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空做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

新浪看点
摘要:乱搭乱建、消费高昂:刷屏热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背后的事件真相。
文/七落索
原标题: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
今天在朋友圈刷屏的这家朴道草堂书店,既不简“朴”,也不地“道”,更非“草堂”。

是的,您没看错。就算把图片上的话翻译成中文,也还是那个意思:
-
进门最少购买一本书。
-
书店内部单设的“静默阅读空间”,进门需要100元。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网,发表时间在2016年10月30日。65天以后,我采访了这家书店。
进店前,我提醒摄影师,这家书店进后堂需要交100块钱,咱们今天拍摄算赚了。摄影师问我:“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我也想知道。这也是我此行的目的。

入门100元。就是这扇门,和这张纸,挡住了客人探寻的脚步。
跨过这扇门,进入后院,我们就震惊了,摄影师说:“壕啊!”我觉得自己好歹也是个文化工作者,说了四个字:“别有洞天!”
朴道草堂的结构是这样,从“门脸”进去,是一个约20平米的空间,三面墙的书架,一张长桌,一个收银台。这门脸其实是违章建筑,后面会说。
进入这部分阅读,不收费。也没有“最少购买一本书”的规定了。我客观说话,店长说,门口的书店入门需知已经撤了。我想至少也是在去年10月之后,我采访前的那65天里撤掉的。

从“正门”进入后以书店形态存在的空间。
交了钱,就可以进入到更为阔大宽敞的“静默阅读空间”了。一间方方正正的大屋,两面墙的书架顶到天花板,经过改造后明净的落地窗,直接看到对面的小院儿。

图片都是摄影师精修过的哦,我没兴趣“黑”它。
书店在平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二楼,楼上也同样是“别有洞天”。

透窗看到对面的另一栋“楼”,可能也是老板的产业,因为店长说过一句“我们其实可以出租这俩楼,我吃房租就够了”。
多好的一家书店呀。有什么问题?100元,你也可以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进门的人愿意交钱,有什么问题吗?凭什么让它关停?
是啊,凭什么让它关停?
可是等等,谁TM说要关停了?
是因为刷屏文第一句说的“门口要求封闭”那句话,还是因为后来贴的工人穿黄背心戴安全帽拆除违章建筑的那张图,还是因为反复提及的拆除灯箱往事以及随处可见的“城管”二字?


如此“春秋笔法”,我服,我真的服。
朴道草堂的公号里,怎么不敢说正门为何要封堵?答案其实就在他们贴出的第一张图里。除了那个显眼的水泥正门外,请注意旁边那扇“蓝色大门”,就像桂纶镁主演的那部台湾电影一样,它通向了一个充满文艺、诗情的天地,你甚至能从中嗅到一股知识分子热衷的精英气息。
城管要求封堵的,正是那扇以“开墙打洞”的方式穿凿出来的,有所谓质朴气息的水泥门,但是城管有要求封掉旁边的“蓝色大门”吗?没有啊亲!而且这扇门是可以打开的,它直接通向100元消费区。

帽儿胡同4号,这才是那扇真正属于老北京的,胡同人家的正门。
正门里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更为低矮的二道门,墙上挂了一幅字,“谦卑”。意为,对书籍、对有文化的先人,要谦卑。二道门低矮的设计,正是要人进出时低一次头,体现谦卑。
拍摄的时候,我希望体现出店主的意图,所以让店长从门口低头经过,才能在图片视觉上传达出“谦卑”的含义。采访那天,我真的是很尊重他们,很想体现这番文人气的。因为拍摄角度过于刁钻,摄影师还说了一句:“等我换一个谦卑点儿的镜头”。

从门前经过的女子,是我那天采访的人,也是在公号中称自己少年家境“赤贫”的人。是否赤贫我不知道,我只采访了她从前的工作情况:广东人,曾在广告公司工作,希望寻一份压力小一些、更舒展的生活,来到北京。
不得不佩服,做过广告业的人,写文案就是厉害。此前朴道草堂微信公号的日常更新只有1000多阅读量,这次转眼之间100000+,因为标题就起得好啊!《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呵呵,就冲这标题,我给你100块!
“有关部门”只是让你把穿墙打洞的水泥大门改回去,恢复北京原样旧貌,没有人让你们关店。然而这世间不明真相的人太多。很多时候,人们只想发泄愤怒,忘了思考。
再加上这篇“公关稿”也实在厉害,避重就轻、博取同情。她博取的,是近些年人们对实体书店空间被挤占的同情,是上海季风书园连开多家连锁店又相继关停的同情。但他们不是一回事啊亲!
这家书店的产业,完全归老板“老周”所有。经采访得知,店面所在地,是数年前老周购买的,现已属于私产。

是的,就是这个漂亮的大院子,连带前院带后院、楼上楼下,都是私产。一个可以在北京寸土寸金地段买下一所小院儿的人,就别哭诉了好吗?您就是真把书店关了吃房租,都是那些为它掬一把同情泪的穷酸书生这辈子拍马难及的。
说到楼上楼下,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私自加盖二楼。胡同民房是什么地基?加盖二楼是不是需要整治?应不应该连通大门一起整治?

