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演唱会,只能拿到及格分

头条文章
摘要:王菲这场话题十足的演唱会将把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国内演唱会市场撕开了一个口子。
2016年国内演唱会的焦点,非王菲莫属。
昨晚,“王菲2016幻乐一场”演唱会在上海举行,马云、赵薇、彭于晏、马天宇、靳东等都被目击到现场观看。根据腾讯视频的数据,演唱会正式开始前,共有超过两百万人预约在线直播,最终有超过两千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场演唱会。
从举办传言到发布会坐实再到后来沸沸扬扬的“崩盘”一说,这场打着“仅此一场”、“国内首场VR直播演唱会”等旗号的演唱会几乎吸引了公众一年的注意力。一场演唱会拥有这样的舆论热度,在国内市场确实是不多见的。

而在有关这场演唱会的种种声音之中,“国内首场VR直播演唱会”这一噱头引起了不少人关注。要知道,虽然VR早已涉足演唱会市场,但多是采取事后制作的形式,尝试实时直播者,寥寥无几。带着满满好奇心,刺猬君亲自体验了一把这场演唱会的VR直播效果。
往大了说,VR直播属于在线演唱会的实现方式之一。在互联网的推动下, 消费升级的浪潮也冲击到了演唱会市场,“现场售票演出+线上付费直播”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青睐,演唱会市场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从这一层面上讲,王菲的演唱会其实是一次颇具意义的尝试。
满分10分的话,这场给打6.5分
在2016年9月的演唱会发布会上,主办方只公布了演唱会的时间地点,只字不提票务信息,而是着重强调在线直播。在后期的宣传中,王菲也拍摄小视频在微博上号召网友观看演唱会的VR直播。因此,从始至终这场演唱会宣传的重点都不在于现场的门票售卖,而在于在线直播,特别是VR直播。

在发布会召开之前,一度传言阿里拿下了本次演唱会的直播版权,直到发布会才最终证实版权花落腾讯。演唱会总共有两种在线观看方式,一种是免费的普通直播,另一种是售价30元的VR直播。据了解,本次VR直播技术由数字王国公司提供,腾讯等负责宣发。前者是好莱坞一家颇为知名的视觉特效公司,九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视觉特效就是出自其手。

VR直播演唱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2014年,国外歌手就尝试过这一技术,但更多VR演唱会都是事后制作。
在VR设备方面,刺猬君选择了百元级的VR眼镜和1080P屏幕的手机——在目前的VR硬件消费市场当中,百元级别的VR眼镜占据了绝对的份额,体验效果应该符合主流。
首先来说说优点。根据观察,现场起码架设了五个VR直播机位,分别捕捉观众席、侧舞台、王菲、乐队等画面,根据不同的演唱情况,VR画面会自动切换,比如进入伴奏时,画面一般会切换到观众席。可以看出,主办方在VR直播的编排方面花了心思,但观众的自主性却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往往观众还在通过移动头部捕捉心仪的画面时,机位就已经切换了。
但主办方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在画面底部设置了一块虚拟画面用来聚焦舞台,这样一来,无论机位如何变换,观众只需低下头便能够找到歌手。而在意境营造方面,VR也发挥着独特作用,比如,当王菲演唱《流星》时,画面上方充满了炫丽的霓虹,在演唱《分裂》时,画面中则出现了不断变换的万花筒似的三维空间。在现场的乐音方面,VR直播的现场声音是PC、手机普通直播、手机VR直播三种直播方式中最优的。

