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的“新天梯”修好了

新浪热点
摘要:勒尔社被外界称“悬崖村”,山路陡峭难行,一道陡峭的藤制“天梯”将其与外界相连。今年8月,“悬崖村”开始使用钢管代替此前老旧“藤梯”,11月,新天梯建好,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也更好走些了。
2016年11月19日,是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勒尔小学放假的日子,再过两天,他们将迎来彝族年。上午8点,老师在操场组织学生集合,300多名学生拎着早已收拾好的书包蜂拥至操场,这里包括20名住在山顶勒尔社的孩子。
这次放学,20名住在山顶勒尔社的孩子将首次攀爬完工后的新天梯,更安全地回到“悬崖村”。
“走这个梯子,就不怕了”

高度一百多米的钢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钢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而过去上下的藤梯不再使用。
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离县城昭觉72公里,地形以山地悬崖为主。勒尔社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此前要下山,村民们需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
节假日外,勒尔小学原本每到月中与月末,要给孩子们放假,家长会轮流接送。如今,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规定以后只有在彝族年和寒暑假才会放假。
18日,学校通知家长,第二天上午九点可以来接孩子,陈古吉与另两名家长八点就来到山下。学校里,校长组织孩子们站好队伍后,与老师一起将学生们带到家长所在的位置。
这是新天梯修好后,他们第一次回家。最开始是没有扶梯的山路,陈木黑双手背后、扶着背包,孩子们也不过多交流,低头行走,每到有平台的地方后会集中休息。
半小时后,到达第一节天梯。较小的陈木黑慢慢下蹲前倾,先用手抓住梯子,再手脚配合往上爬,陈家大女儿陈心明在一侧照顾弟弟。被问累不累,陈木黑点头,问到怕不怕,他摇头说:“走这个梯子,就不怕了。”陈木黑一直走在队伍最前,爬梯子时手脚并用但轻松灵活,看到空中飞着的小鸟停在路上,陈木黑会跑着追过去。
陈心明15岁了,“十一”假期回家时,她看到新梯,觉得路变漂亮了,也好走了。11岁的莫色拉作称,此前山上常会掉石头,现在的梯子像楼梯,不仅有手抓的地方,心里也觉得踏实,起码不会担心掉石头,也不担心踩在小石子上滑倒了。
新路程快1小时,旧藤梯原貌保留
新梯的修建,是由来自云南昭通的龙德顺师傅承包。
8月27日,他与另一名伙计以个体的身份与村支部签了协议,每人的工钱一天600元。
龙德顺介绍,按照村里要求,这次梯子部分是重新开的新路,钢梯和原来的藤梯比,是直上直下的,不像以前的藤梯绕路,这样比之前上山要快1个小时,而且还保留了藤梯的原貌。
他和搭档负责建梯,在山体上打2公分宽的孔,用3公分的钢筋扎进去,再把钢管焊接,一层一层往上修。
整个工程需钢材40多吨,固定钢管用的扣件6千多个,钢管约1500根,由当地村民一根一根背上去。1.5米的钢管,背一次每根工钱10元。6米的钢管,每根60元。
钢梯的台阶由两根钢管组成,间距10厘米。龙德顺说,如今喷了防锈油漆,钢梯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至20年。


11月19日,孩子们到达最后一个休息平台,用山上的专门修建供人和牲口使用的水池里的水清洗汗水。

11月19日,俄的曲坡和弟弟在邻近最后一个休息平台艰难攀爬,这段百余米的沙土路也非常险峻,但没有修钢梯或护栏。

11月19日,村民石旮背着4岁的儿子,从山下接回7岁的儿子石布,第一次走钢梯,石旮怕孩子不适应还是用绳子牵着。

11月19日,7岁的陈木黑爬到半途稍作休息,他的爸爸陈古吉跟在后面。以前,陈古吉会带着一个背包绳,系住陈木黑的腰,一路连提带拽上山,如今,只要跟在后面,陈木黑自己能爬钢梯上山了。
明年“悬崖村”将修栈道
如今藤梯加固改造基本完成了,但没有梯子和扶手的地方,家长仍表示担忧,部分地方坡度陡峭、雨天路滑不好走,仍需改善。
关于“悬崖村”未来发展问题,县里也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计划。2017年,这里将结合旅游开发,在通往勒尔社的峡谷将修建栈道,投资概算在3510万元。
那时候,孩子们放学回家,会更容易些。
孩子们每爬一步钢梯,都会牵动网友的心——
@吃货没胃口(微博自媒体):我爷爷那一辈就是住在山顶,我父亲就搬到了镇上,我就来不出意外肯定会住在城市。说实话,作为西部山区里走出来的孩子,我蛮感谢全国人民对西部发展的支持,也希望新闻中提到的同胞,和我们一样,早日过上好日子。加油!
@迟夙生律师(微博自媒体):可想过,1500根钢管,孩子的小手都握不过来!更何况雨雪天冰凉湿滑,孩子们的安全如何保障?!
@石言呓语(微博自媒体):今天又被悬崖村刷屏了。事实并不像我们城里人想象的那样,也并不太需要我们太多的可怜,因为山区里的少数民族有他们自己对于家的看法——祖先留给我们的山顶,我们就不会离开!
@軍史評論(时评人):当初我第一次看到此事就说过,现在再重复一次:这种情况政府和有心有力协助者惟一该做、该马上做的事,就是以稳妥、周详、可靠的居住和生活、生产安置计划,有力组织力,将全体村民全部移民搬迁至山下。
@没有故事的女高中生(微博自媒体):说得那么轻松?搬下来住哪,就算政府给了盖新房的钱,哪个村给他们宅基地,搬下来之后工作怎么办,举家去城里买房打工吗,文化水平低又不会普通话,就算接着当农民,哪村哪户愿意分一部分地给他们,难道还爬上去种地吗?不能感同身受,那最起码别总冷语伤人吧。
本文著作权归新京报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