楼梯通往另一个违章的部分,二楼。
现在梳理一下关于朴道草堂书店所谓“关店”的前因后果,通过这次梳理,您可能能钻研出一条“学习如何写作10万+”的方法来。这方法论我免费赠送,不需要100块。
1. 朴道草堂书店存在窗墙打洞,所谓坚固的水泥大门,其实是违章建筑。
2. 胡同民房加盖二楼,无论公房私房,只要是未经规划审批的,都是违章建筑。
3. 书店营业空间属于私产,不存在民营小书店经营者苦苦支撑的艰辛情况,不必事事都谈情怀。
那么篇文章又是如何成为10万+的呢?
1. 掩盖事实,绝口不提正门存在违建问题。只说“书店门口要求封闭”,但不提封闭原因,也不提自己其实还有另一道门。
2. 将“门口封闭”在后文逐渐模糊成“关门”,成功实现了春秋笔法,赚取同情。殊不知此关门非彼关门。
3. 无数次提到城管,贴出小黄帽拆除违章建筑的图片,爆土扬尘,给人暴力执法的感觉。
4. 假借豆瓣书店说事儿,其实豆瓣书店又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人关心。
5.大量使用“麻木、无知、粗暴、凶手”等字眼,反复提及“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凶手一词,直接让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面。
6. 攻击北京。这年头,攻击北京城等于政治正确,就像央视大裤衩着火为什么一堆人就跟着兴奋一样,因为他们觉得央视=北京。再加上“一个城市的庸俗和野蛮,杀死任何一件美丽的事物都不是困难的”这样的句子,简直了!没治了!
以及,最致命的,假装谢幕。

类似于“深鞠一躬”这样的谢幕姿态,简直比什么都有冲击力。然后再姿态高洁地请大家眷顾其他书店,如单向街。
虽然心里比谁都不舍得走,偏要做出一副泪眼婆娑的姿态,再加上您家那看上去朴实无华、实则坚固无比的违章大门,真是岁月静好、与世无争啊,就差手里再拿一本“你丫是人间四月天”了。
好的,终于又说到大门了,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恢复旧貌呢?为什么不让那扇蓝色大门承担正门应有的职责呢?
因为蓝色大门通往的是100块钱呀!
因为蓝色大门通往的是100块钱呀!
因为蓝色大门通往的是100块钱呀!
书店经过一通拆改,早已不是院落原先的旧貌。这扇大门进去后是一条走廊,直接通向的是需要交费100元的消费区。如果封堵大门,改换蓝门,要么等于将消费区直接开放了。
除了拆改大门,内里还要经过二次改造,将蓝门后的区域改成20平米小书店。再改出一条走廊,后堂依然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消费区。哦,还有那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小院儿。
拆改多花钱啊,是吧!咱能不花就不花。此外,朴道草堂书店真的那样孤立无援吗?事实上,他们跟一些“相关人士”的关系是很好的,店长说,他们是想托关系找人,避免花钱改造。
但她又觉得应该发声。那篇文章就是在托关系之余,利用舆论施压的手段。书店和胡同拆迁改造的一个人关系非常好。好到可以随时进店,叫个外卖到100元消费区吃饭,还能拿着电脑办公或看书,不用交钱。如果他们真能托到关系,我不奇怪。
没图你说个JB?上图!

这位就是我在采访拍摄当天遇到的人,南锣鼓巷一些改造就是他做的,经本人同意,我们的摄影师当天拍下了这张照片。
昨天,书店店长在朋友圈问我,能帮我们书店写篇文章吗?我说写什么?她私信告诉我,大门要封堵,想写文章发声。我说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公号写啊——谁想到她原来是这么写的,她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声音。
好,我作为一个在媒体行业工作了9年的人,现在说出我的声音:北京欢迎所有为北京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和个人,但是请你们依法开展对外营业活动。
《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被刷屏的时候,我对朴道草堂的专访还没有发出来。我今天只做了两件事,第一,跟原先计划报道书店的客户公关说,我要撤换选题。我自费请摄影师补拍北京另一家胡同书店,他们规矩、自律,有理儿、有面儿。第二,写出现在这篇文章,写给那些不明所以就被骗了的人。
如果我的新选题客户不通过,大不了走最后一条路,退钱。我给客户退钱。这钱我不挣了,这活儿我不干了。正如昨天店长来找我写文章,我拒绝了一样,这世间,有的钱能挣,有的钱不必挣。还有些钱,不能挣。
《嘉人》的编辑今天问我,他们这100块钱都包括什么?茶水吗?我说你想的真美。采访之前我想着,人家是要收钱的,要不我点杯茶给摄影师喝,也算交费了,别让人心里不痛快。结果采访得知,他们没有酒水单。但从前可不是这样。
从前这100块钱就是门票钱,进了门、落了座,想喝茶吃茶点,要按菜单上的单点。后来改了,菜单没有了,茶水是随意给的,茶水不论品种、茶点时有时无。比如说昨天开了场活动,茶点用光了,那第二天来消费看书的人,没得吃。
最后截两个大众点评网网友的话吧。

