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可能写入历史的辩论,林毅夫张维迎都说了些啥

国际金融报
摘要: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的观点之争已持续20年,这是两人首次针对产业政策存废的正面论战。在持续3个小时的激辩中,两人是否说服了对方?
这场可能写入历史的辩论,林毅夫张维迎都说了些啥?

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的学术争论,这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
“一场可能被写入历史的辩论。”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主持了这场备受关注的“思辨会”。
两名教授都是著名的“海归”经济学家,都曾经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共同创办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如今又同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屋檐之下。
道不同亦相为谋,成为一生的对手,传为一时佳话。尽管本次辩论中两位针锋相对,不遑多让,甚至争吵激烈,但显然谁也没有说服谁。
产业政策之争,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话题。相信两位教授,也不是为了要争个高下,论个输赢,而是基于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通过学者风范的君子之争,要在这个重大的经济话题上发声。
张维迎呼吁“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林毅夫则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必不可缺。
中国经济现在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要不要产业政策?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回合一:产业政策定义
一个是高呼“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一个则炮轰“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一开始,两人对于产业政策的不同定义,便可窥见对于产业政策的态度他们显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站队”。
林毅夫
●产业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税收优惠,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R&D中的科研补贴,垄断和特许,政府采购及强制规定等。
●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未见不使用产业政策而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
●政府的钱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基础科研都支持,必须有选择地使用资源,这就是产业政策。
张维迎
●产业政策是指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政府对私人产品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优惠等。关键词是“私人产品”和“选择性干预”。
●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太宽,好像所有的政府政策都是产业政策,反对它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个太可怕了。
●这更像是一场豪赌。产业政策是一个集中化的决策,它意味着要将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选定的某些特定的项目当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失败的代价巨大。
回合二:企业家精神
对于是否该补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人再次激战了一番:一个直指凡要靠政府补贴才愿意去创新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寻租者;而另一个则认为,没有政府因势利导,即使有企业家精神也是“白搭”。
林毅夫
●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发达国家用专利保护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们不怕后面的竞争者,这就是产业政策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素和资源,企业家发现了其中的机会,政府要帮助他把在扩张时的瓶颈和障碍排除掉;或者是有一些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机会,企业家已经进入到产业里并且有获利的空间了,政府帮它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条件。
●熊彼得谈有企业精神的人,可以是企业家、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政府官员。
张维迎
●我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有想品尝美味的冒险冲动,而不是因为政府和其他什么人补贴才“吃螃蟹”的。凡要靠政府补贴才愿意去创新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寻租者,根本就算不上企业家!
●一个国家如果老百姓吃的鸡蛋都是政府供应的,难道由此证明说没有政府大家就吃不上鸡蛋吗?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鸡蛋必须由政府供应,因为你不让企业家供应,只能政府供应,你反过来说,这就证明政府供应是最有效的,没有这样的逻辑。
●创新是不可预料的,所以需要企业家的警觉、想象力、判断力,需要企业家不断试错,市场竞争决定谁成功谁失败。扼杀了企业家精神也就阻塞了创新之路。
回合三:产业政策存废
对于产业政策的存废之争,在3个多小时的舌尖“大战”后仍未果。林毅夫强调必须有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有因势利导的“有为政府”;而张维迎则认为他所定义的产业政策必然失败,强调“企业家才是市场的主角”。
林毅夫
●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的,我们就不要产业政策了,那样做的话实际上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作为经济学家就要研究清楚为什么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产业政策能否成功最终的关键在于政府是不是够聪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为全人民的福祉着想,产业政策是关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然有风险,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
张维迎
●这种观点很类似上世纪80年代有人捍卫计划经济的观点:不是计划经济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把计划经济搞好!只要尊重价值规律、尊重科学,计划经济是可以搞好的。
●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事实上,产业政策只会阻碍创新,因为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使他们将资源投入不该投入的领域和不该投入的项目。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创新,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而不是产业政策的扶植。 所以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持续3个多个小时的名为“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讨论”并不会为两位理念不同的经济学家的论战画上句号,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所说,不能把这些争论仅仅看作是学术争论,它们关系涉及中国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
事实上,我们需要林毅夫,也需要张维迎,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微博热议:
@洪晃ilook(媒体人)
这个比大选好看。
@王福重 (经济学者)
张维迎不会让政府不搞产业政策,但今天他埋葬了林毅夫。
@向小田(财经博主)
张维迎的观点属于典型的没下基层没调研的自由发挥。你多走访一下日本韩国江苏这些地方,多走访走访处在世界产业竞争一线的企业家,再回来谈谈要不要产业政策。
@王星WX(媒体人)
张维迎:林毅夫把创新者比喻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认为政府应该补贴第他。而政府连螃蟹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政府不该阻止任何人吃螃蟹,但也没必要为吃螃蟹埋单,因为那会诱使许多人假装吃螃蟹,但实际上不过是拿出吃螃蟹的姿势啃馒头。
@椒图炼丹炉(财经博主)
林张争吵的要不要产业政策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制定产业政策的人群履历雷同、背景单一,几乎从毕业第一天起就在各个部委机关大楼里呆着,不仅不了解企业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恐怕连三张报表彼此是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没有企业经历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经济理论可能都没学好,要不然也不会以为调节煤炭供给能像拧他们家水龙头一样轻松。
@十年一斗米(互联网业者)
张维迎教授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指导产业的依据是,假定一些人(政府)比另一些人(市场的真正参与者)更高尚、更聪明,掌握的市场信息更全面,这样的假定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也证明,凡是有产业政策的行业,一定不会有健康、持续的产业
@叶檀(财经博主)
最近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之争,我关心的倒是细节问题,贾敬龙这样的村落,如果基层某些地方黑社会化,资源全部被抢夺,光是喊政府主导或者市场化,有用吗?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市场与法治间取得均衡?
@刘胜军改革(财经博主)
林的逻辑完全不通。如果林的结论成立,那如何解释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的失败?其实,改革开放前后的区别在于:改革开放前主要靠政府;改革开放后主要靠市场。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9.8%,主要不是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成功,而是因为市场力量的成功,因为政府管得越来越少!所以35年来的9.8%应该归功于: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2)引进外资;3)民企崛起;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国企破三铁;6)加入WTO。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帮倒忙”,例如光伏产业、四万亿振兴十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