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会再次重塑音乐产业吗?

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要:从艺人生产到传播渠道再到听歌习惯,音乐的每个环节都因为歌单发生了转变。
作者:周哲浩
welphen还记得自己制作的歌单第一次上网易云音乐首页推荐时的情况。
2015年10月,电子音乐杂志《DJMAG》一年一期的全球百大DJ排名揭晓后,welphen想着不如做个歌单,把排名更加直观的呈现给他的粉丝看。welphen是电音的铁杆歌迷,通过在网易云音乐的电台上传从墙外自掏腰包下载的资源和有空时编辑的歌单,他那时已经在云音乐上有了接近五位数的粉丝。
上传完歌单没多久,让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歌单上架的同一天,网易CEO丁磊就在动态里分享了这份歌单。也许是丁磊的分享带动了歌单的热度,每一秒钟这份歌单的收藏数和评论数都在增加,这还是他在网易云音乐上编制歌单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welphen有点得意地在微信里发了条朋友圈。很快,几个好朋友在留言里纷纷吐槽:“哟,成为网红了啊。”
两年前的网红welphen现在算是中国的电子音乐圈子里的一个KOL了。他在网易云音乐上的账号@welphenEDM已经聚拢了30万的粉丝,这个数字甚至高过从《中国好声音》当中走出来的吴莫愁。welphen制作的135份歌单一共被收藏了250万次。他的私信信箱里还躺着不少来自商业或品牌活动合作推广的邀请。
通过发布歌单就能聚拢粉丝,并进而获得商业合作的邀请,welphen所获得的机会放在几年以前,看上去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近年来流媒体的出现,歌单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这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明显的是,音乐行业的话语权已经以歌单的形式转移到了普通人手中。和多年前的单曲一样,传统音乐公司的权力进一步瓦解。

歌单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歌单的出现是音乐行业碎片化趋势的一个延续。从mp3格式出现到苹果推出iTunes,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强。iTunes把唱片时代的专辑拆分成单曲售卖,乐迷们不再需要购买整张专辑,而只需要付费购买自己钟爱的歌曲。
歌单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2003年,iTunes在成立两年后就宣布了增加playlist功能。只是,直到流媒体们统领市场前,歌单并没有成为主流,也似乎没有怎么得到重视——playlist是作为iTunes发布Windows版本时顺带提到的,官方宣传稿中,只出现了四次playlist。
流媒体改变了一切。无论是国内的网易云音乐、虾米、QQ音乐,还是国外的Spotify、AppleMusic们都把歌单可见化了,从页面和搜索呈现都是如此。
对于流媒体而言,不管是通过PGC帮助用户发现音乐,还是通过UGC让用户体验创作,歌单是它们增加用户粘性、形成差异化的武器。因此,个性推荐成为了各个平台不约而同的选择。而相对于国外云端播放器式的流媒体,中国的流媒体还赋予了歌单社交属性,评论和分享功能让它更容易激发传播效应。

数据能够最直观地反应歌单的风靡。2015年,数字音乐调研公司MIDIAResearch向1500名美国、英国和法国人发出调查问卷统计听歌习惯,结果显示有29%的人回答说专辑是他们主要的音乐消费方式,31%的人则回复歌单。在用户更年轻、对流行趋势更加敏感的流媒体上,专辑与歌单的差距更加明显。31%的人主要在听专辑,而主要通过歌单消费音乐的人将近一半,达到了45%。
随着歌单成为音乐的主流消费方式,音乐产业会如何被歌单改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会被渠道改变,更何况音乐产业也不缺先例。
根据《卫报》的报道,在iTunes所代表的数字音乐还没在英国形成风潮的2003年,单曲在那年的销量为3080万份,专辑则是1.57亿。到了2012年,单曲的销量达到了1.89亿,而专辑的销量跌到了1亿。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听专辑,而只是盯着喜欢的歌听。
这带来了音乐人营销方式的变化。艺人每发行一张专辑的宣传期变得越来越漫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抛出一首新单,而且,几乎每一首歌都会拍摄MV。以往通过几首主打歌带动整张专辑销量的做法行不通了,每一首都要被好好对待。
现在轮到了流媒体和歌单来冲击音乐行业了。

