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发达国家网络喷子的威力

发达国家网络喷子的威力

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

摘要:“网络喷子”并非中国独有,对应英文是“Internet troll”,该词相当流行。

“喷子”,说到这个词,很多人早已不陌生,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上比较活跃的人,对该词的含义更有感受。有些人还喜欢在“喷子”前加一个前缀“中国”,意即这是中国网络上的一个特色。其实,“网络喷子”并非中国独有,其对应的英文是“Internet troll”,该词相当流行。

“特朗普会怎样尝试像一个网络喷子一样治理美国”,美国《滚石》杂志网站几天前的一篇报道以此为题;《我是喷子》,这是印度记者斯瓦蒂·查图维迪的新书名,书中爆料称莫迪在推特上订阅了几个著名的网络喷子。网络世界的虚拟性造就了喷子的活跃,让他人饱受聒噪之苦,甚至遭遇语言暴力之害,但喷子现象远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美国推特喷子从边缘挤向中心

去年美国大选期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说过一句名言:“这次大选的竞选双方牵扯太多‘淫秽之事’”。这句话堪称这届大选混乱现象的一个注脚,而这场选举不仅让美国社会分裂,也使得一批喷子“功成名就”。 

美国《连线》杂志在大选投票前一天总结了“喷子现象”。文章称,推特喷子原本长期游离在边缘地带,但特朗普获得总统候选人资格后,他们开始挤向舆论中心,肆意骚扰不支持特朗普的人。希拉里曾用“烂货”形容他们,他们不无自豪地采纳了这个词。喷子不只存在于特朗普支持者中。初选期间,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的“铁粉”对批评桑德斯者和支持希拉里者,同样大放厥词,表现出厌恶女性的倾向。

喷子指的是什么?美国有一部电影《Trolls》,反映的是一帮生活中的愤青对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但他们自以为是的肤浅却是大家嘲笑的对象。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不少人拿“Trolls”开玩笑。美国《滚石》杂志23日的一篇文章称,“Troll”原指以刺激、挑衅别人为乐的人,如今已演变为“网络上的烂人”。 

美国《时代》杂志对大选期间出现的网络喷子进行分析后发现,凡是在网络上蓄意针对某一个人、组织、观点进行恶意评论或谩骂的喷子,大都是宅男,其中不乏精神抑郁者、自恋者、受虐狂以及神经不正常者。他们的言论让一些本来在网络上很有号召力的名人对社交媒体望而却步。   

去年6月,《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副主编乔纳森·维斯曼退出了他的推特账户,原因在于他收到大量反犹太人评论,而这些言论一点也不理性和公正。7月,女权主义作家杰西卡·瓦伦蒂在发表宣扬女权的言论后,有人扬言要强奸她的5岁女儿,她愤而退出社交媒体。

记者还听说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美国大选期间,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盗用国会议员史蒂夫·史密斯的名义,发表各种极端言论,引诱另外两名参议员辩论。搞这个恶作剧的人叫杰弗瑞·玛特,做过律师。他对共和党精英愤怒,对希拉里不满,对黑人不满。他的社交主页创下过28天1500万点击量的纪录,他整日沉醉于受别人关注的网络中,以致妻子同他离婚。  

也有“名人”甘愿做喷子,比如一直高调支持特朗普的美国极右网站布赖特巴特新闻网前编辑雅诺波鲁斯,他就自我标榜为“网络喷子”。去年他领导了一次针对主演电影《捉鬼敢死队》的非裔女演员莱丝莉·琼斯的骚扰活动,随后被推特封号。本月初,他原本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讲,因遭学生激烈抗议而被取消。但特朗普挺他:“如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不允许言论自由……或许他们从此会失去联邦经费?”  

美国是一个崇尚言论自由的国家,极端言论如果没有导致人身攻击、触犯法律,不会招来刑事诉讼。但是,对言论自由难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一些政客和学者呼吁社交媒体业者对喷子现象进行控制,但言论自由的理念使这项工作做起来左右为难。尽管有人站出来举起法律武器,比如一名叫布兰德里·科恩的地产投资商,耗时4年、花费300万美元让一名毁谤他名声的喷子被法办,可是,能这样做的毕竟是少数。   

对于喷子现象,美国Buzzfeed的一篇文章称,推特倡导言论自由高于一切,而它的产品又有一种滋生喷子的特性。在推特上,喷人不是一个漏洞,而是一个基本功能。《连线》的一则评论也值得回味:“我们最隐秘的通信在心怀私怨的人面前不堪一击……而我们大家都是有所隐藏的。”

乐观的是,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在尝试对付喷子。谷歌旗下的Jigsaw推出一个“喷子过滤器”,是一款人工智能工具,能学习检测网络上的骚扰和辱骂内容。据称,一些美英主流媒体正在测试这一新技术。

有些人是生来就是网络喷子,还是网络把他们变成可怕的人?

