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中国服装之都”遭遇童工之困:“没有童工老板怎么发财?”

“中国服装之都”遭遇童工之困:“没有童工老板怎么发财?”

界面新闻

关注

摘要:在被称为”中国服装之城“的常熟,居民说,“哪家没有童工?没有童工老板怎么发财。”因为工资低于常人,远近的服装作坊中雇佣童工现象屡见不鲜。“大半数厂里雇童工,早不是什么秘密。”

有着“中国服装之都”之称的常熟服装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服装专业流通市场。以其为主导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了上万家生产企业,36万就业人员,年产值和市场交易额双双超过1200亿元,是当地最重要的产业。

然而,记者探访发现,近年来,一些以纺、织、染、制衣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用工成本重压下铤而走险,散落在常熟服装城周边社区村落的服装业黑作坊一定程度上存在非法雇佣童工现象。

  • 别用“二元”的眼光看待童工

    真正为孩子们的未来考虑,还是要尽快把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们送回学校,这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查看详情

明星产业链掩盖下的阴影

在常熟服装城周边区域,分布着数百家大大小小无证无照的制衣黑作坊。

记者连日在虞山镇琴湖管理区花溪等社区探访发现,这些制衣作坊多则二三十人,少不过三四人,一些村甚至家家办作坊、户户见织机。“哪家没有童工?没有童工老板怎么发财。”周边居民告诉记者,因为工资低于常人,远近的服装作坊中雇佣童工现象屡见不鲜。“大半数厂里雇童工,早不是什么秘密。”

记者走进花溪里94号、95号两户民宅看到,藏身其间的服装作坊集生产、住宿、食堂于一体,条件恶劣、设施简陋。一楼,堆积如山的布料与烧火土灶近在咫尺,楼上则是五六人一间的上下铺群居宿舍。

15岁的杨三朋今年从贵州老家出来务工,他告诉记者,每天从早上7点30分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一个月可以赚到2500元钱。“一星期就能学会上工,每天定量缝1000多条裤子,做不完加班。”17岁的卢长美在作坊工作了3年半,这位“老工人”说“厂子没有名字”。一些作坊墙壁上悬挂的小黑板上,写着“做不完 扣工资”“想想工资”等字样。

常熟市近日对非法雇佣童工现象采取拉网式排查,据工作人员介绍,排查了近1800家小作坊、160多家门店及企业,发现疑似童工8名。有关部门将发现的疑似童工暂时安置在一所中专,组织教师为他们授课。待事件处理完毕、薪水被讨回后,由当地政府送他们回家乡。

记者卧底拍摄服装厂童工

童工久治不绝揭示多重困境

采访中,人社、公安、社区等部门单位普遍反映,长期以来,该市一直对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采取严厉态度和措施。非法雇佣童工管而难禁,揭示了多重困境:

一是无证照黑作坊暴露监管盲区。记者采访发现,常熟服装城周边非法雇佣童工的这些作坊寄生在民宅内的几十平方米区域中,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侵害儿童权益,还存在生产、住人、煮饭“三合一”现象,隐患重重。一位私营业主告诉记者,“这类作坊自在逍遥,没有单位管得着它。”记者查阅发现,根据苏州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实施意见》,从事工业生产加工业的市场主体不得将城镇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

二是小作坊排查难。小作坊设备少、人员少,打游击是其长项。对于此次排查发现的8名疑似童工,花溪里一位王姓房东告诉记者,家里三层房子,两层租给了制衣作坊,年租金4.5万元。“童工远不止这个数。不少出租房里都有童工。”虞山镇劳动保障所所长支惠良说,“执法人员来了,他们关门大吉;等执法人员前脚一走,后脚就开工生产。”

据执法人员介绍,长三角地区近年查处的童工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来自包括贵州、云南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省份,其中很多人家庭经济情况不甚宽裕或只够温饱。“读书不如打工”的观念在这些地方蔓延,形成恶性循环。

江苏常熟:服装作坊非法雇佣童工事件调查

童工保护应建立完整长效救助机制

专家认为,应落实相关教育政策,从源头管控童工输出,建立童工保护完整长效的救助机制。

常熟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坦言,黑作坊浑身是“病”,证照不齐、消防隐患、雇佣童工、产品质量低下……虽然原则上要关停取缔,但现实中难以一下操作到位。“不纳税,污染环境、管理混乱,我们也想关停。若‘一刀切’,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多位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简单的“围追堵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童工问题,而是要健全完善未完成义务教育童工重返校园计划、复学童工助学帮助规定等,落实教育政策,从源头管控童工输出。

业内人士认为,应建立童工保护完整长效的救助机制,如有效安置被解救童工机构、童工监护人法制教育制度等。此外,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多部门、多维度、全天候的童工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劳动保障部门将辖区内发现的童工信息反馈到该平台,当童工被送回原籍后,当地的教育部门落实童工重返校园工作,妇联、共青团、劳动保障部门要做通童工监护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童工被解救后得到妥善安置,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评论:常熟童工背后的读书无用论更可怕

    让童工回到学校,不只是让他们上得起学,而是其上学所付出的成本,将来有可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查看详情

在童工事件引发关注之际,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认为要从根源处求解,而不是光同情:

人民日报:把对童工的同情化为帮助

近日,江苏“常熟童工”的视频引发强烈关注。对此,舆论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雇佣童工绝对不能被文明社会所容忍,这完全是老板无良与监管缺位的结果,必须把这些孩子解救出来,送回父母身边;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不能简单站在道德高地谴责,把他们撵回家生活更苦,“送回去肯定还要出来”“出来打工起码有肉吃”。

前者批评后者是盲目妥协,后者指责前者是情怀泛滥,观点虽然不同,但爱憎都是分明的,出发点都是良善的,归结到一点: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这些可怜孩子的真正救助?停留在道德谴责与法律处罚,自然远远不够。不解决根源问题,摁下葫芦还会起来瓢,童工现象难免会反复出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治标又治本呢?