不好的方面也很明显。让人意外的是,按照理论来说最应卡顿的VR却是几种直播方式中最流畅的。但流畅并不代表清晰,从头到尾VR直播的画面都是十分模糊的,毫不夸张地说,刺猬君基本没看清王菲演唱会的服装是什么样。
这一现象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高精度的VR需要更高的带宽,主办方为了保证播放的流畅度和完成度牺牲了一部分清晰度。
第二则是硬件本身的限制。由于本次体验所使用的设备都很普通,可能无法体会到VR直播演唱会的理想效果。
这两个可能因素也说明VR的普及之路依旧很长。内容上需要有更为先进的制作方式,硬件上需要足够的带宽以及播放和接收两端设备的支持,这些都是短时期内难以实现的。
本次VR直播的另外一个缺点是,拍摄角度和机位切换安排欠妥,导致体验效果还不够“沉浸”。例如,整场演唱会下来,VR镜头竟然完全没有给到王菲的正脸,都是偏远的画面,也没有给到观众席任何一个近距离的镜头。尽管VR不能代替现场,但是一定比例的近距离画面却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现场感受。
如果本次演唱会VR直播效果满分10分的话,刺猬君打6.5分。公允地说,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刺猬君没有感受到宣传片中所吹捧的神奇技术,但这场演唱的VR运用对于整个演唱会市场甚至整个VR消费市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至少,它让更多人知道,VR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一场事先张扬的演唱会
为了充分理解这场演唱会在国内演艺市场的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回顾。
今年一月初,王菲要开演唱会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此时离王菲上一次演唱会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直到六月,王菲的经纪人陈家瑛才在微博发布消息称还未完全确定是否开演唱会,但就算开也只会开一场。
歌迷的等又持续了近三个月。9月9日,本次演唱会的发布会在上海举行,这才正式宣布王菲将于2016年12月30日在上海召开演唱会,并且仅此一场,会采取在线直播的形式。12月5日,演唱会门票在大麦网开售,上线后瞬间售罄。在这期间,官方还以纪录片、直播等形式来聚焦人气推广演唱会。

就在歌迷期待这场演唱会到来之时,“崩盘”一说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使这场演唱会陷入了舆论漩涡。这场风波起源于自媒体人@杨樾,杨樾发布微博称王菲这次演唱会的门票“根本卖不出去”。此言一出,各路媒体跟进报道,“王菲演唱会崩盘”一说甚嚣尘上,随后王思聪做客某节目时公开称王菲的演唱会“谁买票谁脑残”,讨伐、唱衰这场演唱会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王菲演唱会崩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演唱会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买卖,定价高可以不买,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也指出,物价局不会参与演唱会定价,跟王思聪在节目当中所说的定价遭物价局反对有一定出入。并且,歌迷表示,尽管票价略有降幅,但最便宜的票都在4000元以上,也就是虚高的票价回归合理,“崩盘”一说的确有些言重,要知道崩盘在经济学中是指经济停滞最终烂尾。
这场炒了近一年的演唱会已经于昨晚落下了帷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场舆论浪潮中最大的赢家是王菲一方,正是因为这些舆论,演唱会才额外地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还在苦苦抢票?
在线演唱会江湖早已风生水起
从演唱会直播技术层面来说,VR还在迅速发展,但其所属的更大的在线演唱会市场早已风声水起。
在线演唱会的模式并不复杂。一般来说,播出平台会按照明星的规格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取得演唱会播出版权,并通过冠名、贴片广告、歌迷消费等手段进行回本,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而演唱会的直播技术一般是与第三方合作或是播出平台提供。在线演唱会制作越发精良,免费提供的已经越来越少,目前,线上观看一场演唱会的价格基本在20—30元之间。

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整个娱乐行业跟互联网的融合早已成为趋势,O2O成为各行业追捧的香饽饽。作为娱乐消费的重要形式,演唱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对于观众来说,省时省力省钱,对于歌手来说,能够打破线下场馆的“天花板”,并借助版权等形式扩大一场演唱会的效益,对于在线直播提供平台来说,也可以吸引各方流量,实现商业诉求。
业界普遍将2014年8月汪峰在鸟巢举办的演唱会作为国内在线演唱会的开端,最终共有4.8万人观看了这次直播,回看达到了2.7万次,网络收费毛利超过200万元。随后,这种“现场演出+付费直播”的演唱会O2O模式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也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

