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去日本抢房?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中国年轻人的买房比率远远高于日本年轻人。
文 | 姜建强
一
有二个图式:
一个日本图式说:40岁未满的年轻一代有房比率持续降低。最先从1983年的42.2%下降到2008年的28.4%。25年下跌了14个百分点。再从2008年的28.4%下降到2015年的18%。7年下跌了10个百分点。
一个中国图式说:80后90后有房比率持续升高,达到了70%。而在无房的年轻人中,有91%表示今后5年内要买房。
二个图式表明,中国年轻人的买房比率远远高于日本年轻人。

东京街头
那么,是中国年轻人特别有钱吗?
实际上,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
日本东京首都圈的房价,在去年不升反降。如被誉为富人区的世田谷区,在去年年底,新建造的公寓房,整体上比原先设定的价格下降了3%(250万日元左右)。三室二厅的72个平方(其建筑面积接近中国的100平方),均价是6500万日元。6500万日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是420万人民币左右。420万人民币,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档区域,能买到建筑面积100平的新的商品房吗?
就拿上海来说,处于较好地段的二手房,尽管都是在10多年前建造的,尽管已经呈现出破旧感,但其建筑面积在150多平的,价格都在1200万人民币以上。这1200万人民币换算成日元是个什么概念?就是2亿日元的概念。
而在北京买房呢,有人这么说:
延伸阅读
北京买房者:养房比养儿靠得住
他坚信只要人不断往北京走,房价就不会跌,直到新一轮限购让他放慢脚步。
2亿日元,能在东京都最高档的区域(如千代田区,港区,中央区,涉谷区等)买到二幢新房。在排名稍后些的如丰岛区,杉并区,台东区,北区等能买三幢新房。在更为下町的江户川区,江东区,葛饰区,足立区等能买四幢新房。而如果是东京郊外的埼玉县和千叶县,则能买到五幢新房。现在也确实流行这样的说法,在上海或北京卖掉一套商品房,用其到手的钱一半在东京置房,一半过个舒适的下半生。

上海弄堂
确实,按照最新日本经济网的数据分析,在东京都平均5000万日元可买到三室二厅的新建公寓房。日本年轻世代的平均年薪为450万日元。假设不吃不喝,5000万日元大体是10年的时间。而在我们这里(北上广)80后90后的平均年薪为20万人民币(其实这也是高估的年薪)。假设不吃不喝,1200万人民币几乎要用50年的时间。
一个是10年,一个是50年。前者如果是30岁买房,10年后是40岁。后者如果是30岁买房,50年后是80岁。40岁买房,50年后是90岁。也就是说,到了80岁,90岁,你还被1200万人民币的房价套住。人生还有比这更辛酸的吗?
延伸阅读
你愿意买房还是租房?
每月花费1万2,你愿意买300多万的房,还是租1000多万的房?
大前研一,是一位相当活跃的日本经济评论家,中国读者恐怕对他也不陌生。他曾这样教导日本人:在法国,父母教导孩子买房的信条是房价以年收的5倍为限。但在日本则超过了10倍多。15年前20 年前买房的人还没有还清贷款,现在已经是50多岁了。个人财物的均衡化从负债开始到负债结束,可谓非常不幸的人生。其实早在1993年,大前研一就在《文艺春秋》上撰文,揭破今后东京的地价将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叫日本人还是不要急于买房的好。这篇文章,不动产业界的人看了都骂他,说你这样写,我们还有饭吃?而在那时买房被套的人,多少年后则不无悔意地说,如果当时听大前的话就好了。

大前研一
日本另一位经济评论家上念司在2016年1月出版《200%不能买房子》一书。这本书被誉为“击退不动产业界恶魔们的福音之书”。为何是“福音之书”呢?作者在书中举自己的例子说,用5000万日元买房子,三年后卖出只有3800万日元。也就是说,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损失了1200万日元。为此上念司在书中亮出了带有冲击性的三个观点:
将来,具体的说是在2040年左右,日本的空房率将达40%。
今后的日本,谁都可以不花钱得到房子。
长远看,租金还是比贷款便宜。
这三个观点是作者的杜撰吗?不是的。是有其实证基础的。
二
如日本总务省在2013年有个“住宅·土地统计调查”。从这个调查来看,日本住宅总数为6063万户,空房数为820万户,其比率为13,5%。平均每7户人家有一户是空房。空房增加的原因:一个是人口的持续减少。每年大约是20万,而住宅竣工数则每年稳定在100万户左右。一个是人口构成极端的高龄化。2015年的平均寿命统计男性为80.79岁,女性为87.05岁。女性是世界第二位(香港第一位),男性是世界第四位。子女上京,老人孤守家乡。死了后就变成空房了。还有一个是就业形态的变化。近年来日本年轻夫妇同工同酬成为趋势,原本扮演主妇角色的女性出门工作,使得离车站近,离公司近的物件变得抢手。日本野村总研的预测认为,下回总务省实施“住宅·土地统计调查”大概是在2018年。那个时候的空房数量将会超1000万户。
