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滴滴:动态调价加价费用归司机

滴滴:动态调价加价费用归司机

新浪看点

关注

摘要:滴滴专车从1倍至1.5倍的动态加价情况都存在,其中以1.1倍较为常见。

文|温婧

日前,作家六六在微博上发文,对滴滴的动态加价系统表达不满,“一段20公里左右的叫车,上浮1.5倍车资,估价163元”。

滴滴22日下午回应表示,动态调价可以鼓励司机们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接送乘客,补偿司机师傅的辛苦和可能额外担负的损失。同时,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滴滴平台分文不取。23日北京迎来降雨,北京青年报记者体验后发现,滴滴专车从1倍至1.5倍的动态加价情况都存在,其中以1.1倍较为常见。

质疑

六六发文称滴滴为“流氓企业”

作家六六在21日晚间发文《滴滴这种流氓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文中说,六六的一位朋友叫车,20公里左右的路程,上浮1.5倍车资,估价163元。她提供的截图显示,该朋友呼叫的是滴滴“专车”。她表示这种价格经常出现,“专车载我去陆家嘴,我从家走过去也就4.5公里,收费40”。

对此,她对滴滴的动态加价系统提出质疑和不满。“下雨天加价、上下班高峰加价、近路加价、附近打车人多加价。它不加价的时候,基本是你根本不需要车的时候。”她说,“过去因有政府监管,出租车不可拒载,这符合公平原则,现在倒好,路程不满意就不接单,任你周围100辆车打着空车牌子,就是不停。”

她表示有出租车和专车司机认为自己的利益由于滴滴而受到损失,“出租车司机答,收入锐减。专车司机答,车补取消,平台还要收20%的抽成,又不交社保,车辆成本还是自己的。”

最终,她表示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叫车软件的动态加价而导致的结果,“我一直不明白满大街咋忽然跑出来这么多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自行车,现在明白了,滴滴作死的结果。”

回应

滴滴:动态加价有封顶全部归司机所有

22日下午滴滴方面回应了该事件。滴滴表示,“我们希望动态调价可以鼓励司机们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接送乘客,补偿司机师傅的辛苦和可能额外担负的损失。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滴滴平台分文不取。”

对于六六朋友的订单状况,滴滴方面进行了还原:订单的时间正值出行早高峰,系统预测总行程需花费42分钟,其中拥堵32分钟。当时发单附近半径3公里内共有289人通过滴滴叫车,对应的空车仅有56辆,属于严重的供不应求(上海本身也是全国运力最紧缺的一线城市),致使订单触发了动态调价,拥堵导致时长费增加。

专车属于滴滴产品中较高端的一种,其定价高于出租车的标准,目前分为舒适型、行政型和商务型三种车型。价位最低的舒适型其起价为14元,里程费2.6元-3.8元(高峰价)/公里,低速费0.6元/分钟。在乘客下单前,会收到预估车费及动态调价提醒,告知乘客预估的价格,如不满可取消,或选择价位较低的快车、拼车、顺风车等产品。

今年3月,滴滴曾宣布专快车溢价双重封顶机制,一是专快车加价不超过50%(即动调不超过1.5倍),二是最终加价金额专车不超过59元,快车不超过29元。

体验

北京昨天降雨加价最高1.5倍

北京昨天迎来降雨,在晚高峰时段出现“打车难”的状况。北青报记者在滴滴软件中多次下单发现,“专车”产品晚高峰时段按照周围车辆的数量和打车需求,其调价倍数在各地各不相同,从没有动态加价到最高的1.5倍都有出现。

昨晚17时到19时,滴滴专车从国贸出发的近距离订单加价较高,达到最高峰值1.5倍;从三里屯出发的订单动态调价到1.2倍,从中关村、金融街、798、望京、动物园等地出发的订单为1.1倍,从朝阳大悦城出发的订单没有动态调价,为正常价格。“快车”产品的加价情况也较为相似。在点击“我要叫车”后,系统会弹出“需求过旺加价确认”提示,提示乘客加价倍率及加价后预估价格,并写明“加价全部奖励给司机,以鼓励司机前来接单”。乘客可选择“我愿意加价”或“等会再叫车”。

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及其记者温婧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滴滴确认完成55亿美元融资

管理团队控制权还有多少?500亿美元估值虚不虚高?滴滴是不是就要上市了?

