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中国式圣诞节缺少些什么?

中国式圣诞节缺少些什么?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圣诞节为何能在全世界流行?因为它背后饱含着人类共同情感和现代价值观因素。

在英国,某房产商应小孩要求扩大烟囱迎圣诞老人,只因小孩担心烟囱太窄、圣诞老人爬不进来(圣诞老人的确太胖了)。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

通常认为,西方的儿童从9岁开始才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真实性。想想在中国过春节的孩子们,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节后忙着攀比压岁钱,真是成熟(势利)得可以。孩子是社会最好的镜子。

从社会功能上讲,虽然圣诞与春节都是农闲时节的节日,都是凝聚亲友,都是承载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祝福,但圣诞注重敬神,强调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春节注重祭祖,在祖宗面前尊卑有序。遗憾的是,如今圣诞基本维持了神圣性,而春节越来越社会化甚至流俗,人们一直在抱怨年味寡淡。

圣诞和春节都有商业化的一面,只是圣诞在世界的时兴,不能单纯归为商业的炒作。商业的归商业,基督的归基督,西方人对于圣诞的那份敬畏、那份童心、那份简单的快乐还是保存了下来,并为其他人所效仿。

快递小哥也穿上了圣诞老人装。

中国人过圣诞,只有消费和交易

从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到全球最盛大的节日——不只是因为全球1/3人口信奉基督教,也是因为基督教关于爱的教义取得了地球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借助神话、故事、书籍、音乐、表演以及电影演绎,圣诞的内容和内涵不断地沿着人们内心的需求被创新——难怪有人在微博上感慨,和尚都过平安夜了,这世界还有救吗?

的确,当大街小巷都被圣诞的符号装饰,随处可见的圣诞树闪烁着星星点点,Silent Night歌声唱响,每一颗坚心都会被软化。每个人都期盼且应该拥有一个童心,一份礼物和祝福,一个创造爱的机会,一个社会和解的机会。这样的节日本应属于东西方共有。

再看看中国人如何过圣诞,便可对春节的问题可见一斑。商家“大胆”地将圣诞中国化,趁机大搞饥饿营销,上海恒隆广场里的火锅圣诞大餐,“没有预订的话,排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要有心理准备”,圣诞树上挂着的不是小礼物,而是一个个红包。首先没有了神圣性,接着没有了仪式感,只剩下消费和交易,这样的节日怎能让人动情?

青岛一家以圣诞特卖为主题的商店。

为何西方的节日能在全世界流行?因为它们饱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比如感恩节,本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丰收,举行3天的狂欢。到了现代,在美国这个流动社会,人们会在这一天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嚼火鸡,畅谈往事,让人倍感亲切温暖。中国今天也是个流动社会,且流动人口八成是80后、90后,这或许正是感恩节人们狂发问候短信的由头。它在冷漠的社会触发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节日需要与现代生活相匹配,正如传统文化是与农耕文明匹配的。年轻人不想回家过年,除了春运、逼婚、红包经济之外,更主要的是与家乡人没了共同语言。不想回家过年的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回不去,又不得不回去,回去了也百般别扭,其实都是价值观上的冲突。除了春晚、吃喝、玩牌,就没什么可聊的——出门已久,价值观已然不同。

抽空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我们的节日正沦为商家的食品节、吃喝节。于是,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洋节,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等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正在转型。西方节日能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更受年轻世代青睐的原因是背后宣扬的现代情感和价值观因素。这是个空间的世界,已非时间的世界,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歌中唱的在洋装下依然跳动一颗“中国心”,这心已然变化。

歪果仁的圣诞习俗:圣诞老人街道游行。

圣诞节应该是表达爱的时刻

由于圣经并未明确记载耶稣生于何时,在长达几个世纪里,各地圣诞节的日期都不相同。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廷拟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最初,圣诞节只是教徒们的节日。那一天,各地的教会都举行特殊的礼拜仪式和盛大的游行。但在17世纪清教徒运动中,所有节日庆典都被视为邪恶的活动。欧洲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英国,教会被关闭,僧侣被解散,圣诞节被取缔,政府规定节日期间商店必须正常营业,于是圣诞节庆典成了人们的地下活动,人们开始在家里和亲友一起过节。