例如,2014年8月,腾讯推出了LIVE MUSIC项目,并以张惠妹的“偏执面”演唱会首次试水,总共吸纳了超过了100万名观众。乐视推出的LIVE生活等项目也已经承办了多起在线演唱会。TFBOYS、崔健、林俊杰等明星均成为在线演唱会的主角。而除了国内市场,国外也有Stageit这样的代表性平台,这是一个帮助歌手安排网络独家现场直播、售票和在 Facebook 分享活动的网站。
2016年8月,李宇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野蛮生长”演唱会,超过566万歌迷通过网络进行同步观看,这一数字一度刷新了演唱会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纪录。如果以人数为衡量标准,这场原本只能容纳1.8万人的演唱会,现场效果直接提高了300倍。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47.1%的在线音乐用户观看过在线演唱会,相比于无法到现场、买不到票等客观原因,更便捷、效果更清晰、价格更便宜等主观因素是更加影响选择的原因。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
在线演唱会观看人数从4.8万人到突破500万大关,只用了两年时间。有业内人士乐观估计,这一市场将达到千亿级别,而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目前我国线下演唱会市场还在百亿级别。在线演唱会模式作为在线音乐网站的扩展业务,在音乐内容、观看体验及粉丝运营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同时,随着与线下演唱会运营商、经纪公司合作的不断深入,在线音乐网站在该业务上的商业化探索也将具有更多新的机会。
线下到线上
实现之路并不容易
在线演唱会的愿景历历在目,但令人惊讶的是,似乎国内目前还无法找出一场十分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横亘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临场感缺失、商业模式欠成熟等因素都是需要克服的阻力。王菲之后,接下来会有更多艺人跟风试水在线演唱会,如何铺好路,引导观众从线下走到线上,各家平台也都处在摸索之中。好在这次的直播试水能给行业带来不少启示 :
1、临场感无法根本解决,但能弥补
在线直播机位众多,主体突出,声音清晰,全方位直击演唱会成为了可能。但要知道,去看演唱会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好好听歌,在现场与歌手以及成千上万的歌迷进行感情的共鸣才是演唱会真正迷人之处。这种魅力远不是隔着电子屏幕听着现场的声音能够弥补的,因此,临场感的缺失只能够弥补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为了弥补临场感的缺失,各平台纷纷引入VR技术,相比起普通的画面直播,VR以其“沉浸式”的特点的确能够更大程度地还原现场气氛,甚至能够体验到现场没有的观看角度。但需要明白的是,种种技术的助推可以使观众无限接近现场,但线上和线下仍存在距离。这意味着,就算在线演唱会成为流行,现场演唱会的独特性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2、差异化打法,线上线下都无可替代
线上线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其实是一件好事。在借助VR,机位等手段填补临场感的基础上,各平台也开始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试图赋予在线演唱会独特性。例如在莫文蔚的在线演唱会上,其演唱的多首歌曲均是由网友票选出来的,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网友也可以通过送花、弹幕等形式进行线上互动,这些互动的生命力还将延续到演唱会结束之后。而这些线上独有的体验也是你花几百元买一张远离舞台的现场票所无法感受到的。可以断言的是,在线演唱会差异化的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在线平台、观众、歌手三方的多元互动也将会催生更具想象力的商业空间。

