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生因早恋被退学而自杀

新浪热点
摘要:小芳与同学谈恋爱,学校勒令两人退学,当天下午小芳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再过几天,就是广饶一中高三学生小芳(化名)的生日,然而,2月16日下午,小芳却用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天上午,广饶一中贴出告示,称因为小芳与同学谈恋爱,勒令两人退学。

学校张贴的违纪学生处分决定
17日,小芳的叔叔告诉记者,小芳今年17岁,是广饶一中57级学生,今年上高三,平时住校。年后开学后,有关老师说孩子谈恋爱,被监控拍到,2月16日上午,学校贴出告示,勒令俩孩子退学。当天下午,孩子回到家中,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最终没抢救过来。
17日晚,商先生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落款为二校区德育处的违纪学生处分决定,大体内容为:57级14班学生阿强(化名)、小芳多次借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在教室单独相处并出现一些过激动作,其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影响极坏。在此之前,两人已经有过留校察看处分。为严肃校规校纪,根据广饶一中《违纪学生处分规定》和《德育积分实施方案》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两人勒令退学处分。
商先生说,孩子出事后的第二天,家里人曾到学校查看了当时的监控,但监控显示两个人没有暧昧动作,只是在那里谈话。他们觉得,学校以此为由让小芳退学,实在是有些不负责任。

又一场因所谓的“早恋”引发的悲剧。在我的意识里,这样的悲剧本不应该发生。
甚至于“早恋”这样的词汇也不应该出现,虽然作为老师,总是不停地听到这个词在周围出现:学校大会的领导口中,或是班主任老师与家长的交谈中。
但实际上,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周围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虽然不支持“早恋”,但早已不再将所谓的“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周围教师的做法,大多数时候是抱着理解的心态去教育引导,然后和家长沟通交流。所以乍一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感到非常震撼。
客观来讲,“早恋”本身并不是一个正式专业的词汇,它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当然更多地是在校园被广泛使用)。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样的年龄的恋爱是早恋,但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似乎是大学以前的恋爱,我们都称之为“早恋”。
哎,历史也真是奇怪,西周礼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及笄,在古代原本是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年龄,到现在却连恋爱都可能被开除。
当然,我不是孔子,并不希望恢复西周的礼制。我只是觉得,人们所谓的标准甚至礼制都并非一成不变。既然如此,管理者为何不抱有人性的态度?去带着理解的态度教育引导,而不是粗暴地贴大字报并开除。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除了有可能会触发性接触而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可以证明青春期恋爱这一行为本身是对人们有害的。甚至于老生常谈的影响学习,很多时候也只是人们想当然的结果——有的时候,甚至是管理者管理的需要和监护者强烈保护欲的共谋。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早恋的伤害,并不是来自于早恋本身。而是来自于监护人和管理者的过激反应。就如同在山东广饶一中事件中,正是学校的过激反应,给小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影响,然后走上了自杀之途。
所以,早恋没那么恐怖,恐惧才是。
当然,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大家所希望发生的,而学校更是如此。但校方的处理方式明显非常不成熟:你破坏了学校的规定,伤害到了我,那么我就要惩罚你,伤害你。这就如同小孩打架,你打了我一下,我必定要打还回去,而且一定要比你打得更加厉害。

不过,小芳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的确不强。无论如何被伤害,都不应该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不值得被爱,从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在很多时候,管理者们所谓的早恋,非但没有那么的大的危害,反而是存在一定好处。而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补偿人价值感和不值得被爱感。
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失调个体普遍存在着三种不适应核心信念: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无助感(helplessness)和不值得被爱(unlovableness)。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要保持心理健康,通常要有三个核心信念: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并且,我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而青春期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那样的时期里,个人的自我逐渐确立和成型。在这样的时期里,作为个体而存在的青春期青少年,对价值感、无助感、不值得被爱感会更加敏感,会非常在乎外界特别是异性对TA的看法。
而青春期恋爱,至少能帮TA确认:我是有吸引力的。若是过程有带着基于互相尊重的良好互动,更会帮助TA确定:我是珍贵有价值的,是值得被他人关爱的。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恋的孩子中,大多都缺乏家庭关爱。是啊,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关爱,如果在家庭中没有让我感觉到珍贵有价值,这时候外界有人给我关爱,那我又怎能抗拒?
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家长,爱你的孩子,关注TA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就是降低TA“早恋”概率最好的良药。

当然,跟很多能带来巨大收获的东西一样,恋爱也有着可能的附带伤害。若是被拒绝被伤害,的确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感和值得被爱感。有的时候,在一些敏感的孩子那里,有的打击甚至会带来沉重的心理阴影。
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途。我们没办法找到没有完美的,没有任何附带伤害的东西。相反,有的时候益处越大,可能潜伏的伤害也就越大。
而爱,就是这样的东西。我也一直认为,没有经历过恋爱的成长,大概不能算是完整的成长。
半年前,基于帮助青春期少年成长这一想法,我们开设了池塘之底公众号,半年多来,我们收到了不少来信。其中不少的来信求助的内容,都和情感相关。而奇怪的是,相当比例来信者年龄,其实都远远超过了青春期的范畴。这其实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事情。
而不少的来信者,其实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后来也有不错的工作。在读书的时候,他们听话,好学,为了尽量摒弃“早恋”所带来的干扰,将自己内心萌发的情感压抑。而到年近三十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恋爱,即便有了恋爱,对恋爱也明显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并不知道如何与恋爱的对象相处。
其实,如何去爱他人,如何与恋人相处,也是一门学问,有的时候,也需要不停地尝试,不断的试错,才能一点点进步,才能做得更好。
而可惜的是,我们所谓的“早恋”的观念,压抑了各种想法,并压抑了他们试错的可能。
作为一个教育者,真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早恋”这个词,能在教育词典中被删除,而相关的性教育,特别是性保护的教育,不再会讳言,能够真正地开展开来。
本文作者池塘之底,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简书(jianshuio)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早恋现象应谨慎处理
早恋需要学校家长合理的,适度的教育,太严苛太激动都有可能酿成悲剧。
微博热议——
@粉笔罗成兴(微博自媒体):
任性的校长和学校!谈个恋爱,就可以任性开除么?有政策或法律依据么?还是现在的学校,可以随便自定规矩开除学生?有权任性啊!
@果果果Z(微博网友):
高三差不多十八周岁了吧是成年人了吧 学校这样算干涉恋爱自由吗 把学生逼死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 而且我个人认为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喜欢的人 难道校领导在高中生的时候没对异性红过脸 没因为喜欢的人红过眼?况且 学生早恋应该交给心理老师处理吧 如果没有影响心理健康和其他同学那么你管的真多。
@钟熙若(微博网友):
不准早恋,这个不适合现在社会吧,不大张旗鼓鼓励谈恋爱,也不能把不准早恋写进校规,这条规定早该与时俱进的修改了。
@女三又子(微博网友):
为什么在谈论早恋的事情,明明在这之前就有一个留校察看了学校有学校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是谁知道家长又在学生退学后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吧,
@会飞的神奇蚕宝宝(微博网友):
撇开家长学校的做法不谈,只说对于学校管早恋真的觉得有必要。如果真的在课间有过度亲密的行为难道真的不会对其他同学有影响吗?教室里做作业的同学就真的能心如旁骛地不管人家搂搂抱抱?如果不管,整个学校都是这样,这还是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