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网瘾少年消亡史:互联网这10年

网瘾少年消亡史:互联网这10年

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

摘要:李毅吧,人人网,知乎,网易云音乐,微博,和一些过时的怀旧。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跟我一样是一个网瘾少年。

当然,这种网瘾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修仙小说,所以不需要拉到杨教授那里去电一电。

这种网瘾是每5分钟就必然会无意识地掏出手机刷一刷,有时就刷一分钟,有时刷一天。

今天我就来传授一下我戒除该网瘾的经历。

要说这种网瘾的起源,想想都快10年了。

2008年我上高中,由于中考考得比较好,所以在家里很有话语权,放假的时候经常抢我爸的电脑玩。

我爸不准我玩游戏,所以最喜欢的事就是逛贴吧,而逛得最多的就是李毅吧。

暑假的时候经常左手按着f5,右手握着鼠标,一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李毅吧那时被称作百度卢浮宫,人们喜欢在吧里创作“内涵文”。

所谓内涵,大概就相当于后来人们所说的高级黑,内涵文也大多是一些暗含讽刺意味的小说。

比如有一个id叫烟头烧胸毛的吧友,人称“猫帝”,最大的爱好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玛丽苏小说的男主角的形象然后发表人生感慨。

比如“有时候钱多了,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符号。有时候地方去的多了,城市对于我来说只是钢筋混泥土。  ”

在别的地方,这种人一般会被骂作“炫富狗”,但在李毅吧,猫帝却成为了人们的创作素材。

像李毅吧内涵文中的佼佼者,给我含毅个创作的《长岛的雪》,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靠出卖肉体为生却又向往纯洁爱情,碌碌无为而又自命不凡的形象。

大部分当年泡过李毅吧的人到现在应该还记得这篇小说的结尾:

“他依然向往着长岛的雪,依然向往着潘帕斯的风吟鸟唱,很久我才知道,原来长岛是没有雪的。”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觉得它非常文艺,可以拿去装逼。

后来我大学毕业,熬夜加班和早高峰挤地铁的时候经常会想起这句话,才意识到青春期的大部分美好幻想就像长岛的雪一样杳无音信。

虽然大量阅读李毅吧小说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我高中的时候作文总是无法超过50分。

但同时我也知道,是李毅吧完成了我的文学启蒙,让我意识到好的故事不一定要有耸人听闻的标题,超凡脱俗的主角和妖艳的形容词。

但好的故事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你我那心有不甘却又常常庸俗不堪的青春。

2011年我高中毕业,李毅吧也在吧主们权力的游戏和会员数量的急剧膨胀之中成为黄图集散地和屌丝集中营,百度卢浮宫沦为记忆。

离开李毅吧以后最大的爱好变成了刷人人。

当时人人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不亚于今天的微信。

以至于“上人人,找同学”的口号都被大家改成了“上同学,找人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富二代的职业,他们没有高中生那么多作业,却拥有比高中生更为旺盛的荷尔蒙;他们拥有宏大的理想,与此同时又不必承受早高峰的地铁和收租的房东的折磨,所以他们往往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群体。

因此大学的时候有事没事就喜欢去刷一下人人的热门日志。

热门日志内容,当时就有人总结为:

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录,论文大全雅思题。恋爱金句传送门,男默女泪蛋疼文。读到哪句心痛了?不顶不是中国人。

看看这些再看看今天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大家转来转去的东西大多还是七八年前那帮穷学生们玩剩下的。

但除此之外,人人其实还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者。

比如对于理工科留学博士生活有着深刻理解的女博士本冰。

还有发明了秋裤是苏联人打击中国的阴谋这一后来广泛流传于大家叔叔阿姨朋友圈的理论的钓鱼之神谭昊。

对一名老人的寿命表示敬仰之情的文化也发源于人人网。

我大二的时候把自己作为选修课期末作业的科幻小说发在了人人网上,结果阅读过万,那时我人人网好友不过300,这让我感到十分诧异,心想这种东西居然也有人看?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走上了与文字打交道的道路。

后来在我公众号有几千粉丝的时候我又发了一遍这篇小说,果然没人看。

我曾以为人人网会成为最优质内容的集散地,但不幸的是,它拥有一群嗅觉极其灵敏的产品经理,所以每一次更新都能在精准的去除用户最需要的功能同时添加用户最反感的功能,最终从中国的facebook走向了非死不可。

现在它在App Store里的介绍是“高颜值校园直播”,我不禁为直播行业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总之,人人网和李毅吧没了,公众号和朋友圈大概是由于赶上了自媒体的黄金时代,故事的主题不是黄(两性关系)就是金(如何年入百万),看多了慢慢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后来看故事只能去知乎和网易云音乐评论区。

但这两个地方的故事都比较有局限性。

在知乎上,故事的女主角最好是颜值中上,生来一般要自带一些先天性心脏病之类猛病,小时候通常倍受歧视,所有异性均对其中上的颜值视而不见直到其真命天子的出现发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985大学,毕业的时候毅然辞去500强企业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开一家花店。

而故事的男主角最好颜值不低,年收入50万以上,拥有3个及以上总监头衔,比隔壁理发店的peter老师还要多,由于过于优秀没有女生敢追所以至今单身,特长是教别人如何财富自由,并通过该过程获得别人的财富从而得到自己的自由。

