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被骗到福岛清理核污染

新华社
摘要:“除染”工作的队伍中,约半数都是外国人,他们都被怀疑是在申请难民资格。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距今已6年,当地重整任务依然艰巨。
在核辐射区清除核污染是个长期工程,这6年来,究竟是谁在福岛从事“除染”工作呢?
危险中隐藏的骗局
新华社记者2月下旬去福岛进行了实地探访,惊心景象仍历历在目。
站在核电站机组西侧海拔35米的高台上俯瞰机组时,辐射检测仪的最高值竟超过每小时150微希沃特,是东京日常水平的3000多倍,仪器震得记者手发麻。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劳作的健康成本可想而知。让记者更为震惊的是,在福岛从事“除染”工作的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被无良企业诱骗到这里来的难民。
孟加拉国难民侯赛因·莫尼和侯赛因·德罗阿莱就是这样来到福岛县饭馆村的。

据日本《中日新闻》报道,日本的一位孟加拉国老乡将二人介绍给一位自称来自人才派遣公司的男性。这名日本男性对两人说,“除染是为国工作,因此可以延长签证”,莫尼和德罗阿莱信以为真。
对寻求政治避难的在日外国人来说,他们的难民身份获批前,每次只能获得为期半年的签证。他们对于能否获准留在日本惴惴不安,因此愿意抓住“每一根稻草”。
然而,当他们干完活后去仙台入国管理局办理“在留手续”,并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干了除染工作”后,工作人员却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说什么呢?不明白。”这时他们才发觉被骗。
再找那家雇用他们的名古屋建筑公司时,他们发现公司早已改了名字,位于福岛的事务所也已人去楼空。
不懂日语的“除染”工人
“要是日本人不干,也只能外国人干了,”在福岛建设核污水贮藏罐的日裔巴西人石川刚霍尼(音译)对日本《每日新闻》说。
出生于巴西的石川是另外一支外国人队伍中的“包工头”。他反映称,政府要求工人接受防辐射教育的程序形同虚设:大多数外国工人并不懂日语,东京电力公司发放的防辐射手册都是日语或英语,很难读懂,现场也没有翻译。

据莫尼和德罗阿莱回忆,2015年1月至3月前往福岛进行“除染”工作时,现场约20人的工作队伍中,大约半数都是外国人,他们都被怀疑是在申请难民资格,包括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孟加拉国人等。
尽管两人2013年来日本之后努力学习日语,前往福岛前也接受了一些有关辐射的知识讲解,但对当地辐射情况依然懵懵懂懂。他们每天在福岛县饭馆村的工作就是带着口罩和手套、从早到晚用铁锹清理污染土等。
虽然作业人员所受辐射量一直受到监测,不过“随身携带的辐射检测仪一直响个不停,让人害怕”。
为人诟病的痼疾
长期以来,日本社会都存在着为人诟病的痼疾:低薪“3K工作”(危险kiken,脏kitanai,累kitsui)主要由在日外国人从事。

日本时事社曾评论称,由于日本劳动力短缺,对外国“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外国人不熟悉日本劳动法的弱点“恶性雇用”已成为普遍状态。
日本媒体由此分析认为,在“除染”工作严重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诱骗”情况可能普遍存在。
骗局曝光后,日本法务省入境管理局难民认定室称之为“性质恶劣”,并表示近期将开展调查。
但日本网友的反应则激烈得多,他们认为无论如何,“除染”工作都不能成为接受外国难民的交换条件。
一些人甚至将这些难民称为外国人“核电站奴隶”,并预测“今后人数可能还会增多”。

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丹志认为,“诱骗”行为虽然并非日本的国家行为,但无良企业的卑劣做法已严重危及外国工人的身心健康,日本政府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管理和对责任人的处罚。
“另一方面,试图留在日本的外国民众也应加强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充分认识日本社会的复杂性,”他说。
在日本东京都会电视台工作的一名媒体朋友对新华社记者说:“这种骗局是日本的耻辱。”
本文著作权归新华社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记者现场亲测福岛核辐射
日本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一大选择,我们的记者携带测量仪,深入福岛核泄漏事故核心区域,给出答案。
微博热议--
@托尼富(作家):
难民被骗到福岛干活,干完后遣返。粉丝:这就难堪了,让亲日公知怎么洗啊?公知:默不作声啊,有什么难的。
@地瓜熊老六(自媒体):
同样都是难民,同样都是前法西斯国家,难民在德国做大爷,在日本却做核奴隶。
@我是大美兔子(微博网友):
公司行为,这公司干这种事和日本人有啥关系?不要有什么事都上升到国家和民族。
@霍德侠(微博网友):
我那个时候看纪录片还以为这些人是自愿留在辐射区清理的,没想到居然玩这种手段,这就告诉了部分键盘侠,国外的月亮没那么圆。
@纯洁善良潘帕斯(头条作者):
有网友素质很高,说明日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