第一位网友说,“没有人情味”,咦?这话难道不是书店说城管的吗?至于“霸王条款”、“强硬”,反正现在进门也能翻书,那就算了吧。我更同意下面这位朋友说的:

“能懂老板的经营理念,不过——穷人,就别凑热闹了好吧?”
是呀,您在北京胡同趁一院子吗?你自己个儿买得起那么多书吗?您有那个霸气开个小店要人进店收100吗?瞧瞧您出行还得绿色、扫码共享单车呢,这个值一地库好车的书店的事儿,您还是别管了吧?那些骡子啊马的,都歇了吧。
就他们家这水泥墩子的大门呀,不想拆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呢?
多新鲜啊!这大门,如此坚固,一般人拆着还费劲呢!

所有不服气的,不相信的,我这儿有采访录音。欢迎来翻账。我不想红,也很懒,采访那么多艺人,我连采访手记都懒得写,自己的微信账号发了三篇以后,就一直那么隔着。但这次,我是真的气着了。
我一路采访了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重庆、杭州六座城市的十几家书店。有在半山上“依法”改造,希望书店像一座灯塔照亮城市生活的;有在旧时生活的老街租旧房,进行改造,期待让这家书店的微弱力量,留住这条老街的;有将私宅作为私人图书馆,一年会费900元的,但是馆里一本古董书就值好几万,更罔提价值超过千元的套装书、画册、外版书,只要交了900元就能借阅。
从来没有一家书店,像朴道草堂一样,“你弱你有理”。他们要么微弱而温暖,要么堂堂正正挣文化事业的钱,要么就是全不在乎。而这里明明是私拆乱建,还要做出一副楚楚动人的姿态。何况,他们并不“弱”,他们有房产,还是北京胡同里的。
总是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TVB电视剧,《第三类法庭》。掌握了传媒巨头、借此操纵社会舆论的谢雪心对邵美琪说:“女儿,跟妈做传媒吧?”
邵美琪只回了一句话:“你这种人,不配做传媒。”
这么多年过去了。剧情几乎都忘了,只记得邵美琪那句话,像一根鞭子狠狠地抽过去,抽到所有妄图用舆论控制人心,用舆论实现私利的人的脸上。这么多年,我眼看着纸媒衰落,新媒体兴起,一本刊物的印量都未必有10万,但一篇新媒体文章分分钟10万+。可我始终不敢忘,如何做一个媒体人。
那家开书店的人,你们设置的二道门不仅要了人100块,更要人低头谦卑。你们自己谦卑了吗?
还有书店假正门上的五个字,静谧与光明。书店是静谧的,但阅读是光明的。希望你们也能找到内心的光明。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七落索 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七落索(本文作者):
我这气要不撒出来,我也没法舒心~~中午已经把新选题交上去了。
@沈嘉柯(作家):
基本上,能让你三分钟激动起来的事件文,不用等反转,也可以确认一定是在利用穷酸文人和天真大众的同情心。比如那篇谁杀死一家书店的文。真正的弱者哪会这么擅长哭天抢地扮可怜。
@鹦鹉史航(作家):
兼听则明!转这篇文章,打我自己的脸。人生难得打脸瞬间,必须珍惜。
@天方燕谈-李燕 (自媒体):
1.书店违建违规有错在先,还妄图用《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一篇文章扭曲事实,博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文艺青年的同情,实在是用心“良苦”。2.随后一篇《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反转剧情,基本谈清楚了来龙去脉。3.加上新京报等媒体的跟进报道,大家看清楚了事情真相,以后尽量别去这家了!4.在世界读书日的今天,倡导读书尊重书店文化的同时,我奉劝别有用心的书店们:别乱蹭节日热点,容易引火烧身呐。。。
@auntbear(记者):
诉诸感情的10万+都难免反转的命运。之前长文朋友圈表示反感的全是媒体人和出版人。这家书店的情怀我管不着,起码的事实要说清楚,而且别拿真正老老实实做生意的豆瓣书店往自己脸上贴金好吗?
@isamoz(自媒体):
痛快!加盖二楼肯定有问题,但作为私产,多开一扇门,门的样子也不赖,不影响景观,问题很严重吗?但这店也忒没劲了,一百块才能进后院,除非有孤本善本,否则绝非好书店啦。本就是私人会所式的小庄子,想赚不如卖卖贵茶,何必扮书店。
@赏月路人甲(网友):
我也不是非要等反转的,但它就在那里。
你也被《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这篇文章刷屏了么?书店的所谓收费静默读书区类似茶室,收费合理,尤其在游客众多的区域,采用收费模式可以减少拥挤。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