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与出路

新浪热点
摘要:虽然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收视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
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
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档综艺节目在社交网络走红,这就是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不夸张地说,这三档节目是近两三个月来,微信公众号提及频率最高的综艺节目,并且好评如潮,这难免给人一种感觉:文化类综艺节目火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了。
暂且不论这个感觉是否准确,但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关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文化类综艺节目崛起的背景是什么?它们真的火了吗?

荧屏新气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被各种明星真人秀霸屏了,一到周末黄金时段,一转台都是明星在玩游戏。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荧屏刮起一阵新风。
在《见字如面》《朗读者》之前,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在荧屏亮相了,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宋风云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等。这些节目新在哪儿?
首先,它们与文化相关,文化既是节目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节目传播的目的。这在唯明星、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的综艺市场上,更多地彰显了电视台的社会责任。像《见字如面》邀请了张国立、归亚蕾、何冰、张涵予、徐涛、蒋勤勤、王耀庆、林更新作为读信人,朗读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随后由拆信人讲述信中蕴含的故事。
拆信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说:“书信在走向消亡,但是书信里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到电子媒体或互联网上面去,《见字如面》就是在做这件事。”而《朗读者》堪称《见字如面》的进阶版,它将朗读与访问结合在一起,“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将值得关注的文字和值得尊重的生命完美结合。
其次,它们具有真正的原创精神。回顾下近年来最火的几档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没有一档节目的创意是中国本土原创,都是从其他国家引进,乃至于有韩国人这样说,“中国最火的综艺节目都是我们发明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则是百分之百原创,真正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再则,它们让高冷的文化变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
在很多人看来,“文化”这种东西是很“阳春白雪”的,老百姓看不懂也不爱看。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一大亮点是,它把高冷的文化拉下神坛,而变成一种日常的的东西。像《中国诗词大会》入选的许多题目都非常简单,是我们在小学初中时就学过的,谁都能背上那么几句。“简单”并不意味着这些诗词写得“浅”了,它们恰恰是观众最熟悉的、也最能够打动观众内心的。选取这些诗词,一方面可以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再次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能照顾到最广泛观众群体的收视需求,增加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朗读者》,则将文字与人——包括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联系起来,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的文字突然就拥有了更为柔软的质地。
产生的土壤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这两三年崛起,并足以构成一种现象,并非偶然。
首先应该看到,这是政策调控的结果之一。2015年以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出台,伴随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也有一些制作人由此调整节目风向,转向更为安全、更有意义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少地方卫视都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
其次,这是电视节目的播出规律,每一类节目都有其生命周期。比如《非诚勿扰》火了,一系列相亲节目扎推出现;《中国好声音》式的音乐选秀节目火了,一大波音乐选秀节目涌来;《爸爸去哪儿》火了,亲子节目应接不暇;《奔跑吧,兄弟》火了,明星游戏真人秀轮番上阵……可一旦“扎推”,代表了这一类型的节目已到生命的尾声。电视荧屏已经被各种相亲、明星真人秀、亲子节目、毒舌吐槽等霸占太久了,观众也已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个空档是新类型节目崛起的良机。文化类综艺节目从2015年就开始蛰伏,终于在《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几个接连走红的节目中得到爆发。
而任何节目拥有生命力,其前提是观众对其有需求。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一方面诚如前文所言,观众对明星真人秀等已审美疲劳,而广泛出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颇具亮点,堪称一股清流,令观众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氛围在倡导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观众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和意义。
多了,但并未真的火了
诸多微信公号在安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它们在豆瓣的评分也高达8分以上,节目关键词也频频上了新浪热搜……不少人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火了,它们的春天来了。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应该明白,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朗读者》的收视群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刚好也是社交媒体上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群体,这就造成了《朗读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热闹的场景。
比如我周边许多朋友都在转发《朗读者》的相关文章,但我家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一个转发,一问,她们都不看。如果我们将收视率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诗词大会》也许是这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唯一叫好叫座的。在这之前,许多地方卫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虽然不能说惨淡,但也颇为普通,多数不及《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的一个零头。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至于讨论度颇高的《见字如面》,其在黑龙江卫视播出时寂寂无闻,节目连冠名商都没有,目前全网点击率还不到一亿;《朗读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董卿主持,但首期节目的实时关注度,在当晚排在第16位,真的称不上亮眼。
也就是说,虽然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努力地想接地气,想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并喜欢,但真正做到的仍只是少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如何打通它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节目真正喜闻乐见,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考验。
即使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确初衷好,站位高,也不得不承认,文化类综艺节目出彩的不多,并开始出现雷同的趋势。目前的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围绕的都是诗词、汉字、成语、名人故事,很多都是竞赛的形式,再辅以嘉宾点评。观众看一两档节目可能新鲜感还在,要是每一转台都是诗词竞赛,这效果就跟现在一转台都是明星游戏一样,只会被观众抛弃得更快。
因此,《朗读者》等有口碑,固然值得喝彩,但如何让文化综艺节目真正火起来,并能够长久走下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南周知道(nz_zhidao)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文化类综艺能缓解国人的文化焦虑吗?
在真人秀充斥荧屏的当下,文化类综艺如同一股清泉,涌进了观众的心。
微博热议——
@腰果公考杀姐姐(微博自媒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于这个时代一定会有增长,情感依然相通、意境依然隽永的诗词、书信也就这样跨越千年在当下散发着魅力。
@董浩ing(监制):
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还是前段时间的《见字如面》,甚至更早期的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剥开综艺喧嚣闹腾的外衣,唤起人们深藏心中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以一场跨越时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財TV(记者):
《朗读者》《见字如面》源于一档英国综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综艺圈的这股文化”清流“可以走多远呢?
@文明舞钢_17229(微博自媒体):
《朗读者》不但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清流,而且和先前文化综艺节目一起充当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担当。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节目所持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让观众感动,给观众激励,而是引导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距离经典、距离文字太远了?文字的力量,久违了。
@彭大明爱生活要奋斗(编辑):
节目展现了当文化遇到综艺,会激发出多大的能量,虽由于节奏需要,嘉宾访谈与朗读有点不够深,有些地方略煽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与民谣音乐的流行类似,让人既欢喜又担忧,一方面欣喜大众品味的提升,一方面也担心原本高雅的流俗,不过一个国家的大众风潮能从娱乐走向文艺,依然是值得高兴的事。
@如来天眼观(微博自媒体):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清新综艺,不负众望,掀起新的文化风潮。
@何渐见(作者):
现代文美感的缺失,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与政治性太强,让无数的人体会不到现代文的力量,于是转而去古诗文里寻求安慰。中国诗词大会说到底也就是一个综艺节目而已,现代文的高度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也是必然的。古为今用,土家野夫先生的文章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