唱片公司开始集中向歌单进攻。2011年,环球音乐发起了名为Digster的歌单,可以在Spotify、AppleMusic以及Deezer上播放。另外的两家巨头唱片公司也都有用歌单在流媒体上留名,华纳音乐的叫做Topsify,索尼的则是Filtr。
2014年,华纳音乐集团通过旗下音乐人和唱片服务公司WEA收购了Playlists.net。作为第三方流媒体歌单品牌,他们比较知名的一个产品是一个新的个性化音乐应用PlaylistADay,可以为那些Spotify订阅用户提供一个每日更新的高音质歌单,并直接送达用户的手机,歌单的筛选则由playlists.net的编辑团队进行。
“看看今年的数据,有20%多的歌单来自Spotify官方或合作的唱片公司,而40%-50%的歌单则属于用户自己创建并加入个人音乐库的歌曲收藏列表。”2016年的Midem音乐产业大会上,音乐流媒体平台数字营销咨询公司SliceMusic的创始人JustinBarker这么说道。
买歌单的情况也出现了,一如当年的电台打榜。一家主要唱片公司的市场经理称:“付费进歌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有一些人说那些热门的歌单列表已经被买了下来。但是Glassnote唱片公司称:“我们有听说过相关的谣言,但我们并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
歌单式打榜一点也不便宜。粉丝上万的歌单可能标价2000美元,而更多粉丝的歌单达到近10000美元一首歌。虽然很难找到一个支持这件事的官方文件,但这样的方法并不是非法的。
而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喜欢谈论的是歌单帮助用户发现音乐的作用。目前网易云音乐拥有十多个运营人员专门负责歌单相关的工作。
网易云音乐会邀请明星开设主播电台。有不少明星开设主播电台后,也会用歌单形式做推荐。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明星与粉丝互动的一种新方式。不过,与国外唱片公司借助歌单进行推广相比,网易云音乐向《好奇心日报》表示,目前还没有音乐人和歌单比较深度的合作或者其他玩法。
在这个问题上,看似歌单文化同样发达的中国会有些落后。在国外,如何利用歌单捧红音乐人,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案例。
新西兰歌手Lorde和爱尔兰歌手Hozier是Spotify上歌单的最大受益艺人。Napster的联合创始人之一SeanParker在HipsterInternational歌单中放入Lorde的歌曲,为她成为国际红人铺平了路;而Hozier46%的作品第一次的播放,便是通过歌单或浏览时产生的。
从事音乐产业数据分析的公司EntertainmentIntelligence的董事SammyAndrews认为,歌单的出现很大程度增加了冷门歌曲和过去未数字化单曲的曝光度和播放量。“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家小众厂牌的旗下单曲在登上许多瑜伽歌单和睡眠歌单之后,播放量暴增,收版税收到手软。我的天啊,仅仅一个睡眠歌单所带来的版税收入就已经足够吓人了。”

歌单的流行也给了像welphen这样专门制作歌单的人更多机会。开始制作歌单时,welphen和许多其他人一样,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歌单具有的社交属性让他和他的品牌被更多人知道。然而随着welphen变成了一个KOL式的人物,他对于自身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
“早期我对它(welphenEDM)的定义是我个人,但是随着关注welphenEDM的人越来越多,我已经渐渐地把welphenEDM看成了一个国内推广电子音乐的平台。”welphen说。
welphen不是一个人在忙这事儿。他有了一个团队——包括他在内有两人负责网易云音乐上的账号,另外一个朋友打理去年11月底新开的微信公众号。
国际知名电子音乐节Ultra今年3月在迈阿密主站演出宣布将进驻中国后,welphen马上开始写关于这则消息的文章,想着要让更多的电子音乐迷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件大事。
流媒体让welphen们以个人的身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商业元素会随着进入到这个环节。这些都是以前的专辑或者单曲时代不曾发生的事情。
welphen向《好奇心日报》表示,商业品牌这一块确实收到了不少合作或推广的邀请。不过welphen强调,只会挑自己以及粉丝认可的对象合作。内容够好的话,不用对方说自己也会进行传播。
Ultra音乐节便是welphen认可的内容。而且他自己并没有想到,他会得到Ultra官方抛出的合作的橄榄枝。在Ultra宣布举办中国站后,它在中国的落地公司,王思聪旗下的香蕉计划就找到了welphen,希望一起合作这个项目。
welphen说现在平台时不时还需要自己倒贴钱,不过未来还有其他的计划,“所以现在暂时不会去考虑眼前的得失。”

如果说welphen这样的KOL还是音乐产业处在产业链上相对下游的位置。那么创作歌曲的音乐人也开始针对歌单,在创作上进行一些调整。
“NickiMinaj这是杀死了专辑么?”2012年,麻辣鸡NickiMinaj的专辑《PinkFriday:RomanReloaded》发行后,《大西洋月刊》这么惊呼。
惊呼的原因在于,这张包含了19首歌曲的作品听上去并不那么“专辑”,而很“歌单”——前半部分的歌曲走的是麻辣鸡官场的毒辣嘻哈风格,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她的作品。专辑后半部分走起了夜店曲风。这些曲子背后的制作团队负责了不少LadyGaga以及Rihanna走红的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抓耳,但很难让人把它们和NickiMinaj联系在一起。
Fact上的一篇乐评这么写道:这不是一张经典专辑,但它却含蓄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经典专辑这个思路在2012已经无关紧要了。当下时代,乐迷们都更愿意从iTunes曲库或Spotify歌单里直接挑选喜欢的歌曲。于是,让你的EP能让各路粉丝都产生共鸣才重要,没必要去管一些例如曲子是不是能连贯等不重要的细节。
《洛杉矶时报》则指出,NickiMinaj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的艺人们也都有采取类似的策略:KatyPerry的团队在《TeenageDream》中把这个策略演绎地很完美,阿黛尔的《21》继续继承了这个策略——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行单曲。这样才能在如今充满未知的音乐产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用制作人Diplo的话来说,将来专辑的目标是让每首歌都有单曲感。在歌单盛行的背景下,专辑将来的时间也有可能会缩短到半小时左右。这个时间长度内,人们更容易保持专注而听完整张作品。

