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沙尘暴即将卷土重来?

财经网
摘要:受风速的影响,本次沙尘暴波及范围巨大,带来的危害也的确是实实在在。
这两天到来的,除了夏天,还有沙尘暴。
大风刮来的黄沙让半个中国的居民只能在“吃土”中度过这个周末。
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两年最强的沙尘天气。此次沙尘来自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同时也受到北部蒙古国和内蒙古西部的影响。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5月3日上午,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甘肃北部等地区开始出现沙尘天气。下午,沙尘影响地区逐渐向东扩展,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地陆续受到影响。

5月4日,沙尘影响范围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区。据悉,5月4日当天,沙尘暴波及了全国16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7%的国土被风沙侵害。

受强北风影响,沙尘正在逐步南移,抵达了郑州、上海、安徽、南京等地,目前,多地空气质量指数破500,首要污染物PM10的指数破千。

上海:国产大飞机在沙尘暴中起航
对比与往年,今年春天一场沙尘暴可谓气势汹汹,短短四天时间,大半个中国都被席卷。
此次沙尘暴为何来势凶猛?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沙尘暴的重灾区。据统计,70年代我国发生过13次特大沙尘暴,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甚至有20次之多,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
21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有关沙尘天气的治理,逐渐产生显著的效果。特别是2011至201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仅发生10.2次沙尘暴天气,2015、2016两年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甚至均不过2次,而且范围逐渐缩小。
但就在我们快淡忘了这一恶气候灾害之时,今年暮春,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的黄土姗姗来迟,而它的到来也为我们敲醒了警钟:荒漠化还存在于就在每个人身边,沙尘暴的幽灵从未远去……
冷空气叠加沿途吹来沙源
据悉,此次沙尘暴的沙尘强度为中级,关于它的成因,气象部门给出了权威的解释:一是北方地区温高雨少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二是近期贝加尔湖附近低压加强并东移带来了大风天气。

两股冷空气先后叠加,导致地面的气旋和大风带来影响。另外,在内蒙古地区的沙源一带,前期的气温整体偏高、降水偏少,这些条件叠加起来,助推了起沙条件的形成,在传输过程中,我国国内地区也贡献了一部分沙源。
受风速的影响,本次沙尘暴产生了巨大的波及范围,并且在每一处都表现出了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态势。但沙尘暴带给我们的危害也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风力破坏
先说风力破坏。沙尘暴天气中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对居民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在本次的“最强沙尘”过境中,北京市气象局7成监测站显示,大部分地区风速达8级及以上,局地风力超10级。大风气势汹汹,地面上飞沙走石。网上也流传起了垃圾桶肆意翻转、乘客追赶被吹走的机票,大树被连根拔起,一名快递员被倒塌的围墙砸倒身亡的消息。

北京市昌平区一快递员被吹垮的围墙砸倒,不幸身亡
沙的危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庄稼正在出苗春季,而沙埋往往会导致作物被风沙积压难以生长,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受灾。
在城市地区,沙尘暴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则是PM10浓度的暴增。也就是能见度的降低和空气污染的加重。
不过随着人们对PM2.5的习以为常,加强武装对付沙尘天气的影响恐怕已经不在话下。

沙尘暴无法彻底杜绝
有专家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比对了1960年到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的沙尘暴数据后发现,春季沙尘暴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绝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周期均集中在2年左右和5到6年两个周期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爆发的确出现周期性趋势,即每隔10年左右年就相对有一次大爆发。2003年到2012年被视为沙尘暴发的瓶颈期,而随着2013年我国爆发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灾害以来,沙尘暴也的确有复苏的迹象。
这一说法目前被称为:沙尘暴的周期律现象,虽然观点的正确性有待考量,但对于沙尘暴的治理着实需要更大程度的重视。
沙尘暴中的沙尘来源既有自然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来源,即大自然本身就有的沙漠、干涸的湖床、缺乏植被覆盖的沙漠边缘等等。而另一部分部分就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沙尘暴。对于自然原因形成的风沙,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杜绝,但由人类原因造成的沙尘暴却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
国外科学家曾做过一个估算,90年代时,大气中的沙尘有约50%左右是来源于“受过扰动的土壤表层”——也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尽管这种估算还带有不确定性,但是不加节制的人为因素会加剧沙尘暴的严重程度,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治理沙尘暴要针对的就是这部分。
美国在30年代时曾经对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肆虐;前苏联在50年代时,在哈萨克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盲目开发荒地,造成大面积地表裸露,沙尘暴也频繁发生;而在我国,建国后的几次农垦高潮,造成了空前的“人造荒漠”,大跃进时期,锡林郭勒农垦后的优良牧场,仅仅几年之后就开始大规模沙化,最终沦为荒漠……
备受争议的三北防护林
从1979年起,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
其中,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大人工造林工程受人瞩目,但近年来却不断遭受质疑。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647万公顷(约4亿亩),中央财政总投入194亿元。而巨大的投资是否带来了预期的反响呢?
建设前期,三北防护林的效果显著,从赤裸的戈壁到荒凉的沙漠,再到沟壑纵横的高原,到处都在种树,荒漠变成了绿洲。但近些年来,不断有消息爆出:三北防护林的树木面临大规模死亡、植被与地貌不相符的事实。而这与近年来沙尘暴复苏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关系。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武爱民曾透露,在三北工程启动之初,受限于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技术等影响,在进行规划、选择苗种、营林造林等方面没有完全做到科学合理。当时栽种的树木进入了过熟衰老期,需要进行更替,而在此阶段,防护林的防沙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在近年来推进人工林的更新工程,但投入不足,而整个“三北”防护林工程也因其他大型生态工程上马,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国家应全面评估“三北”防护林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挥的生态效应,肯定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清晰地认清其可能在未来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规避。
本文著作权归财经网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wangzhenx(时评人):
在我们即将淡忘沙尘暴的恶劣影响之时,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的黄沙敲响了警钟。沙尘暴是否会卷土重来形成常态我们尚不能得出定论。但需要重视的是:因人类原因造成的灾害也必将由人类去解决,雾霾如此、沙尘暴如此,曾经对自然的掠夺必须在今日用心偿还……
@盈川兄(自媒体):
像沙尘暴这样的极端气象灾害,能够把污染均值拉上去不少。做个简单的算术,今天北京PM2.5浓度在300左右的话,需要24天PM2.5浓度在50,才能使均值到60。所以京60的目标制定有问题,没有考虑到外点对均值的扰动。
@咆哮女郎柏邦妮(作家):
在北京十几年切身体会,沙尘暴天气就是皮肤的最高警备,远超最冷冬天。基本上四个小时就补一次水重新涂抹水乳霜,用最厚最油最好的面霜,早晚面膜,无数次手霜。
@蕨代霜蛟(自媒体):
中国沙尘暴接下来将赴日自由行。
你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降低类似沙尘暴之类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