三
或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日本人生出了这么一个日式住宅观念:新建住宅入居后的第二天,房价就跌20%。而木造的一户建,20年后资产价值就变零。即便再怎样的装修,资产价值也是归零。日本的年轻人之所以轻易不买房,这或许就是一大主因。只要上网查一下,就能看到日本年轻人对为什么不买房的留言:
空房在持续增加,10年后不动产的价格肯定要大幅下跌。但是租房的话就没有这方面的风险。被买房贷款缠身很是讨厌。如果不结婚的话,一辈子都可以住出租房。(一人生活的31岁男性,年收550万日元。)
不想生孩子,所以想继续租房。如果买房,遇到调动工作就很麻烦。而且万一丈夫有朝一日不能动了,如何还款?想想就令人不安。此外,将来与丈夫离婚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那个时候房产就是一个麻烦。总之还是租借的好。(27岁女性,夫妇二人生活。二人年收700万日元。)
一旦买了房子,发现周围有个讨厌的家伙,那是最恶的事态了。想想也够可怕的。如果是租房的话,就有退路了。(一人生活的33岁男性,年收450万日元)
或许是租比买的人多,所以现在日本全国出售的商品房总数只有640万户左右。而属于公的出租公寓(独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机构和自治体主管的住宅供给公社等)有300万户,属于民间的出租公寓有1000万户。居住人数推定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也表明在日本建造的出租房屋要远远多于出售的商品房。成熟的租赁市场使得租房比买房更稳定更舒心更安心。
四
在日本,铁骨水泥造,或铁骨铁筋水泥造的三层以上的集合住宅叫“マンション(公寓)”。这是1960年提出的名词概念。在这以前,日本基本都是木造结构的一户建。60年代是日本开发公寓的黎明期。日本全国的公寓房,几乎都是在这50年内建造的。一般认为,マンション(公寓)的建筑寿命也就是50年。现在日本最早向民间出售的公寓房是东京都新宿区本盐町的“四谷コーポラス”。这套公寓竣工于1956年,建筑年龄超过60年了,但从外表看,感觉上与新建不久的公寓相差不大。这显现了日本精湛且强大的公寓楼维护技术。或许出于这层考虑,日本自民党在2007年提出“200年住宅”的概念,要求将原本50年的建筑寿命延长至200年。这就需要改进建材与工法,于是在200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促进”的法规,喊出了“打造新时代公寓楼”的口号。而就在最近几年,日本人又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一些专家出版了诸如《守卫家族健康的房子》(深谷贤司著,PHP出版,2016年)《驱赶病魔的健康住宅》(平尾学士著,ASPECT出版,2015年)等书籍。什么叫“健康住宅”呢?只要举一例就明白了。去年网传患上白血病的中国儿童,90%以上家庭曾经装修过。家庭装修与白血病,日本不是说没有。但日本人现在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表明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想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年轻人还是不想买房子。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只摇晃了22秒,就死去了6434人。80%以上的死者都是被建筑物压死的。血的教训使日本人痛定思痛。现在日本的木造住宅的建筑标准就是在那场大地震后制定的。在这之后日本人又在思考,如果发生了比阪神更大的地震怎么办?于是,东京都政府在2013年5月,发表了《想定南海板块巨大地震带来的东京被害》的文书。文书里不无前瞻地写道:1981年以前的旧耐震基准的建筑物,在震度7.0的状况下,90%以上要倒塌。而以2000年为基准建造的木造住宅,全毁的概率是21%。
果然,2016年4月14日,熊本发生了大地震。
熊本县益城町遭遇了二次(日本地震专家概念成“前震”与“本震”)震度7的袭击,一户建住宅大量被害,数量超16万栋,这其中包括了新耐震基准的住宅。特别引起日本住宅专家注意的是以“2000年基准”的住宅,也有7栋倒塌。只有7栋?这个数字在我们看来不要太幸运。但日本人不是这样想。他们的思路是:2000年的耐震基准是假设即便遭遇大地震,房屋也不会倒塌为其目标的。如果不是设计上的错误,如果不是施工不良等原因造成7栋房屋倒塌的话,那么现行基准的稳妥性就要再检讨了。于是日本国土交通省立即会同日本建筑学会组成委员会着手调查。调查的一个结果就表现在去年8月29日出版的《为什么新耐震住宅也倒塌》(日经BP社)。4月14日地震,8月29日调查的专门书籍出版。这种快节奏表明:即便是7栋房屋的倒塌,也引起了日本专家们的极大不安。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年轻人还是不想买房子。

