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告奶奶:为讨回压岁钱

中国青年报
摘要:为拿回78岁的奶奶多次取走的4万多压岁钱,11岁的孙子将奶奶告上了法庭。
逢年过节,长辈给小辈包红包,小辈给长辈拜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然而,对孩子们来说,红包除了能带来惊喜,或许还会带来烦恼。年仅11岁的小男孩涛涛就非常郁闷,父母离婚后,78岁的奶奶分多次把自己卡里的4万多压岁钱取走了,为了讨回这些钱,他将奶奶告上了法庭。
记者今天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一审判决涛涛的奶奶向其返还压岁钱及生日礼金共计4万5千余元,且二审法院支持了原审判决,本案目前已经生效。
过去每逢春节、生日,长辈们都会给涛涛压岁钱,尤其是奶奶,每次给的数额都不小。母亲朱女士常对涛涛说,她不会动用儿子的这些压岁钱,而是会如数存进一张涛涛名下的银行卡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先动用卡里资金的,居然是涛涛的奶奶施老太。
原来,这张卡虽然是以涛涛的名义办理的,却一直在施老太手上。“小时候孩子经常住她家,于是她就提出要替他先保管着。”朱女士说。
2014年7月份,涛涛十岁生日刚过完没几天,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父母协议离婚了,涛涛开始跟随母亲共同生活。眼看着涛涛的户口就要转出去,也许是觉得孙子马上就要成为“外家人”,短短几天内,施老太分多次把卡里的钱全取走了,共计4万5千多元。
对于已经离婚的朱女士来说,这笔属于儿子的压岁钱显然不是小数目。她多次向施老太讨要这些钱,但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她带着11岁的涛涛把78岁的奶奶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涛涛和朱女士称,这些钱都是涛涛从小到大积攒下的。即使如施老太所说,银行卡里的钱是她存入的,但其自愿将钱款存入涛涛名下的账户,这本身就是一种赠与行为,虽然施老太从来没有向其告知取款密码,但涛涛凭自己的身份信息也能够将这些钱取出来,因此赠与行为已经完成,她无权擅自取款。
施老太却辩称,这些钱并不是给涛涛的压岁钱及生日礼金,而是自己的工资存款,她只是用了涛涛的名义开了户而已。不仅是取款密码,连存折也没有给过涛涛,所以这些钱仍然是自己的。
施老太的这个说法让涛涛和朱女士顿时慌了神,却瞒不住法官的“法眼”。细致的法官发现,该账户的存款时间十分有规律,都是涛涛的生日或者春节前后,施老太说这是其工资存款的说法逻辑上说不通。何况,在自己有银行卡的情况下,施老太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将工资存于自己账下,而要大费周章地存到尚未成年的孙子那里。
同时,按照相关规定,钱款存入储蓄机构后,个人便可凭有效证件随时进行支取、挂失等,并不需要凭借存折和密码。因此,赠与的行为自钱款存入时就已经完成了,施老太未经涛涛同意擅自取走存款,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返还。
据此,浦东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本文作者王烨捷,著作权归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zqbcyol)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孩子的压岁钱父母应该管吗
压岁钱属于孩子的财产权益,监护人除为孩子的利益外,不得处理孩子的财产。
微博热议——
东奇庚(微博网友):
红包向我要,有才不会少,你的老师如此教,是所好学校。《反思沔阳渔鼓》。孩子显才向家长作了“要红包 比才高“要红包渔鼓词,是唱着要的,多么美好,给红包的时候孩子还谦虚地不要,你看,现在,社会舆论导向在干什么?教唆犯式地要孩子向钱看!这个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危害极大!
M6A28(微博网友):
前面评论的人基本没点开看完全文就评论了,用点心好不好? 存折的钱基本都是奶奶在孙子过生日及春节时给孙子存入存折的,当然, 其赠予行为成立,还是算孙子的钱,法院如此判决也没什么问题。但奶奶也没那么不堪,她认倒霉就是了。
Talia_琪(微博网友):
何必呢,不管判给谁都是你的亲孙子,即使给了母亲,以后也会用到自己孙子身上,这种家庭之间的矛盾真是不要带给小孩,母亲也是的,两家的积怨那么深吗,挑唆儿子告奶奶,让他长大了怎么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小小的年纪应该收到的是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正确的教育。
郑小欣是个迷妹(微博网友):
支持!小别离里面有一句话特别好“父母只是带这个孩子来到世上的工具,”你是没有权利禁锢她的思想,把你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她,这不是对她好,而更使这个孩子没有开阔的思想。
招财猫啃啃啃玉米(微博网友):
小孩再小也是人,大人也该给予尊重,要动他的钱要跟他讲一声,即便小孩可能不懂,但起码让他知道家人是尊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