外补习班,一起的也还是同一批人。整个学校学生们的父母之间或是同学、或是同僚、或是有业务往来、或是相关行业,开家长会的时候彼此寒暄都要花上一阵子
@神奇的阿茆茆(媒体人):
大学时期就发现到这点了,周围很多同学不仅本身学习非常好,家里的资源也非常强。我们的下一代竞争更激烈,各个方面的 ,为人父母深感压力
@永远觉得内存不够(网友):
家庭教育确实太重要 家长的言行直接决定了小孩的三观 外交官的视角深远的一塌糊涂
@亲爱的桑小洁(网友):
大实话,没毛病,无奈但是现实,80%的资源永远掌握在20%的人手中。即便如此,高考仍然是相对公平的人生进阶通道。
家庭背景对孩子未来是否有影响?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