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这一轮古诗词热?

新京报网
摘要:如果诗歌能够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这样的节目,能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是一个好事情。相比于几家卫视请明星玩游戏的真人秀,背诵古诗词可谓是真人秀中的一股清流了。距离胡适提倡新诗的新文化运动刚好一百年时间,中国人突然又爱上古诗词,实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事。

有不少朋友对这档节目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古典诗词是高雅的、精英的,是不适合大众化的,这样背诵和宣传并不合适。还有人认为,这种节目的火爆,恰恰说明中国诗词文化已经堕落不堪:所谓才子才女,都只会背诵而已,他们不懂平仄,更写不出来好诗。

这样的说法当然有点道理。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诗是语言刀尖上的舞蹈,是文学各体裁的王者。诗人这一称谓,一度高冷又让人崇拜。上世纪80年代,写诗的中文系男生,在校园中能找最漂亮的女朋友。但是自90年代以来,社会日益趋向现实,诗人遭到冷遇,甚至提这个词会显得很尴尬。
诗坛一度面临这样的窘境:新文化运动宣告了古体诗的死亡,100年过去,现代诗(白话诗)还没有完全征服普通大众,甚至现代诗也有玩不下去的感觉。90年代的先锋诗歌实验,代表着白话诗在技艺上的巅峰,但是不要说普通大众,大多数中文系本科生也读不懂了,诗歌成为彻底小众的文学。
局面在最近几年有所改观,智能手机时代,在技术上让写诗变得容易。仿佛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诗歌公众号——即使是营销号,也会把排版搞得和诗歌一样。“诗,就是断行的艺术”,这是对白话诗最大的嘲讽,但是却也证明,诗歌不再是少数精英把持的游戏。
因此,不要把普通人对诗歌的热情,与真正的诗人在技巧与语言上的探索混为一谈。手机互联网时代,诗重新走进大众,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上听配乐的诗,在朋友圈敲下几行语无伦次的感想,确实不高雅,但是也并没玷污诗歌的光荣。

在听到崔健的声音之前,我读他的歌词,那时我以为他是和北岛一样出色的诗人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在《诗经》或者更早的时代,在还没有诗学的时代,诗歌与劳动人民贴得很近。即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宋词,很多在宋代也是边喝酒边吟唱,远没有今天人们所想的那样高冷。如果诗歌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追捧,背后就是中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在任何时代,被历史挑选后的精致的汉语,都会唤醒中国人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人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
如果有更多人读古诗(不必到电视上),对现代汉语是有益的,我们的语言正在粗鄙化,正需要这样的回调。其实,放在整个诗歌史的长河中,百年新诗史,只是其中短暂的片段。如果中国人的古诗词素养再高一些,即使对白话诗的写作,也是有益的。
本文著作权归新京报评论(公众号ID:xjb-pl)及作者张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网友热议——
@斯库里 (文学评论家):
说喜欢诗词大会没问题,觉得它好看也没问题,但这就能说弘扬诗词文化吗?背圆周率说弘扬数学靠谱吗?会背小数点后两千位的人是数学家吗?
@飞象网项立刚 (自媒体):
再说几句诗歌大会。这节目我还是挺喜欢,是众多喧喧闹的综艺节目中一股清流,这节目似乎只有中国才能有,这得感谢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说起来,我自己中学也超爱古诗词, 差不多是同学中背诗歌最多的人。不过我并不支持孩子背几千首古诗,把大量精力花这上面是种浪费,诗歌主形象,少逻辑,缺严谨,对思维方式也不够正面。不管 是过日子还是锻炼思维,都不益,绝大部分极爱诗或以诗为生的人,生活潦倒,性格放浪,家庭不幸,难有所成。所以,喜欢、爱好,读点、背点皆不反对,但求精 进,我是不提倡的。
@马伯庸(作家):
我烂熟于心的诗词,大部分都是高中之前背下来的,熟到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用过脑子,一听上句,下句脱口而出。在那之后,虽然读过的诗词更多,理解也更深刻,但很少能熟到这种程度,引用时要先想一下,才回忆得起来。(苟岂这种不算)虽然当年厌恶“朗诵并背诵全文”,现在还是感谢居多。
@胡波(微博网友):
于媒体而言是消费,于选手而言是参与。在这样喧嚣与浮躁的年代,能够自发地专注于读诗,背诗,并且锤炼成为一种特长和技能,尽管这种技能“无用”,无法市场化来赚钱,但是,对其个人来讲,也是在追求个人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更何况,真正的爱好不就是去心无旁骛地投入吗?难道还有比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的所爱之中更具价值的事情吗?沉潜而不张扬,淡定而不惊慌,这是不少参赛选手传递给我们的优秀品质,或许正是古诗词内化于自身的素质,值得学习!
@邓有情(微博网友):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如果我们想提高古代诗歌的素养,熟读、背诵不失为一种既直接又高效的办法。在日前社会追热点、快节奏的氛围下,由此类节目带动的民众对古诗词的追热,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则需要持续关注。要知道,其节目的上一季和本季,其时间跨度不就是隔了一个整年吗。
@Felix在北京(微博网友):
古代诗歌也不是人人能吟,个个会做。教育程度加深了等级分化。且诗经之美,多歌颂自然万物;唐诗华丽,多蕴含人文典故;后者已经发展了不少。而民国之后,更是日新月异,如果能者吟诗,次者白话,不太妥当。所以目前只能让能者委身了……
@阿坤(微博网友):
说中国人再也写不出媲美唐宋的古诗词,未免过于悲观。唐宋诗词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当经济文化达到一定高度时,中国人骨子里流淌千年的诗人血液将再次喷薄而出。须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乘风而行迎风而上(微博网友):
诗歌同唱歌、跳舞类似,都是普通大众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与其把诗歌束之高阁、曲高和寡,不如让它重新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样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又可以唤醒民族文化认同感、帮助社会回归传统,还可以为创造中国特色文化出一份力。
延伸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此前因节目走红的16岁 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终不负众望摘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