3、比起短期回本,培养消费习惯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成本压力也是平台在操作在线演唱会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要想完美呈现一场线上演唱会,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都是巨大的,而线上投入过大会不会影响现场的上座率,也是主办方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但对于不差钱的巨头们来说,放眼长远,培育观众的消费习惯或许比短期回本更为重要。艾瑞的报告显示,有超过70%的用户表示,愿意为在线音乐付费。可以发现,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用户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用户也更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文化消费习惯被渐渐培养了起来,而这正是驱动在线平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抱着玩票还是严肃的心态,王菲这次都将演唱会的升级转型推上了风口。或者说,在线演唱会市场其实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爆款。资本、技术驱动、超级IP试水,国家对于直播市场更为规范的管理······各种因素助力下,在线演唱会市场很可能迎来一场大爆发,甚至推动整个音乐产业的大变革。
本文著作权归刺猬公社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博热议——
@梁欢(乐评人)
看到很多王菲粉丝依旧不太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把事情复盘一下,尽可能说人话,少用术语。
先说结论:从事实角度来说,王菲的《白痴》是半开麦;从个人判断来说,王菲的《白痴》是假唱。
昨晚 10 点半,一位朋友问我:「王菲的《白痴》是假唱吗?」我没有观看这场演唱会,所以向他讨要了录像回放,也就是腾讯视频版。这个视频 22 秒处王菲进歌进早了,但没有任何声音发出来,因此我有了「可能连麦都没开」的第一印象(后来的饭拍视频证明这个音在现场其实是有的,所以这个第一印象的锅有一小部分是腾讯视频或后期音频团队的,但并没有任何推脱责任的意思,判断是我自己做的,我为此负全责,在这里第四次向被我误导的朋友们道歉)。然后王菲张嘴唱出第一句「哪怕没有办法一定有说法」,我听到 37 秒句尾这个「法」字时,认定这是假唱,很简单——她在唱到这个字时把麦拉开了,但视频里她的声音竟然依旧稳定,这种嘴麦距离与音量关系的背离是鉴别假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换句话说,真唱声音不这样);然后到 54 秒,「惊讶」这两个字的效果处理(术语是 delay 的 automation,属于后期混音的高精度工作范畴)已经是 CD 级了,更何况这里出现了更严重的嘴麦距离与音量关系的背离,加上此前第一印象,我直接回复朋友:「假唱,原音。」然后发了微博。
@AndyHYQ (SCC超跑俱乐部主席)
看到媒体一早铺天盖地的新闻说王菲唱崩了什么的,我半夜后来也去看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许多没到现场不在上海的人了不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就是这几天上海晚上非常的冷,我在家里只要窗户没关紧漏条缝都能把我冷的发抖的那种。所以再看王菲演唱会上全程她都戴着皮手套,好几次我发现她唱着唱着自己开始跳,但你们可以注意一下,她跳的很不自然,为什么?因为是冷的人打哆嗦了所以她才赶紧假装蹦蹦跳跳不让观众看出来她唱了一半打哆嗦了……这也是为什么几次她故意跳几下时总会不自觉的尴尬的笑。你们去看了就知道了。我不会也没理由刻意帮任何人说话,我只是分析客观事实给你们参考。
@Fenng(科技自媒体)
王菲这时候就该…「摘下胸罩,套件白衬衫,酗酗酒飞几片叶子上台,这个年纪她该学 Patti Smith 唱朋克了,真的,那场面一定比现在美 796 倍。」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建议啊
@痞人周鱼(作家)
视频收音没混响就像唱吧里清唱,换其他人能拿出来听的恐怕没几个,且几小时不停唱很吃功夫。无论如何王菲地位是踩不动的,即使歌声今不如昔,从天籁变成人声,也改变不了她是一代人的偶像。她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就是传奇。她依旧洒脱,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天后。对于菲迷,听的不是歌曲,听的就是王菲。
@夏河(自媒体)
这次演唱会,我认为菲姐发挥了极高的演唱水准,首先她选择的歌曲大多难度系数较高,其次她基本是一气呵成,中间完全不休息,对于她这个年纪是巨大的挑战。不敢说完美,但绝没让我失望,甚至有几首太危险的歌曲,她完成的让我惊喜,赞叹她宝刀不老!当然,人在现场融入气氛也许听的不去直播那么仔细。
菲姐,不管今后还唱不唱了……保重身体。此刻对着酒店里满满的烟灰缸写下这些,潸然泪下,23年满世界追着王菲奔跑的日子一幕幕闪回,恍如隔世又历历在目。
@何帆(知名译者)
感觉我的朋友圈太穷了,陈奕迅张学友演唱会时都在现场玩命儿自拍刷屏,轮到王菲演唱会时,都在刷腾讯视频。
@龚琳娜 (歌手)
昨晚看了这个,我很难过。音色丢了,气息没了,音准走了……唱歌好不好与过去的成绩无关,与今天的感冒无关,与是不是坚持不懈的专注和努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