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付费问答收入要不要交税?

付费问答收入要不要交税?

中国新闻网

关注

摘要:知识付费平台属于新兴事物,下一步税务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

10万人民币好不好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年的收入,不过对于一些明星和大V,也就是动动嘴、敲几个字的功夫。

近年来,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微博推出的“微博问答”,果壳网推出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知乎推出的付费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知乎live”等等。

内容付费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你可以花钱向明星或者大V提问,回答问题之后,别人可以花1元“围观”答案,这1元钱提问者和答题者各自能得到部分收益,“围观”的人越多赚的钱也越多。

1、提问价格飞涨

这两天郑爽的“Yeah虚拟小号”疯狂回答网友提问引发围观。

记者粗略计算,扣除平台10%分成,郑爽仅回答上述一个问题,税前收入就高达2.3万元。

提问价钱也是水涨船高,从最初的1元,涨到666元,之后又涨到6666元,最新报价已经跳涨至1万元。

除了郑爽,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独子王思聪同样活跃在微博问答上,一位名为“熟透的大番茄”的微博网友以5000元向王思聪提问:“聪聪,你见多识广,怎样才能火眼金睛的从白莲花的外表看出绿茶婊的内心?有怎样的技巧吗?”王思聪回答了四个字:“熟能生巧”。没想到,这个问题引来网友强力围观,截至发稿,共吸引了超19万人围观。

作为“吸金小能手”,按照微博问答规定,思聪这个提问不仅能得到5000元的9成,作为回答报酬,还能获得每个围观者0.45元分成,也就是这个问题的税前收入超9万元,可谓一字万金!

不仅明星受到广大网友欢迎,各路大V们也被网友高价求问,尤其是房地产大V。

2016年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让不少焦虑的购房者希望能从专家身上得到购房指导,也带火了各路房地产大V们。在分答平台上,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就是地产大V中最火的。

截至发稿,杨红旭在分答上累计回答了854个提问,其问题标价从198元至288元不等。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董藩,虽然回答问题数量不及前者,仅有597个,但他在分答的问题标价高达1000元,粗略计算,董藩在分答平台上,仅回答问题的税前收入就高达53万。这还不算别人的“偷听”分成,每个问题的偷听人数多则上万,少则几百。

有微博网友对付费问答发表了看法:

2、需不需要交税?要!

明星和大V们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获得的收入,以及提问者获得的围观分成是否应该缴税?如果需要,又该缴多少税?

微博问答:

记者致电微博问答客服人员,该工作人员介绍,回答问题的收益和作为回答者的围观收益,将在次月28日扣除10%平台分成和个人所得税后,转入用户的个人账户。个人所得税是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代扣。

分答:

分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将从总收益中收取10%的服务费,提问者及回答者需就在平台上所获得的所有收入缴纳相关税费,也就是需自行申报。

知乎live:

知乎live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平台没有任何分成,用户举办知乎live所得收入全部归个人所有,但是不排除之后可能会加入分成的机制。

现在付费还没有形成一个市场,税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举办一场live所获得的全部收入都转给用户,”上述工作人员透露,还没考虑到这个层面,也没形成相关机制,今后可能会进一步完善。

纳税服务热线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问答平台这部分收入属于劳务报酬,需要给纳税人所在地的地税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平台已经代扣个人所得税,个人就无需再缴纳,如果没有代扣代缴,需要个人自行申报,否则相关税务部门如查到,会责令其整改,并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相关罚款。

“这部分收入属于申报范围,关键看双方约定是税后收入还是税前收入,”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孙文杰律师表示,个人在取得高额回报后,应该缴纳相应个人所得税,避免因没有及时缴纳而引发相关罚款。孙文杰认为,知识付费平台毕竟属于新兴事物,下一步税务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

3、该缴纳多少税?

纳税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平台没有扣税,个人在取得劳务报酬后,及时向纳税人所在地的地税局申报个人所得税就可以。具体算法如下:

举个例子:

不超过800元应纳税额为0

税前劳务报酬为3000元,需缴纳(3000-800)×20%=440元

税前劳务报酬为10000元,需缴纳10000×(1-20%)×20%=1600元

税前劳务报酬为30000元,需缴纳30000×(1-20%)×30%-2000=5200元

税前劳务报酬为60000元,需缴纳60000×(1-20%)×40%-7000=12200元

在此提醒各位小伙伴,“知识”也是要交税的,万一不小心被罚了呢?

本文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中新经纬(jwview)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付费问答知识成娱乐附庸品

名人效应日益凸显,打着知识变现模式的问答付费,逐渐跑向人气变现的老路。

查看详情

微博热议——

@韩浩月(微博自媒体):

“为知识付费”可以换一个说法,叫“为人性的弱点付费”。在付费产品的设计逻辑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人性弱点的洞察,比如对用户好奇心的掌控,通过制造信息障碍诱人深入,周密设计的游戏参与感,还有对付费用户的心理奖励机制等。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制造信息恐慌来创造商机,这就是“为知识付费”的本来面目。

@水月花音Liberata(微博网友):

这类生意应该提高税收比例,比如收个七成的税,而且双向收税,这样很合理。

@糍粑哈啊哈(微博网友):

我觉得我有钱我也会去问明星问题,尤其是争议性话题,,因为收入丰厚,只要有人围观,收入都是翻多少倍算的,关键点不在问题,而是围观群众。

@弗兰克凡(微博网友):

这个年份,此时此刻,不管你是开live还是搞付费问答,如果内容关乎的不是技术(不限于IT技术医学摄影等等技术。。),而是技术之外的内容(时间管理,价值观,方法论等等等),那就是等于收智商税。

@芒果爱成芒果汁(微博网友):

坐着回答问题不用交税,还赚那么多,我们一天到晚辛苦加班加点的就要交税,而且还是3500起征。

对于这种智商税,大家觉得有没有必要交呢?可以到我们的评论区留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