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华演讲”的社交媒体生意

新浪看点
摘要:打响第一枪的营销号,迫不及待安上“辱华”帽子,是在舔舐10万+人血馒头。
作者/方可成
1
马里兰大学的一位中国毕业生被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做演讲。她在演讲内容中提到了中国的一些问题。从昨天开始,中文社交媒体上开启了一轮指责她“辱华”的热潮。
这次事件,是最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上一股重要潮流的集中爆发。在这里,我暂且将之称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其中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1. 由于社交媒体的诸多特性(例如,可以即时显示点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在社交媒体上运营的各类账号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好看的数字、更多的10万加。这些账号既包括所谓“营销号”,也包括咪蒙这样的“原创大号”,还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样的官方媒体,乃至包括共青团中央。这些背景五花八门、目的各不一样的账号,在追求10万加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
2. 在这种简单直接的导向之下,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者们很快发现:一些特定类别的内容是斩获10万加、100万加的利器。其中包括人人皆知的鸡汤、养生、震惊体,也包括一个重要的类别——民族主义内容。
3. 这些民族主义内容有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前者的例子是“厉害了我的国”,后者的例子则是“辱华”。这两者均能收获大量的点击、点赞、转发、评论。
从本次马里兰大学学生演讲事件的传播链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平台是微信和微博,打头阵的是营销号,紧接着跟上的是媒体中倾向民族主义的那几家(包括报纸和网站),一些活跃的官方背景的账号迅速跟进,而一些并无鲜明倾向性的门户类、聚合类账号也跟了进来,从中分得一杯羹。
我并不认为这些账号之间有事先的策划和协调。其实,大家只是共同被一只叫做“点击量”的大手牵引着。除了都想要点击量之外,它们的定位和生存目标完全不同,营销号纯粹是为了赚钱,民族主义媒体在赚钱的同时也在引导舆论,官方背景的账号则纯粹瞄准舆论。
2
上面几段,是冷冰冰的分析。但是在这件事情中,涉及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10万加的狂欢,有时候只是在传播一些无聊、无意义的内容,但更多时候,有着真切的后果。谣言、阴谋论容易10万加,但它们严重污染着我们的信息环境。毒鸡汤容易10万加,但它们渐渐毒害着我们的心灵。拎出一个“辱华”个体来批判,容易10万加,但它带来的是网络暴力。
这名中国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是否妥当,可以充分讨论。但是,打响第一枪的营销号,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给她安上了“辱华”的帽子,这是在舔舐10万加的人血馒头。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作者记录了全世界众多遭遇网络暴力的人的命运,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在TED演讲中说,在这个时代,“你我也是有权之人,我们也在滥用权力。”

3
我知道,有读者一定会留言:你bb了这么多,你自己对这个演讲到底啥看法?
首先,我建议大家认真读整篇演讲,英语不好的可以读世界说团队的翻译。我们要先把“戴五层口罩”这样的误译排除在外,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这则演讲的内容。
读了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的个人评价是:这篇演讲的水平很一般,对一些概念、现象的使用是非常符合刻板印象的。口号性的句子过多,没有展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当全世界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困惑时,她展现出了一种天真的乐观主义,你可以将之视为年轻人的朝气,也可以解读为过于简单的世界观。
有人认为她在刻意迎合美国人。我反对任何诛心之论,猜测动机是无益于讨论的,说她是为了申请政治避难更是无稽之谈的阴谋论。但我想说: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对于任何一个面向西方人开口的中国人来说,都面临着这样的张力。我在美国见到的不少中国学者、艺术家、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讲述一个真实、复杂、具体的中国,让西方受众感兴趣、听得进去而又有所收获,让我们自己既不卑躬屈膝又不显得傲慢自大。在这样的张力之中,要摸索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不容易。
已经在国外留学的人,理应对这种张力的撕扯更有体察。我看到有一些留学生希望借此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如果大家都可以试着写写毕业典礼致辞,或许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马里兰大学这位同学的致辞当然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真的觉得“她代表不了我”,那就多做一些向西方人讲述中国的尝试。我们一起来让这幅画面更完整、更多元、更丰富。
而说服西方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网络暴力。这桩因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而起的事件,如果最终的结果只是营销号盆满钵满、民族主义媒体志得意满、键盘侠日夜狂欢,那这一切只会让西方人加深“中国雾霾深重”的印象。
原标题:“辱华演讲”背后的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作者方可成系传播学博士、资深媒体人。
