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出国留学一定能学好外语吗?

出国留学一定能学好外语吗?

中国青年报

关注

摘要:多数家长或学生都相信,留学至少能带来一个好处,即“外语水平的提高”。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今天任何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都要高于三十年前。但有趣的是,这样的环境并不意味着留学生能接触更丰富的外部文化。这种隔离机制的形成并非人有意为之,但确实发挥着作用。

今天,留学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多数家长或学生都相信,留学至少能带来一个好处,即“外语水平的提高”。但通过与周边的留学生交流,我发现,不少留学生出国若干年后在语言应用方面依然未能达到熟练水平。

我自己曾在一家留学培训机构担任顾问和写作教师的职务,由于公司业务的扩张,往往需要向机构推荐一些合适人选入职。为了降低时间成本,我倾向于从海归留学生的简历中挑选用人。然而我发现,不少留学生连阅读《纽约时报》这样的大众文本也非常困难。

这是为什么?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行动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促进了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民间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波留学潮。

第三波留学潮伴随着私人财富的迅速积累以及新富阶层的崛起。获得奖学金和机构资助不再成为留学的必要条件,不少家庭仅凭私人财富就能将子女送出国。新富阶层的崛起迅速且庞大,作为子女的留学生群体也相应地迅速扩容。出国留学不再是一种零散的个体行为,更像一种群体的迁移现象。

但当个体被抛入陌生环境后,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调整,直到让自己“舒服”为止。我们称这个过程为适应。适应周期往往和个体对环境的认识度成反比。

为了降低这个周期,个体有两种选择:一是让自己快速了解新群体,掌握新规则,养成新的行为习惯;二是在新群体中寻找身份接近或相似的个体,与其组成一个小群体,在不用将自身调整至与大群体相契合的程度时,就率先让自己“舒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抱团现象或小文化的形成机制。

小文化不同于亚文化,后者衍生自主流文化,且与主流文化一脉相承,前者往往与主流文化相对抗,其形成与发展以保全自身为目的。

留学生基数庞大,所以无论进入哪所大学,我们都能发现同类群体的大量存在。为了适应留学生活,不少留学生会主动加入说母语的小文化群体。他们一起购物、就餐、玩耍。大多数留学生出国后进入的新环境并不那么“新”。不参与主流群体的公共生活,使留学生在日常环境中不需要频繁使用外语。

外语的使用场景被缩小至课堂及其延伸范围,然而这一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如前所述,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有关,但是不同课程对语言使用的要求大不同。

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求高,理工类课程要求低,因为前者要求学生完成大量阅读、写作及演讲等任务,而后者虽也有阅读要求,但内容多为技术文献,词汇量少且重复度高,学习过程多是通过参与各种操作类项目完成,并不需要过硬的语言技能。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决定专业方向时,恰恰会选择一些经济学和理工类等对语言要求不高的学科。原因很多:一是相对较低的语言要求使毕业容易;二是留学生从未养成自由选择的习惯,随大流选择了这些专业;三是这些学科比较实用,而一些语言要求较高的课程,比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因被认作没用不受青睐。

学生的课堂交集往往会延伸至课堂外的生活。大部分留学生所选课程比较单一,所以在一些课堂上——比如数学,总会遇见同类学生,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则相反,比如哲学。因为“小文化形成机制”的作用,大部分留学生不会通过课堂和本土学生形成过多交集,所以课堂外的外语使用机会也被大大降低。

留学生提升外语技能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打工。因为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和自小养成的打工文化,大部分本土大学生多会过一种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们通过贷款缴学费,通过打工凑生活费。

但中国留学生极少过这样的生活。一是当地法律多半会限制留学生打工;二是中国父母并不鼓励尚处学生阶段的子女打工,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三是没有必要,因为自费留学生大多来自新富阶层家庭,物质条件优渥,无须为生计打工。

我所谈及的语言问题只是这一隔离现象的某种表现,不仅关乎中国留学生,还关乎日本、韩国、印度乃至欧洲留学生。通过反思这一机制,我们或许能反思更宏观的社会问题。

微博热议:

@崔嘉是个天才(企业高管):留学这几年英语没感觉提升很大,但是我拥有了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信心。没想着靠文凭找个更多钱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花那么多钱出国留学,我眼界宽了,只是广了,信心足了…

@蔚蓝留学(留学机构官微):花那么多钱出国留学,我想说,大家的成长和收获绝对不是仅仅的外语能衡量的,你们的进步和辛酸,我们都知道。

@连线记者(记者):花那么多钱出国留学, 这中间有许多是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富家子女。考不上大学就出国去留学,然而,出国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留学专家说,一部分落榜生其实不适合出国。虽然 多数中国留学生用功读书,但也有不少美其名留学,实则“混日子”。除了平时逃学不上进之外,有的甚至加入帮派,结伙聚众、夜夜笙歌、喝酒吸毒。然而远在国 内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堕落行径却一无所知。

@土楼先生(自媒体):花那么多钱出国留学,为什么外语还是一塌糊涂?国人出国留学人数多,很容易找到原来的群体一起生活,学习,并未去融入本地的生活圈。不过也不能单凭语言来评判留学的成果,至少他们回来经常用中英互换的交流方式,还是很让人涨姿势的。

@郭涛GUOTAO(企业高管):多数家长或学生都相信,留学不论能不能学到东西,至少能提高外语水平,但事实是很多人连阅读英文报纸非常困难。大多数出国的学生都是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 家里又有点闲钱,送去国外三流的学校混学历,殊不知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后,不仅东西没学到、语言也没学好,找工作还眼高手低,企业真不愿意用,至少我是不 会用这样的人。

@守土开疆蔡英文(微博网友): 出国留学,英语提升最大的不是日常交流,而是学术英语。比如读文献、写论文、就专业问题进行口头答辩交流,这才是留学生英语最大的收获,而这也是中国人学 英语最根本的目的---作为工具!!不允许日常生活时的语法错误、不许语速慢,不许带口音之类的,根本不是把语言当作工具的态度,如何判断好坏?

@王俊凯家的小胖蟹(微博网友): 想说的是留学在外,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最不起眼的事,对我来说,在英国留学的几年里,每一年都让我对英国更加了解,感受衣食住行的不同,多元文化的差异和碰 撞,以及感悟新理念新科技,而且国外更注重思维创新知识保护个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所以爸妈常说,送我出国不求我以后要挣回来,只希望我能有个见识。

本文著作权归中国青年报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超出国留学总量的一半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留学回国人数增长加速,目前留学回国人数已超过累积出国留学总人数的一半。

查看详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