童工现象背后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和复杂。近30年来,中国出台了很多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童工非法”已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到发达地区去谋一碗饭”,在很多贫寒子弟眼里,就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努力,少上点学早打点工,被认为是“懂事”“顾家”的选择。在对廉价童工的地下需求面前,众多留守儿童、失学儿童不自主地成了“供给”。据常熟市官方透露,当地5年内因违法使用童工被查处的案件超过100起,涉事企业违法使用童工超过200人次。这样的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恐非独有。除了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外,把孩子送回家后,谁给饭吃、谁给学上,都是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

孤立谈论非法童工问题,就如同一棵大树枝叶枯黄,揪着哪根枝叶都难寻病根,必须在更高的视野中,从根源处入手求解。比如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就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通过系统性协同,实施基础性救济、制度性保障、结构性安排,才是对这个群体的有力救助。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消除绝对贫困,步伐需要再快一些;地方财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需要更多的动力与监督,贫困地区甚至不能仅满足于GDP4%的底线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光有学校还不行,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不能走过场,需要更普惠化、大众化,水平再高一些,教学再“有用”一些,让家长们感受到上学的“好处”;社会救助系统理应做好兜底性的教育服务,调动更多社会慈善力量参与进来;消除童工界定的模糊地带,对于保姆、家政、学徒、演艺等领域有清楚的界定……这些工作看起来很庞杂,却是中国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命题,也是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的分内工作。

中国发展到今天,没有什么矛盾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解决的了,只有勇敢地直面像童工这样冲击社会底线的问题,才可能一步一步逼近最佳答案。我们没有理由面对个体童工怜悯泪流,面对一个庞大群体却冷淡了、麻木了。多方努力才能汇聚成合力。现在需要的,就是体制性同情,结构性救助,协同性作战。每个部门都把自己该做的那部分做好,才能将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汇聚成同心改变命运的力量。

对于童工问题的复杂性,许多媒体和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南方人物周刊:

上学的成本和辍学的收益是这些家庭决定子女是否辍学的主要考虑因素。如果继续念书回报率太低,那不如提前出去打工挣钱。要知道,对于西部贫困农村的很多孩子,读高中和大学,不仅所需要的家庭投入太贵,竞争大,而且毕业后就业情况也不甚理想。

微博时评人 @五岳散人:

看了那个常熟用骗来的童工的视频,为了防止某些人看不完几百字,先把态度放在这里:我反对使用童工。

好了,姿态好说,但为啥有童工?因为不干这个也没啥更好的出路啊。

这部分童工很不一样。原本童工使用者骗大山里的孩子,我知道山里孩子的生活,他们出来那怕是做童工,也比生活在山里强。

当妈的听说自己孩子做童工都哭,但听说每天都能吃上大米饭甚至有些惊喜,因为他们在山里只能吃辣椒面蘸土豆。

这些孩子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些人甚至有手机、银行卡,他们被骗是希望能多赚一些钱。

两者相似的地方是都要离开原本毫无希望的生活,不同的是起点已经不是同一个了。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在整体不断前行、基础生活已经有保障的状态下,很多人还是看不到希望。

整体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可生活的窒息感依然强烈,这不是什么“读书无用论”之类的理由可以解释的,也不是老板黑心就能形成的产业。

反对一件事从价值观念上很容易,如何改变则没那么简单。

我提供一个思考角度而已。

另:那个傻逼《劳动法》真的要改了。

媒体人 @王志安:

童工的事儿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童工的家庭非常贫困,禁止有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救助,而是妨碍其改善生活。只有童工的家庭生活不太需要孩子早早出去就业,禁止童工才是一种保护。复杂性在于即便贫困的家庭孩子暂时牺牲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接受教育,从长远看也是收益更大,但这取决于教育的效果,目前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政府对受教育的孩子的补助程度。总之,简单禁止是不可行的。

医生 @烧伤超人阿宝:

很多人给童工辩护的理由,是做工符合孩子利益,回到农村对他们更不好。这种观点曾把我也迷惑过,后来细想,发现这是不对的。第一:从长远角度,让孩子接受教育,对其个人和家庭从长远讲是更有利的。中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即使对贫困地区而言,也基本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而童工的存在必将冲击义务教育体系,很多家长会为了蝇头小利而不让孩子上学,导致大量失学儿童。对女童尤其如此。第二: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他们脱离家人后被老板和工头控制,完全是待宰羔羊我。遭受各种侵害的几率大大增加,女童尤其如此。虽然这一点在贫困愚昧家庭也难免,但终究要好得多。

主持人 @Esports海涛:

几年前去四川叙永县的山里做过义工,深深明白散人说的这是事实。出来苦,但比呆在山里其实好过太多太多,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能找到这样敢收童工的工厂,山里的家长会抢着把孩子送出来…

互联网从业者 @白城以北:

看完视频,感觉最无辜的是老板。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最深层次的解决要靠扶贫。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 @陈士渠:

强迫童工劳动,应当依法查处。

微博自媒体 @Vicky的简居 :

扶贫不当,滋生懒惰,扶贫不是给钱,而是增强他们赚钱和改善生活的本领。

本文综合自界面新闻、人民日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