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庭医生在中国遇冷?

财经网
摘要:中国将力争实现在2020年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
回想看过的英剧美剧,你一定会有印象:当主人公身体抱恙时,第一时间赶来救助的或许不是来自医院的救护团队,而是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们。
在真实环境中,家庭医生也的确是许多发达国家中居民患病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他们的存在缓解了正规医院诊疗的巨大压力。
而在看病难、看病贵的中国,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复杂的排队、挂号、就诊等程序,便捷的上门服务几乎不敢想象。不过在未来,家庭医生或许也将成为常见,至少政策方面已经开始重视,不过美好愿景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这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量。
2020年每个中国家庭都有签约医生?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做实做好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老年人、儿童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卫计委方面还表示:中国将力争实现在2020年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

这也就意味着,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家庭医生要达到全民普及的状态。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普及家庭医生真的现实吗?
家庭医生来自全科医生 负责基层医疗
家庭医生指的是经过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能为家庭内的每个成员提供持续系、综合性的医疗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的医生。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我们或许会认为家庭医生是富人专属的私人医生,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家庭医生行业最早起源于美国,目前在欧美地区,居民只要办理了医疗保险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些家庭医生甚至兑现着对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健康承诺。

而在我国,家庭医生也显示了充分的“中国特色”,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家庭医生更多是为了分级诊疗中的基层医疗甚至是乡村医疗所服务,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健康以处理基层医疗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医生主要承担基层医疗的工作
但与国外相同的是,我国的家庭医生中大部分也来自于全科医生群体。与专业治疗某一类疾病的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具备综合的医学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服务于居民的前期医疗阶段,监测居民健康状况并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常见病治疗方案。
换句话说,全科医生提供的是更为基础和综合的医疗服务,因此也就成为了我国倡导的家庭医生的主力军。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全科医生供给量严重不足、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这也是我国落实家庭医生普及政策的最大障碍。
全科医生供给不足 家庭医生普及难落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世界家庭医师组织(WONCA)提出的要求:2000个居民至少要配备一个全科医生,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例如在大部分的欧美国家,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承担了其国内绝大部分的基础保健工作。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属于毕业后教育的范畴,尽管一些医学院设立了全科医学的专业,但要真正上岗还需要3年左右的基层实践培训。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仅有20.9万人。粗略计算,按照联合国的最低比例要求,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超过了40万人。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透露,我国的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招生非常艰难,2014年计划1万人的招生额度最后只招到5000人。例如青岛,其计划招聘基层全科医生240人,仅有90人报名;南京首届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招收110人,结果也只招了49人。
可见,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医生行业在中国受到遭到爆冷遭遇。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为何家庭医生在我国这么冷清?
家庭医生在中国的推行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与发达国家根深蒂固的家庭医生文化不同,中国目前推广家庭医生主要是为了普及基层医疗,实现分级诊疗的愿景。
因此经济支撑、政策支撑、 社会支撑和技术支撑等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医生是二流医生?
家庭医生制度是个舶来品,中国人并不熟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家庭医生对维护全家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还是停留在“有病看医生、无病不求医”的心理,对于健康管理的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同样是医生,专科医生的饭碗明显更加稳妥。
另外,家庭医生的工作较为繁杂,不仅要保证患者随叫随到,还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因此,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家庭医生相对于专业医生的确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各方对家庭医生能力存疑还造成了他们尊严不保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医生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或乡村医生担任。在患者看来,与大医院中的专科医生相比,家庭医生变成了一个二流的行当,医生自身也没有较高的职业满足感。

美剧《逍遥神医》中讲述有关家庭医生的故事
全科医生工资过低
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家庭医生的薪水相对比较低。业内普遍估算,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的收入仅为一半左右。
造成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收支两条线”政策,在当前的家庭医生政策中,工作总量是固定的,也就是每位医生固定负责的人数是有限的,绩效工资占比也很少,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对于家庭医生做出了一定的补助,例如中国的家庭医生签约后,得到的签约费由社保支付,但基本在每人每月仅在10元上下。
与国外相比,美国的全科医生排在1200个职位中的第六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排得比较靠前,按照国际惯例,全科医生在薪酬待遇上相对较高,而对于依托于医保和基础医疗基金的中国家庭医生来说却是很难实现的。
培养体系不规范
中国当下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极少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目前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主要通过转岗培训、“3+2”住培、“5+3”住培和农村订单定向等几种方式。
而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机构主要依托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对学员进行培训,专科医生一般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会习惯性地用专科思维培训学员。
同时,有些基地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老师水平也亟须提高。目前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理论师资、临床师资、社区基地师资不仅数量不足,更存在带教能力不足和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
总而言之,家庭医生的观念和政策虽然先进,是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的重要的突破口,但家庭医生短缺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在我国当前的许多地区中,甚至出现了社区带头盲目追求签约率的情况,而这对于我国的医疗进步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因此,家庭医生在我国的全面普及任重而道远,全方位落实还需一步一个脚印。
本文著作权归财经网(公众号:caijingwangwx)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网友热议——
@KDS-swank(评论员):
其实家庭医生制还是很必须的——专业能力有保证的前提下。一个专业的全科医生对你身体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一个纵向的掌握,和不同科室、不同医生一次次帮你反复看诊,每人只看到他那个时间点他那个科室的问题,还是很不一样。
@一眼万年_0624(中国图库签约摄影师):
这个家庭医生主要是各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的医生,为了方便民众看病配药而设立的,小病在社区大病再去医院,为慢性病人省时省钱的啊!
@朱达志(资深传媒人):
问题是,中国现在有多少基层医生可供那么多家庭选择呢?换言之,一位基层医生将会面对多少签约家庭,这个比例说出来一定很吓人。如果真要按标准(哪怕是最基本的标准)去考核,不知道会把多少家庭医生累死。
@灰色淡影(网友):
老家浙江农村,奶奶家去年签了这个,但他们都不把这个当回事,因为他们不喜欢去医院,甚至体检都闲浪费时间,哦 体检是镇里安排的,每年一次免费,有时候并不是政策没落实,而是被落实人不把它当回事。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来了,医生还有用吗
未来人工智能将为医疗行业带来很多惊喜,人工智能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你觉得中国全面普及家庭医生会有利于看病治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