这种做法也在音乐行业内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唱片公司和艺人都表示过,专辑是一个完整的呈现形式,单曲组成的歌单可能有制作者自己的的主题或思路,却损坏了艺人的初衷。
曾经一位唱片公司的老板说道:“虽然现在专辑不好卖了,但我们还是会承诺给音乐人们出专辑,因为这不仅是他们作品呈现的最好形式,它本身也具有多方价值。”
香港独立乐队DavidBoring的贝斯手则说,专辑里面的歌能比较好地表现在一个时间范围内音乐人想做的东西,因为很多想法一首歌做不完。另外,一整张专辑往往是一个大概念,通过不同歌表现。
但歌单似乎还会强势地进行下去一段时间。
因为把它视为独有的流媒体产业越来越好了,好到甚至带动了整个音乐产业。根据RIAA的报告,2016年的音乐产业相比2015年有了11.4%的营收增长。这意味着自1998年以来,美国音乐产业第一次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6年流媒体创造的营业收入39.3亿美元相比前一年23.3亿美元增长了69%。2016年流媒体的收入,比下载、CD以及黑胶累加起的收入35.1亿美元还要多。
就像前文说的,音乐产业中的每个环节都似乎找到了适应歌单的节奏和利用歌单的可能性。另外,歌单增加了与其他行业结合的方式,比如星巴克在Spotify上推出每周精选歌单或是美国维珍航空公司航班的乘客可以免费使用Spotify的服务。这些都是前歌单时代处于封闭状态的音乐产业无法办到的。
从iTunes的单曲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习惯把音乐拆分开来消费,它也逐渐成为一种伴随性的娱乐方式,你听歌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了,但除了非常钟爱的歌手出新作,你上一次专心致志地听完一张专辑是什么时候?你做作业、跑步、健身或者打游戏的时候都可能是戴着耳机的,但通过流媒体播放的却不是专辑,而是类似“高效写作业背景歌单”、“游戏必备歌单”这样的音乐吧?
本文作者周哲浩,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好奇心日报(qdailycom)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2017年音乐行业十大趋势
音乐人的价值被体现和放大,“音乐人IP”价值的塑造和挖掘也许会是趋势。
微博热议——
@贾郑婧(微博自媒体):
输入歌曲流派+标签;选定目标用户。如果唱片公司们能按照这种格式和规范,向数字销售商/流媒体提供音乐内容,才算是有点专业精神合作态度。甩个歌单然后担忧自家新人新歌得不到曝光特别没脑子特别原始。
@Decade_张童彬(微博网友):
什么音乐播放器都用过,因为五月天下载虾米音乐,听苏打绿用了这么久的QQ音乐,老马的东西确实坑钱,又骗了我一个月绿钻。评论说的很不错,QQ适合知道自己喜欢听什么的,网易适合不知道自己喜欢听什么的。听歌时最享受的是看评论,网易恐怖的评论数和丰富的歌单,是时候路转粉了。
@调调不叼(微博网友):
现在听杰伦完全是找年少的感觉,10年后的新作品基本没再继续听,想当初五年级通过好友第一次听他磁带,还有他的CD随身听……一些有趣的回忆吧。另外,Applemusic我觉得真是良心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了。
@-蜜心柚-(微博网友):
现在已经是流媒体音乐时代了,但是偶尔还是会怀念以前一周更新一遍iPod歌单的日子呀。中学时代真的就是靠那些歌活着的。高二时候我还用iPod下了全套柴可夫斯基,早上半梦半醒地听着1830去上学。
@DAMONSTAN(微博网友):
Spotify不愧是最好的音乐流媒体,给你推荐的歌单比网易云还准,完全把握你的听歌胃口和音乐品味,每首都是自己喜欢的,真是好带劲儿啊,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播放器不自带歌词功能。
@小良_工作现充(微博网友):
查了一下,韩国没有Spotify,中国也没有。这应该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音乐流媒体服务。推荐内容既不靠什么算法(僵硬)也不靠所谓用户自行组歌单(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人工手选,专门聘用专业人士做不同类型的歌单,这是最值得花钱的服务,比Netflix还值。
平时你都喜欢通过什么流媒体听歌?有什么好听的歌单向大家推荐?到评论区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