圣诞老人传说中的原型。

圣诞老人的原型是荷兰的圣尼古拉斯。1822年12月,讲授东方和希腊文学的克莱门特·克拉克·莫尔教授写了一首诗——《圣诞前夜》。他在诗歌中以圣尼古拉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新的形象。这个人物集中了许多欧洲文化的元素,比如,他带有毛边的红色衣服来自德国,身材矮小,可以从烟囱进出取自北欧国家,雪橇和会魔法的马受俄国的影响。

就在同一时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并嫁给了艾伯特王子。他引进了第一棵圣诞树,普及了圣诞歌。1843年,艺术经销商亨利·科尔发明了圣诞贺卡。第一张圣诞贺卡上有三幅中世纪的圣诞图案。如今,人们习惯于把家庭照片和一封全年家庭大事记书信,伴随一张圣诞卡赶在圣诞节前寄给亲友。

圣诞老人是借可口可乐大红大紫的。

真正挖掘出圣诞节商业价值的机构是可口可乐公司。在1931年的圣诞节,该公司在布告牌、杂志以及柜台上张贴出了带有圣诞老人形象的宣传图案。不过,这个圣诞老人已与过去的形象不尽相同,他更符合美国人的趣味:大块头,强壮,身高1.80米左右,走到哪都会带来暴风雪。此后,这个形象家喻户晓,并风靡了整个西方。

人们乐于把圣诞节看作通过给予表达爱的时刻,因此,每个人都会绞尽脑汁地思考给亲朋好友买些什么礼物。这些礼物往往并不昂贵,但颇为贴心和个性。其结果就是,12月成了西方一年之中最大的购物旺季。

微博热议:

@朱德庸(漫画集): 真搞不懂你们在湊什么热鬧?我们的节日你们也瞎玩,可知道圣诞节是家人团聚过平安夜,就和春节团圆一样,可不是狂欢作乐呀!你们全被骗了,圣诞商人趁着我沒时间过来,拼命骗你们吃喝玩乐,自己掙大把银子,节日的意义是让我们感恩,让我们回顾一年,唉,罢了,我要回家休息了。

@爻妹纸(微博网友):中国过节除了变相敛财就是借机聚会逛街买买买啪啪啪,商业化及娱乐性占到百分之百,而节日本身的精髓与真谛被全然忽视和抛弃。

@杨浩(微博网友):在中国,不论哪个节日都会被某些人过成情人节。

@Bonne chance。(微博网友):并不认同中国小孩比较压岁钱的多少是势力,我们也并不需要去学习西方圣诞,谁去Care圣诞节对他们的意义,中国人也无需对圣诞节热情十足。

@Black(微博网友):人人都在批判与慨叹,但我们口中的国人、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或许正是自己言行不一亲手造成的。

@Lilyarchy(微博网友):最初是这样的:公车上瞅见教堂挂耶稣圣诞条幅、同学间传教堂开放了以及为什么是24号而不是25号派了免费点心,从来没见过如此精巧又花样繁多的礼品静悄悄的被摆上教堂两边卖进口品商场的厨窗,原来中国也可以过圣诞,不用只是在电视前羡慕了。后来教堂外就热闹了,外国胖厨在厨窗里展现手艺,废品做成的圣诞树挂满亮灯闪耀在老旧的教堂前,旁边一个大商场里有半层卖圣诞小礼品,人潮涌动。再后来那个大商场所有女销售员全都化妆盘头戴红帽,人流太多,于是另一个教堂也掺和进来。然后就普及了,教堂周围不得不戒严,只可惜从来没熬到听钟声就回家了。一开始太喜欢了,有神圣感且精美温馨无负担。现在让商家搞糙了,满大街大红大绿充满破烂商品的圣诞气氛闪瞎人眼。今晚又是平安夜了,在家过,争取安静温馨又美丽。

本文著作权归新周刊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原来民国时代就有圣诞节借势营销了?

21世纪的中国人,一面过圣诞买买买,一面感叹追捧洋节真是太堕落了。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