本文著作权归新闻实验室及原作者方可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涉事各方微博回应:
演讲当事人微博道歉:
昆明官微回应“这锅我们不背”
马里兰大学中国校友会“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攻击马大和马大学子”
微博热议——
@JuliaD婷(自媒体):
哪儿都能看到那个毕业典礼演讲啊,说实话我没看完,那种挤眉弄眼的演讲腔我不适应,生理有反应。但看别人总结的文字版,感觉她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别人的故事赚自己的名利,并不是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但讨厌她不等于讨厌她说的内容,污染问题中国确实挺厉害的,换个北京人说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她撒谎了就彻底否认也有点自欺欺人了。
@退隐江湖老教主(财经自媒体):
丁义珍在飞机上举着香槟庆祝自由,估计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也会感受到空气的香甜。很多地方小官员的子女,从小价值观扭曲,长大后花着父母的钱在海外镀金,那种高人一等的自豪感就写在脸上,身边的一切乃至空气都比你们国内的土鳖香甜,这就是人家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一抓一大把。
@龚文祥(签约自媒体):
我从2009年就开始玩微博,基本就浸泡在微博上,一个感觉明显的舆论倾向变化就是:以前只要说中国不好的以免,舆论上80%都是说中国不好,外国如何好;最近几年,明显变化是,目前只要说中国不好,如最近这个昆明海外留学生说中国不好,目前80%都是说中国好的。舆论环境与倾向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曹增辉 (微博副总裁):
要看下微博上年轻人多了多少,年轻人普遍对国家好感度和荣誉感强很多。
@洋葱日报社(吐槽博主):
【反转!崇美留学生被证实是高级爱国者】据爆料,该女留学生之所以在演讲上那么说,是因为她比普通中国人看得更远,她知道未来中国再进一步发展繁荣,国外很多人势必会偷渡到中国,给中国带来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她故意说中国不好,就是为了让那些人不敢来,她是在保护自己的祖国同胞有更安定的生活。
@张颐武 (北大教授):
马里兰大学那个留学生的演讲,并不新鲜,八十年代开放以来这个套路就有的。当年主要是说中国穷,吃不上饭受迫害,空气之类还不是重点,也还没想到。后面那些没有自由之类是一样的,但当年是渲染更惨,现在是说精神上差得多。看看当年张洁的《只有一个太阳》,可以说是“洋相大观”,让人看得荒唐可笑。当年留学生渲染这些,想这样的路子要留下的也还是不少的,也有写了书的,现在也都能看到。
现在不能说吃不上饭了,就空气不行,不说迫害,就说讨论的高雅概念中国还没有,总之是对今天的环境五体投地,新世界给她新生命,这个套路对于视野狭窄的人是有吸引力的。她其实有不少前辈,但现在毕竟中国的进步大,这一套其实市场已经不如以前了。人靠渲染自己的故乡或来处的不行来取悦现在的环境,让人惊叹自己多苦来让人同情得好处,这些年也见的多了。其实可笑、可悯也可悲。客观说,现在这样的比当年少多了,毕竟中国的平台大了,实力和生活都不一样了。
@马嘉鸿Jiahong(自媒体):
马里兰的小姑娘和好多国内被教导做一个“乖孩子”、“好学生”的小孩一样,下意识甚至无意识地表演出自认为的老师和家长所期待的模样。曾经做过学生代表发言和国旗下演讲的“优秀”中小学生都懂得这套话术,被平移到美国,就变成了“辱华”、“跪舔”和“吃相难看”。这不是一个爱不爱国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议题,一个可能更靠谱的反思是:在类似于爱国主义和道德主义等僵化的话语灌输下,小孩在成长中缺乏自我意识,长期处于活着就为了给别人看,就是要让别人对自己肯定、对自己满意的自我期待之中却不自知,会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形成造成怎样不可估量的戕害。
@昭杨-法国历史(学者):
马里兰演讲的语调、神态和修辞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林妙可和五道杠,西方大学教育真正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毫无体现。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程度的演讲真的会辱华吗?稍微有点见识的听众只会感到新鲜和演讲人naive吧。如果一个美国留学生如此演讲中国听众就会觉得他辱美了吗?
@宋鸢(作家):
忍不住了。。
某留学生演讲的事,本来是毫无感觉的,最多昨晚在朋友圈里点了几个赞(对于记性好的人这种网络风波历史上已经刷了好几遍了。。totally cliche...
嘛,先定个基调,我相信正常人不会觉得她说的好。注意这个正常人是包括美国人的,包括所有能听懂英语的人。
那么这位马里兰毕业生的演讲呢?
首先经历是在中国呼吸感觉不舒服,第一次来美国就感到空气很新鲜,然后感受到了自由(这个逻辑跳转本来是突兀的,然而接着又大谈政治,算是勉强说得过去),然后感受到言论自由,我的声音重要(my voice matters)直到这里,我都以为这位同学的专业是政治学或者相关的社科类,然而,然而直到结束,这位都没能讲出一点专业思考。她在讲的一直是各种事件给她的感受,从反驳教授观点啊从洛杉矶骚乱戏剧啊从同学们去DC游行选举啊,翻来覆去的感受就是两点,自由民主真好。甚至连political system这个词都没提到?可是,问题是你讲的这些感受,没上过大学的人也能讲出来喂
能不能稍微分析下两种政体的差异,以及为什么?
其实这个演讲最低智的一点并不是专业度不够,而是给听众的感受:好像这个人是因为空气质量而来的美国。然而你是去读书的ok? 动物可以趋光驱热,植物可以把根往湿度高的地方伸展,可是人作为智慧生物,不会只屈从于低级需要。这位同学如此一说恐怕连美国人都不爽了,难道美国就只有空气好和言论自由吸引你?美国空气质量比得上澳大利亚?比得上非洲?全世界只有美国是民主制度?相信我,你要追求这两点,南非共和国是你的最佳选择(冰岛那些因为气候不好帮你排除了)。
大部分留学生来美国是为了学习更前沿的知识,不是为了吸尼玛的空气。(多说一句,如果在中国没感受到新鲜空气,建议多出去走走。如果没感受到民主,可以考虑下是不是自己多虑了,大学教授课堂上公开大不敬都没事,你一个学生还限制你发言了?别给自己加戏。
延伸阅读
来听听其他马里兰大学留学生的反击
马里兰大学的其他中国学生纷纷站出来,发表对此事件的抗议以及理性回复。
杨舒平最大的问题是“在贬低自己来取悦迎合美国”,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中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