如果你不幸没能具备这些品质,那你就必须要有一些离奇的人生经历。

比如有一天在知乎上就看到了一个由于和女朋友吵架导致错过了马航370的故事。

然后没过几天又看到了一个由于和女朋友吵架导致错过了2011年7月23日在温州相撞的动车的故事。

延伸阅读

知乎一用户分饰244角被封号

许多知乎用户认为海贼-王路飞只是行为艺术,而非恶意营销,不应该被封号。

查看详情

看到这里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统计数据显示单身男性的寿命低于非单身男性。

同时提醒各位非单身的男士,今后出远门之前记得先跟女朋友吵一架,说不定能够救命。

而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故事通常是孤独,远方和爱情这三大元素的排列组合。

其中 孤独主要是指由于自己的品味过于高雅导致喜欢的歌周围的人都不听。

远方主要指人均GDP低于5万元的地区。

爱情主要指一些在想象中无数次发生但在现实中未遂的性关系。

总而言之,过去的许多故事会明确告诉你它是假的,但里面的情节读起来总会让你觉得它会发生在你或者你周围的朋友身上。

如今的大多故事喜欢强调它发生在我或我一个朋友身上,但看完以后总是让我不禁想问我他妈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朋友。

以前还很喜欢刷微博。

早年的微博像是个新闻爆料中心,刷个微博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哪里拆迁死人啦,哪里官员嫖娼啦,谁家孩子被拐卖啦这些事情。

然后围观群众们就开始争论,这一切究竟是制度问题还是人性问题还是美帝国主义的问题。

这种争论就跟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谁才是正统一样不会有结果,所以那时候的微博非常地不和谐,点开评论基本上都是在吵架。

而那时微博评论既不能点赞,又不能发图片,所以大家都吵得全神贯注,吵得慷慨激昂,就跟楼下的菜市场一样,热闹而富有江湖气息。

当然,那时候网民素质也没多高,也经常是争几句就开始互相赠送美分和五毛的帽子,然后热切地问候对方的父母与祖先,甚至相约进行一些线下的实战切磋,非常良好地运用了o2o思维,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和娱乐生活。

比如著名左派吴法天就曾被人相约朝阳公园飞腿踹裤裆。

而著名公知李承鹏也曾在中关村新书签售时被人飞刀夺面门。

但打归打,骂归骂,那时候微博上的争论至少基本上还是以说服对方,捍卫自己的立场为目的。即便是美分,也不至于满嘴都是“你国”“贵支”;即便是五毛,出了什么事也还会去想解决方案,不至于什么都不干坐等反转。

所以那时候微博确实推动了社会进步。

比如有段时间大家喜欢在微博上帮丢了孩子的家长找被拐卖的儿童,最后推动公安部出台了“一长三包”,明确了打拐的流程。

又有段时间大家喜欢跑到西南地区给吃不上午饭的小学做免费午餐,导致国家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600万农村儿童。

因此那时候微博上有句口号传得挺广的,叫做“围观改变中国”。

现在这种话已经没人说了,微博依旧还是个新闻爆料中心,刷个微博满屏都是白百合为什么出轨,谢娜为什么要删微博。

然后围观群众就开始争论是不是因为老公太丑,是不是暗示和张杰分手。

争累了就跑到陈羽凡微博下去刷绿帽子表情包,并给出人生建议“当然是选择原谅她”

社会新闻很难再成为热点了,前些天看到大家都在热切地讨论“妞妞流产”,还以为是一个未成年少女堕胎事件,心想也是时候关注一下我国性教育缺失和无痛人流广告盛行所导致的流产问题了。

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回忆专用小马甲的狗流产了。

现在微博的评论区也和谐多了,最常出现的都是“🌹点赞的人这个冬天都能把手伸进喜欢的女孩子点胸罩里🌹”这种美好的祝福和“❤️❤️看片找我❤️❤️”这种热情好客的话语。

偶尔发生了什么争端,基本上相互甩一轮表情包就能解决。

如果表情包还不能解决,这时就会有一方率先使用知乎金句之“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你能有。”配以狗头表情。

于是另一方松了一口气,回以知乎金句之“站在道德的高地上,难道你不冷吗?”,配以抬手表情。

这是当代微博评论区里的一种仪式,类似于以前山贼见面的时候都要你说“天王盖地虎”我对“宝塔镇河妖”。

完成这种仪式以后,通常双方都会感到欢喜而得胜,认为自己使用了特别有文化的句子,有力地打击了对方嚣张的气焰,展现了自己在智商上的优越。

至于原本争论的话题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在微博变成这样以后,我彻底戒掉了自己的网瘾,自控力有了显著地提升 ,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每五分钟就要拿起一次手机,连爸妈都夸我长大了。

是啊,我长大了,人这一长大啊,就容易怀旧。

但过去其实我不喜欢怀旧,毕竟我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旧事物的消失是因为有新的更好的东西取代了它。

所以我总是习惯性地对未来怀有更加美好的期望,毕竟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走的。

但我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来第二个李毅吧和人人网,而这个没有李毅吧和人人网的时代,被人们称作自媒体的黄金时代。

这倒也没错,我写的第一篇10w+是在人人网上,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全部收益是让我在班上获得了极高的文学声誉,成为班刊编写人,导致日后多了许多无偿的熬夜。

而我在公众号上写出第一篇10w+的时候,后台立刻就收到了亲切的问候“补肾产品的广告接吗?”

所以慢慢地我还是意识到了,虽然历史的车轮总在向前走,但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现在喜欢的东西将来是在车上还是车轮底下。

在这一个10年里,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碾过了“讲内涵,造天亮”,也碾过了“围观改变中国”,只留下了“高颜值校园直播”和“看片找我”。

下一个10年又会是怎样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依然向往着长岛的雪,依然向往着潘帕斯的风吟鸟唱。

本文著作权归陈昌(微信公众号:昌记负食)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你也是“网瘾少年”吗?你的10年网络生活轨迹是怎样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