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痛点在哪里?

央视网
摘要:毫无疑问,医生和患者,本该处在同一战壕,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
医患关系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些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甚至发展成了恶性事件,让人担心,更让人痛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且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列为重点工作任务。那么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痛点需要解决呢?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医疗现状就是,医院仿佛是战场,看病就像是在打仗。一方面,医生累得不想说话;另一方面,患者抱怨医院人山人海,一号难求,好不容易见到医生,整个看病过程却只有几分钟。
此外,在中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低,总是怀疑医生会过度医疗。而医生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对自己的付出难得回报也有怨言。很多的患者认为看病就像其他的交易一样,花了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钟南山:公立医院一定要实现应有的公益性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自己的人大议案中提出,公立医院一定要实现应有的公益性,只有这样医疗改革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才能理顺,紧张的医患关系才能得到根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政府投入——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
医生最怕患者提出哪些问题?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那些话?前不久网络上发起了调查。


这些话从侧面折射出了当今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不断。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多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如今杀医伤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而患者辱骂或殴打医生的事件也不鲜见。
医患曾是社会里最亲密,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关系之一,但为何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变得如此脆弱?医生和患者之间原本是信任和托付的关系,如今怎么就变成“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了呢?

因为医院的投入和医生的工资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来自于公共财政,其他全靠医院的创收。正是因为这种不合理体制的存在,导致了医生大部分报酬处于灰色地带。只有他们拿到了合理的阳光报酬,医生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的代理人。



医生不满意,患者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医院里人满为患,排长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医药费也压得患者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医患关系能不紧张吗?




一个医患双方都不满意的机制,是不可能维持平衡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投入,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



为了改善看病难,看病贵,国家一直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近一两年,还在进行医联体探索,让大医院的医生下沉到下级医院定期坐诊。







毫无疑问,医生和患者,本该处在同一战壕,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医患矛盾对病患没有一丝好处,只能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延误治疗时机。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加速推进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相对匮乏的问题,才能实现医患和谐。


本文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cctvnewscenter)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法律为何阻止不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现今社会全面溃败,法治加速沉沦,诚信丧失。
微博热议——
@尚书poseidon(微博自媒体):
一个医者的人文之心在医患关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精准医疗,我也提出了一线医生的看法,让先进的技术落地,还需中国自己的学者努力,总靠国外的药物和技术,中国人等不起,也治不起。
@张强医生(医生):
现实中的绝大部分律师不愿接医疗官司,一是专业知识门槛过高;二是官司周期过长。"打官司难"的问题更甚于"看病难",这也是导致矛盾激化的因素之一。
@医事律师李惠娟(律师):
医疗纠纷的诉讼周期长效率低的局面依然如故。法院未设立医事法庭且随机分配涉医案件的主审人员、继续着“无需专业化”的“豪迈”;律师界恰恰信奉“专业”、往往以“不懂医学”而敬而远之。
@鱼犹未眠(微博自媒体):
在医院坐坐你就会发现,很多病人明明是自己做错了而且态度不好,但是却不断埋怨甚至责备医院工作人员安排不周,态度不好,好像整个医院就是给他一个人开的一样。医患关系的矛盾,总体在于自私,从不考虑别人。
@新郑法院(微博自媒体):
医疗事故是谁也不愿意发生的事情,但万一遇上了,该如何应对?处理不好,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不管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当了解医疗事故的相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