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论文造假,职称评定别甩锅

北京商报
摘要:学术不端乃科研大忌,但大面积造假在医疗领域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文/陶凤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2016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撤稿原因称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换言之,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曝出医学论文丑闻,仅在2016年9月,《医学界》就曾发文曝光一起中国最大医学论文造假案。
为什么又是医疗论文?最近热播的《外科风云》道出了几分真相。片中医术精湛的女医生因不能完成固定数量的论文而无法完成职称评定,她痛斥医院的医生不把心思放在提高业务能力上,却忙着写那些注水的论文。

打在造假者身上的板子并不冤枉,学术不端乃科研大忌。但大面积造假一再发生在医疗领域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这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被论文“绑架”的职称评定在全国的医疗系统中普遍适用。论文,不但决定晋升之路,且与医务人员的收入紧密相连,因为随着职称的上升,收入也随之增长。
一位拿手术刀的医生,不仅要看临床表现,“论文”表现同样是决定其职业生涯的关键。医师职称晋升制度对医生发表论文形成了压力,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部分论文造假等行为。
知名医学网站丁香园曾特别对此做过一项包含192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其中,824名医生表示,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有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论文;而晋升高级职称,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达到29.21%。
在临床判断水平、手术实施水平、挽救危急病人的数量等诸多跟医疗水平直接挂钩指标无法一一量化的时候,论文反倒成了命脉。
医生还是大学教授?这样的身份尴尬在中国医生队伍里变得司空见惯。医生的职称等级更像是行政级别,以此为基础所延伸出的各种差别化政策,很容易使医生越来越偏离临床,医术厉害写不出文章阻碍职业发展,而写论文的人往往不看病。
这是市场化医改要根除的弊病。一方面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进而提升医生价值,解决医生越来越少闹医荒的窘境;另一方面要让医生从消耗大量精力的无用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临床,以病人为中心,这才是医改的根本之道。
今年初,中办国办下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
要破除发论文评职称的焦虑,中央的改革意见等待真正落地。而如何触动职称评定的痛点,关系着医生“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有多远。
微博热议——
@到哪里都是主场(媒体人):
最近那个论文评审造假事件,败露原因之一是杂志主编发现评审者的评审意见上交的都很及时,不像正常学术研究者的风格。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主编):
换个角度。海外如何讨论学术期刊?一、在顶级刊物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奠定事业的基石,不是骗取科研经费挥着谋取科研名利场进身之阶的垫脚石。二、既然大多数非商业性科研工作由政府支持,其成果就应该免费公布。三、独立同行(匿名)评审是为了维护科研的可信度,但是耗时过长,且会被利用(对手可能阻挠发表,亲故则可能互为方便),建议实名评审,甚至首先提交进公开论文库,在阳光下接受所有人的评审。四、如何让同行和大众最快了解科研新成果,是西方研究者反思期刊的出发点。推动科学进步,是学术期刊存在的唯一理由。
@克里斯托夫-金(财经博主):
中国科协领导会见施普林格有关负责人,就此次造假事件,指责“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声称斯普林格集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微评:自己造假,还怪人家把关不严,强盗逻辑,贼喊捉贼。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媒体人) :
这次论文撤稿风波,有很多基层医生认为不能单纯看待为学术不端,“论文作为医院排名的最重要指标,以此强迫医院搞基础科研,压力层层下压,最终就落到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生身上。医生本来看病就很忙,还要花大量精力做基础科研,其实影响临床水平的提高。”
@姚广孝_wayn(学者):
互联网时代开始流行起另一种观念,深度报道被当做搅浑水,对过错方心理历程的挖掘被冠以“洗地”的名头,互联网读者似乎更缺乏阅读的耐心,以至于任何新闻塑造出的过错方形象一旦不符合他内心的刻板预期,都会激起他的巨大怒火,这种心态直到最后凝练成了一句颇有煽动性的口号“我们不听杀人犯的苦衷”。深度报道似乎一时沦为了人人喊打的东西。
然而这股风气轮到论文撤稿事件中的医生身上时突然失效了。网易新闻昨天的一条微博直接贴出了500余名涉事医生名单,没有任何涉嫌“洗白”的解释,没有深挖撤稿背后的深层原因,看上去很符合现在这种不听苦衷的风气吧?可该微博下的热评里很多人又不干了,大量留言都要网易正视现有职称评定体系的不公,体会医生群体的不易,甚至还有人责问网易有这个精力为什么不报道医闹,潜台词很明显是在指责这则新闻是在针对医生。点开热评微博po主页面,发现不少都是医学院或者涉事学校的学生。或许深度报道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大家之前对它口诛笔伐只是因为自己还没体验过一次过错方的滋味而已?
延伸阅读
中国学术界闹出“大丑闻”?
近日,一则“中国学术界被爆惊天大丑闻”的新闻在境外媒体和中国的网络上流传着,而且被卷入丑闻的竟然有多所中国知名的学府…
医疗系统职称评价系统是此次大规模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吗? 这些涉嫌造假的医生情有可原吗?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