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不跟夏洛特比票房

新浪热点
摘要:4年前,舞台版《驴得水》诞生时,话剧界掀起了一个小波澜。然而,直到上周电影《驴得水》票房过亿,这个故事才铺天盖地被人们知晓。作为导演之一的周申称,“教育只是一个壳,学校代表社会,教师代表所有人,所有的角色都有污点。”

故事梗概——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由二人编剧导演,由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于2016年10月28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情急之下校长让一个铜匠冒充,不料特派员对“吕得水”老师相当欣赏,决定将他塑造为乡村教育家以获取国外捐款,为了大局,校长决定一错再错。
记者对话——
周申:没有想过底线,是没有遇到让你突破底线的事
记者:电影《驴得水》上映之后,有观众觉得是在反思教育问题,也有人看见人性的压抑,您和刘露导演对主题的本意是什么?
周申:最初,我们是讨论在一种制度的压迫下,需不需要去撒谎。后来,我们把主题扩大到人性。教育只是一个外壳,所以并没有设置学生的角色。我们想借此呈现一种语言的感觉,学校代表社会,老师代表所有的人。
记者:从话剧走向电影,观众有什么反馈?
周申:关于女权的看法,我和刘露从来没想到。我们没有故意把女性写得高贵纯洁,可能潜移默化地就呈现出这种感觉。之前话剧演了4年,没有观众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戏的所有角色都是在探讨人性底线的问题,比如女主角张一曼,表现的是她底线并不高,只要不伤害别人,怎么自由都可以。