熊本地震
确实,日本人历来有“土地神话”的情结。为了拥有土地,不惜“一所悬命”。在日本历史上,贵族与寺社关系者以外的人,第一次拥有法的所有权——土地,是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小领主一旦拥有土地,是怎么也不愿轻易放手的,世代继承是其必然。但将“一所悬命”用语变成“一生悬命”,则表明日本人对土地意识的单薄,表明土地神话在现代的终结。或许是断舍离对物的一种本能性的厌弃,或许是一切有形之物必将归无的无常哲学,或许是中产成功的标志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日本人终于率先走出了这一步:不想拥有一切,但一切为我所用。
五
我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日本的年轻人不想在日本买房子。但中国的年轻人则拼命想在日本买房子。
这个悖论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然在于中国居高不下的房价。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一切的努力都变得虚无变得无意义。原本想创业的,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人生的,但在惊心的房价面前,你还能波澜不惊地经营公司吗?你还能安心开店,用一盘菜,一碗面,一杯咖啡,不急不躁地致富吗?房子,只要有了一套房子,你就是千万富翁了。一不小心,你有二套,三套,那你的人生还需要打拼什么?高房价,毁了三观,毁了人心,更毁了支撑一个国家的中产。可以假离婚,可以假结婚,一切为了房子。为了买房离婚,在这个世上可曾听到过?近日雄安的骚动,表面看是投资客的骚动,但最为根本的则是恐慌的骚动。
恐慌什么呢?因为太有切身的体会了。一念之差,就是云泥之别。再也不想错过机会了,再也不想后悔了。现在政府的任何一个行政行为(如区镇合并与撤消等,如宣布某地为开发区等),都会惊动一大批人。都想一夜致富,都想玩加零再加零的数字游戏。原本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语),现在则是有恒产者并无恒心。为何会“无恒心”的呢?在于“恒产”的获得太轻巧太容易了。
但你说有恒产者皆无恒心,倒也不竟然。2015年日本住宅业界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人买房。牧野知弘在《2020年公寓大崩溃》(文春新书,2015年)的书中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东京都一个高档区的某超高层公寓召开第一回管理组合总会。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用数亿日元买下最高层的中国人业主,作了如下挑战性的发言:“为什么要用日语召开这个管理组合总会呢?我是中国人。这个超高公寓里多数的业主也都是中国人。这样来看,总会应该使用的语言是中国语。”会场的气氛一下被冻结了似的,一片肃静。日本人显然是遭遇了新问题:在同一幢公寓里,如何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化?但也显然,这位中国人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这个“恒心”,聪明且技巧地用在了日本。为什么要用在日本而不用在自己的国家呢?
对中国人近年在日本爆买房子,日本人是怎么看的呢?日本的住宅记者榊淳司在其新著《公寓使得日本人幸福吗?》(集英社 2017年)里,提出的一个观点倒也不失代表性:中国人在日本买房,与其说是为了居住和投资,还不如说是对私有财产的一种冲动。一种什么冲动呢?因为日本宪法规定私人物权神圣不可侵犯。私人开发商不能强迫业主出售土地,地方政府也不能阻止个人开发土地。成田空港至今还有“一坪地主”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写照。而在中国,即便是花上1000多万人民币买房子,买下的仅仅是有期限的使用权。按照这位作者的说法,中国人买房是想在异国过一把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瘾?这就非常有趣了。这如同问:一归何处?若答:一归于无。那就不及格了。把它还原成观念论的逻辑学,那就太无味了。
本文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及其作者姜建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房价好像成了压垮年轻人的稻草,你知道的一些家庭里也有这样的烦恼吗?有到日本去买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