查看详情

微博热议——

@老沉(一点资讯总裁):

老汉我作为滴滴的深度用户,感觉整体服务不错。除了有些专车司机不认路。

@评论尸(网友):

滴滴的回应挺好的,类比一个例子是每逢下雨就有人说“不要点外卖啦,外卖小哥也辛苦”或者在外卖上备注“送慢点,我不着急”。下雨送外卖辛苦就不送了吗?送慢点就不辛苦了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外卖界也推行滴滴这种动态调外卖费的机制,辛苦就应该多拿钱。

@于小洋是少年啦(自媒体):

滴滴争议设计三个话题:1。如何判别滴滴有没有利用垄断的市场地位操纵价格;2。滴滴的垄断应该被管制么?3。优步在市场中情况会好么?

为什么现在网上流传的垄断判别法都不对

看到一位似乎是作家的大V怒斥滴滴垄断——其实这就有第一个错误,不是搞垄断,而是利用垄断地位操纵价格——很多有垄断地位的公司,比如国网、三桶油,是没有能力操纵价格的。

下面谈谈这三个问题

垄断判别

该作家和下面评论的人给出了若干判别理由:

1。滴滴给出的价格比往常打的士的价格要高——而且高很多。

2。滴滴竞拍中,用户支付的价格比司机收到的价格高——亦即有价差。

这两种判别法都是不对的,都不能说明滴滴在利用垄断的市场地位操纵价格

首先,滴滴的价格,本来就该高于或等于的士的价格。的士的价格,是被政府完全管制的,不能随着交通和供需浮动,而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了抑制。

而滴滴的价格,即便该公司不操纵市场,它也是运输成本(包括拥堵的燃料和时间成本)+供给稀缺租。越是供给稀缺的时候——不管是因为拥堵、用户多、还是因为不拥堵的晚上提供服务的车辆少——它的稀缺租就越高,价格远高于出租车价格,这不能作为其在使用垄断

其次,滴滴在竞拍中,让用户竞拍的支付价格高于司机竞拍的接受价格,吃入价差,这也不足以作为滴滴在操纵价格的证据。

要知道,当人们使用滴滴的时候,你不单单在使用出租车这个服务,你还在使用调度、匹配、路线规划防止司机欺诈等一些列的服务。而这些服务,是由滴滴公司的平台提供的。

倒不是说“使用了服务就该付费”,而问题在于“你不付服务费就不会有人提供服务”。

所以,即便滴滴竞价中,用户竞拍价高于司机竞拍价,滴滴吃了价差。这也不足以指责滴滴。

怎么判别垄断

首先,我们要厘清,滴滴这样的公司,会怎么利用垄断地位操纵价格:

1。在稀缺租以外,加垄断租——的确,在供给少是(比如杳无人烟的夜里),稀缺租的确高,但是滴滴这样的公司,是有能力在额外的把价格提高。

因为这时候的用户,需求是刚性的

2。过度吃入价差,同上。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策略。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而言之,要判别滴滴是不是在操纵价格,不是光看“定性”的现象就能判断的,我们必须依靠定量的工具进行判别——到底,供给稀缺的时候,滴滴的价格比“没有操纵的假设情景的价格”统计上显著的更高么?

监管

因此,要能够判别平台公司有没有操纵价格、需不需要和如何管制滴滴这样的平台公司,就必须要求这类平台公司向政府:

1。公开算法

2。公开数据

正如@八大山债人 债叔所说“美帝连复兴基金的量化算法都可能要求公开,而这个加价关系到大众利益的滴滴加价算法,为什么不公开?”

要不要管制

很多人说,滴滴的垄断地位是自我拼搏得来的,而不是行政垄断(这是一个我国自创的、没有严格定义、分析和验证的语焉不详的概念),所以即便垄断了也没关系、也不该管制。

这样说是不对的。

我们之所以要管制价格操纵——不是管制垄断、而是管制市场势力的价格操纵,正因为市场势力的操纵和投机,让市场均衡背离了社会最优,造成了市场失灵。

而即便有优步,也不足以让“不管制的打车调度平台经济”在没有管制下就不操纵价格、更不足以让他们在需求刚性的时候不合谋——电力市场的数据告诉我们,当人们需求刚性的时候,有几百家发电集团竞争供给的市场,形成了没有串联的合谋,让市场价格趋向寡头价格。

所以,必须要管制。

出租车、共享单车为什么重要

出租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滴滴等公司的一种管制。市场上,总存在一个价格比较低选项维持稳定的供给。

然而,出租车要成功的成为保障市场效率的工具,必须:

1。出租车巡游接受中央调度中心的安排,使政府对供给稀缺地区能够平抑。

2。需要改变出租车个体户变为职工,形成24小时的稳定供给——当然供给量可以因小时而定。

3。要求滴滴等公司支付公共出租车“稳定供给量配额费”:如果滴滴等公司在给定小时的供给量小于规定配额,就要像公共出租车购买。

你最近叫滴滴的体验如何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