记者:人性的底线是一个很深的话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
周申:我和身边的伙伴也曾打算一起做件理想的事,但最后为了达成目的,放弃了原则,大家分崩离析了。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像戏里的教导主任裴魁山一样,在顺遂的环境里是一个好人,愿意捐献工资,能够劝说校长坦承错误。然而,一旦不顺遂,就会变成一个坏人。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没有设想过自己的底线,是因为没有遇到会让你突破底线的事情。
记者:观众什么样的评价是满足您预期的?
周申:我和刘露最开心的评价就是,观众对角色有代入感,然后被打动了,会再进行反思。
比如,他们觉得如果我是周铁男,该怎么办?可能自己也会在权势面前下跪,但他们会开始想怎样才能做到不下跪。
修改背景年代不是因为审查
记者:您曾提到,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在甘肃支教的朋友的讲述,是真的吗?
周申:那是2009年,那位朋友在吃饭的时候讲的一个笑话。说到有个民办学校特别缺水,想养一头驴来挑水,但是学校没有经费,校长就把驴上报成了一位老师。不过,他并没有说这是一个真事。他的故事就到这里,我受了启发,觉得这内容像个能越滚越大的雪球,可以作为表达的依托。我和刘露就接下去设想了更多的情况。后来,我们找的电影拍摄地在山西和内蒙的交界地,的确是一个特别干旱的地方。
记者:有了这个故事之后,您是怎么选择年代背景的?为什么定在1942年?
周申:刚开始,我们是把背景放在当代的。后来,因为主题从“制度”扩展为“人性”,就觉得把时间提前到民国,会有点儿魔幻感,指向的东西就比较宽泛。很多人误以为是审查的问题,其实这次的审查,只提了一条建议,就是英语出现的地方要加中文字幕。
记者:在话剧的结局里,孙佳是拿了绿卡去美国。而电影的结尾是一行字幕,说孙佳去延安投奔大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周申:这个是我要加的,也没想到会被大部分人误会。
我后来去查了下资料,发现1942年时,香港沦陷,孙佳是没有渠道去美国的。要去的话,得从“驼峰航线”走飞机,有点儿太夸张了。在前面的故事里,我们已经铺垫了校长的大儿子跑去了延安,那结局这样改,也是符合逻辑的。而且,1942年的延安在整风,孙佳能不能继续经受住考验,这是有余味的。
记者:电影的商业性是否对艺术性有影响?
周申:在我们的师承里,创作的作品都是要面向大众的,换种说法,就是要求商业化。我和刘露并不去平衡商业和艺术。
女主角即兴撒了“雪花”
记者:据了解,这部戏是演员根据您和刘露导演所写的故事大纲一起创作的?
周申:我们最初也会写台词,但并不要求演员去背,只是要他们记住发生了什么,然后再忘了这些台词。让他们下意识地去行动,即兴发挥,互相碰撞改变。我和刘露会引导,如果方向跑偏了,就拽回来。在他们说出特别好的对白时,我们就提炼出来,作为台词。
记者:在您看来,哪位演员的创造性相对更突出?
周申:可能任素汐是最强的。我觉得她是极少见的天才演员。
我在中戏读研究生时,曾经教过她半个学期的导表课。不过,那时觉得她一般,印象中只是非常用功。感觉她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束缚住了,不敢去表现自己。比如,有次她演《奥尼尔》的一个片段,她说着中文,很努力地想象外国人的状态,我觉得这是错的。两年后,有场戏她演配角,戏份很少。但我一看,惊了,全场只有她一个人演得最好。因为她既是那个角色,又是她自己。后来,我就一直想能有机会找她来演个戏,《驴得水》就是这个机会。
记者:她是怎么打磨出“张一曼”这个角色的?
周申:这个角色,任素汐把她的性格放了进去。比如,张一曼要教铜匠走路的那天晚上,说铜匠腿硬,把舌头伸出来让她看看,都是她自己的说话风格。向空中洒蒜瓣,也是她创作的。最早在话剧里,她手里是个账本。对手戏的演员告诉她,这个账本上都是他们的罪证。她就说,那我们把它撕了。撕着撕着,她忽然喊,“你看,下雪了!”当时,另一位演员真实的反应就是,“你太逗了。”
这个不是编剧能编出来的。
网友热议——
@猫粮的动画馆(中传动画学院教师):《驴得水》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例证舞台与电影的区别。前者是架空很多东西的,观众给与舞台剧极大的假定性,因此创作者往往无需在写实问题上做文章。而后者则由于其记录生活的特性导致侧重于真实。《驴得水》完全照搬舞台剧导致的结果就是舞台腔失足,演员都嚷嚷着说话,我完全无法进入规定情境。因为放眼望去从道具到布景,从表演到情节都假的一塌糊涂。例如,周传基老师教导我们,三四十年代的旗袍开衩是不过膝盖的。而《驴得水》里女老师的旗袍开衩都到胳肢窝了。不推荐《驴得水》。
@呆子不开口(影评人):周末和一条人还有一头它去看的驴得水。周铁男如果真的为了不让特派员吃驴而被枪打死了,倒也挺怪的。这个片子里“驴”这个字很重要,但这头驴还不至于那么重要。整个事也不值得悲壮,大不了辞职不干,结局也表明他们其实都没什么事。编剧把大家拐进了悲壮的气氛,最后只好让一曼自杀。这个片子值得看,里面的喜剧我觉得值。但我对里面的悲剧没兴趣,剧情撑不起悲壮。对里面的人性也没兴趣,因为我十九岁那年就看透人性。还有,我最怕别人用电烙铁在我身上烫,如果一直烫一直烫的话,我会觉得非常悲壮。
@新浪娱乐:开心麻花的电影逻辑很简单:开发话剧IP;启用原版话剧导演,尽可能保留原班人马。考虑到创作者零基础拍片的事实,开心麻花会为电影创作者预留出了很长一段准备时间。刘洪涛说:“哪怕赔一点,只要能有好的口碑,帮助创作者长线发展就好!”
@八品法曹(微博自媒体):驴得水真是部好电影。那生命如此不可承受的重与轻,那生活如此多的逃避、背叛与叹息,都被几位陌生的新面孔含蓄又饱满地传递出来了。
@mary灵珊(影评人):驴得水好吗?当然好。但这个好是故事层面的好,话剧层面的好,不是电影层面的好。就像任素汐,是个好演员,适合舞台,而不是镜头,不是大银幕。我挺喜欢任素汐,只是电影未必是最适合她的路。不过,驴得水起码比夏洛特烦恼好个1000倍吧,后者是我去年最不喜欢的电影之一了。
本文著作权归深读(公众号:shenduzhongguo)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