来自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新研究表明,事实是后者,而且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喷子。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员、该研究的第一作者Justin Cheng在一份声明中说道:“我们想了解为什么喷子在今天如此大行其道。虽然乍一看喷子是反社会的个人,但真的只是这些人在喷别人吗?

对此,研究团队通过众包平台招募了667名受试者进行实验,以调查喷子是一种先天的性格缺陷,还是情境因素会影响人们,使他们变成喷子。

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中,参与者进行了测试,有些非常容易而有些非常困难。测试后,他们被要求填写一份评估自己心情的问卷。结果,那些接受困难测试的人的情绪比另外那些人更糟糕。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平台上阅读文章并进行评论。他们被告知至少写下一条评论,如果认为有需要还可以多写几条。每个参与者都在同一平台上看到同一篇文章:其中一些人的评论区中有三条喷子评论(人生攻击或骂人的言语),而另一些人看到的则是三条中立评论。

结果发现,在进行简单测试以及看到中立评论的人群中,有35%的人发布了自己的喷子评论。而在进行困难测试或看到喷子评论的参与者之中,这个比例跃升至50%。对于既进行了困难测试又看到喷子评论的参与者,自己也发布喷子评论的比例达到了68%。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2012年全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论区的匿名数据。该数据包括110多万用户,20多万个讨论以及超过2500万条评论。

虽然不可能评估评论者的情绪,但研究人员统计了评论的时间戳。先前的研究表明,一天中的时间以及一周中的某天都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想想在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的心情)。

研究人员发现,被踩和举报评论的事件与消极情绪密切相关。这种事件往往在深夜和每周之初增加,在这些时间段内,人们最可能处于一个不好的情绪。

所以本质上,消极情绪滋生喷子,而通过羊群效应,这些喷子又引出了更多喷子。

本文作者Dillan,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前瞻网(qianzhanw)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喷子”太多?中国网络文明排第八

微软最近发布了网络文明指数,呼吁全球都行动起来改善网络上的交流环境。

查看详情

微博热议——

@王雪锦(频道主持人):

一般来说,大家可以点一下网络喷子的微博,你会发现,喷的恶劣程度愤恨程度一般与其生活的潦倒程度成正比。

@蓝雪儿v(作家):

网络喷子像精神分裂,之前遭受过一个不出名作者骚扰,把她比作苍蝇一点都不为过,拉黑了就发邮件骚扰,直至所有地方都把她拉黑为止才消停!这种人,现实中都没见过,网络里极尽全力表现着自己的恶,可能因为嫉妒,可能什么原因都没有,就是想喷粪。自此微博评论关闭,没有义务成为喷子的消极情绪垃圾桶。

@热门表哥(微博自媒体):

“口水侠”、“喷子”、“网络暴民”无处不在,暴力语言变杀伤性武器,尤其是那些不明真相就乱喷的人以及涉及对方家人的侮辱乱骂,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海外美食作家冰清(专栏作家):

感觉明星,粉丝,网友,这中间的关系不够健康。为什么网络喷子可以任意黑一个明星,而明星公司毫无招架之力?好像我们的法律也没有起作用,还是网络暴力根本没有法律依据去制止?为什么没有法律保护个人名誉。网上随便谁造个谣就可以传播很广,受害者根本不能洗清冤枉。

@画家吴高龙(画家):

当下,网络戾气太重、谣言四起,骗子太多、血腥暴力。脑残的被坑了爹,直播的已变了味,卖面膜的也改卖起阿胶糕。网络真的是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的景象,各种“公知”、“五毛”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字类除了喷子、囧和污,还有的就是心灵鸡汤和励志语录,除此之外,一无所有,都是梦幻。

@公务员考试答疑君(微博自媒体):

讲事实重逻辑,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人,不说大富大贵,至少比很多人过得好不成问题。不讲事实不重逻辑,一般生活悲催,是网络上活跃的喷子。比如,发生一件什么事情,他马上就兴奋起来了,你告诉他真相,他说你洗地。你让他把所谓真相说出来,他又说不出一三五来,只会为了喷而喷。

@李禹东(微博自媒体):

近日发现,喷子的数量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只是比较喜欢聚集于网络,制造虚假声势。爱国青年也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只是闷声努力,忙于事业,懒得整日喷洒口水。然而中国崛起已呈必然之趋势,喷子越喷越无力,最终必落得个被社会淘汰的下场。有识之士早已在此时此刻埋下了种子,等待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比之下,喷子们果然只是喷子,智商堪忧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