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仍在增加

新浪博客
摘要:核心城市的吸引力保持强势,其他城市需面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双重局面。
大数据的魅力,就是在看似毫无规律的足迹下,众多的选择让我们可以看清一切赤裸的真相。
今天还是想和大家聊下人口,在中国这个最微妙的数据:庞大的人口基数,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人口以及不同城市的人口流动,这决定着经济命脉的数据,在当下的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
我们大概都知道:
比如我们一直看到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下降,规模效应消失这样的事实。
另外,我们也知道,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人口吸引力,好的城市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前往。
但是除此之外呢,看完这些数据的我们也就没有了更多思考,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未来的趋势到底会如何呢?
先给大家看一个大数据

在2014年的时候,人口走势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流动人口在这个时间点开始下降。
但是下降这边可能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城市发展更加均衡,大家都愿意留在家乡工作。第二种是老龄化加剧,适合工作的人口数量开始锐减导致流动人口锐减。
到底是哪一种?
我们先来看这个数据

很显然,在2013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数就开始下降了,这也暗合了在2014年发生流动人口下滑这样一个事实。
好了,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劳动人口萎缩的前提下,那么一线城市吸纳人口红利的能力有没有降低?
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数据

北上广深的人口净流入是最大的,但是相比较过去,这些城市的吸引能力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呢?
有一组有趣的对比

也就五年时间,人口净流入为正的省市,已经从2010年的10个到现在只有8个,辽宁和内蒙古已经从流入变成流出。
另外

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的人口流入量都相比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今年除了广东略有下滑外,这几个城市都保持持续的攀升,换句话来说,在总流动人口下滑的现在,核心城市的吸引力依然在保持强势的吸纳。
所以,其他城市未来需要面对的是: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双重局面。
城市数据团为我们画了一个图,如果这样的趋势不能逆转的话,2050年的局面会是这样

北上广深会吸干周边城市所有的人口红利。
看到这里你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大力度的限制一线城市的人口导入,为什么要从房价教育等各个维度的挤压外地人,正是因为如果不阻止,一线城市的发展的代价是成倍的牺牲周边城市。
但是,这样的新政管控有用么?
政策的导向归政策的导向,可事实到底怎么样呢?我说过,对于人口来说,永远是用脚在投票。
城市数据团又呈现了另外一个维度的数据:

这里规划了一线以及准一线城市吸纳的外来人口距离他家乡的距离,我们看到在今年,2017年,这样的距离越来越长。
换句话来说,就在一线城市严控外来人口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愿意离开家乡奔赴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家乡的概念越来越淡,离开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这个节点看这样的数据真的有点感慨。
通过人口,我们来感受下,好像中国经济真的断崖程度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我们除了可以在一线城市里发挥热量,好像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可能这张图就说明了一点问题

一个长三角,10%的中国人口贡献了中国20%的GDP,一个珠三角,4%的人口贡献了9%的GDP,京津翼8%的人口贡献了10%的GDP,
也就是说,只有在北上广深才能感受到经济活力这件事,只有这里的人才在创造价值,人的作用才会反复地凸显。
未来的趋势怎么样,如果人口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这样的格局会扭转么?
有一个国家给了最好的一个范例:
俄罗斯人口从1992年就开始负增长,但是人口却加速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集中。莫斯科人口在1989年只有897万,但是到了2010年后就到达1150万,而有些学者预测,实际人口甚至达到1300万-1700万之间。
而这样的代价是,莫斯科房价全球最高,且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2平米,远少于中国,交通拥堵程度全球第三。
人口增量下滑,而核心城市人口数持续攀升,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在俄罗斯,其他城市都趋于消亡,只剩下两个城市还有活力了。
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必然是整个国家没有活力,而仅有一点点新出生人口,就疯了一般的涌向核心城市,推高那里的房价,但是却没有带来一点点的城市幸福感。
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俄罗斯,我不知道多久会出现在中国。
或者已经出现了。
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历史趋势,好像行政手段目前来看,扭转不了
码字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有点感慨,因为我突然想起了我去年时候看过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崖边是一个农村,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从这个农村里出来的,记录了21世纪背景下这个再普通的农村发生的一些改变。
书里有这么一组数据:2000年到2010年, 中国360万个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
这个数据是需要关注的,这里提到的中国农村的锐减,不是这90万个农村因为经济水平改变而变成了城市,是因为贫瘠落败而消失的。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崖边的一个乡村,现在村子里只有4个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最大的收入就是帮过世的老人抬棺材。
是的,老人没人照看,而唯一的劳动力可以以此为生,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是满目感伤。
这个就是城市发展到现在所呈现的局面。
所谓的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在大数据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年轻人就是想要走出去,劳动力就是想离开家乡,不是因为家乡不好,而是真的在这里找不到自我。
人口断崖,城市格局也在这个背景下呈现出空前的断层。
这是一个难题,且需要最顶层的智慧来解决。期待可以越来越好,因为我们真的不希望未来20年后,中国只有4个城市,而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家乡。
本文作者卢俊,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zhenjiaolujun)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一线城市格局真改变了?广州表示不服
争夺连接、争夺入口、争夺供应链,是城市竞争力的可靠来源,广州正在抢跑。
微博热议——
@长沙费雪投资文刀(微博网友):
对于一线城市,买不起房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较高质量和服务的长租公寓,留得住人?同时也可能将有力支撑一线城市经济的发展。
@小强10078630(微博自媒体):
北京的晴好天气。话说,到了北京,一线城市,却什么都变的局促。一样的宾馆,格局小的多,吃饭的桌子也小小的。连抬头看天,也难一望无垠。试问京城人民,幸福何在?
@Shanghai-Hohhot-Dezhou(微博网友):
城市层次的不同培养的人才层次也是有差别的,北上深培养决策者和领袖,省会和一线城市培养经理和主管,小城市培养正常人,县城和农村培养体力劳动者(打工者)。地域层次决定人才层次。
@屈宏斌(微博自媒体):
一线城市抑制需求的措施难改土地供给不足的格局。
@侯安扬HF(微博自媒体):
我认为中国一线城市是有超越东京的可能的,不过目前户籍和土地都严格限定,延缓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