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单车大战”第二波来袭

“单车大战”第二波来袭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在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大战中,玩家早已不止是摩拜和OFO两家。而当玩家足够多的时候,颜色是什么不重要、一小时五毛钱的差价不重要,重要的是,车的密度。有投资人说,“用户根本不会在乎是摩拜、是ofo还是其他,重要的是,我所见范围内是谁的车我就骑谁。”

共享单车领域正在迎来它的第二波“战争”,并不算新鲜的城市单车再加上一个移动App,看似低门槛的事情正在引来越来越多不同背景和玩法的入局者。

11月3日上午,智能共享自行车“易代步”在海淀区复兴路附近迎来了浩浩荡荡的僵尸车回收改造计划,这已经是他们第N次在社区中进行旧车回收改造计划。

易代步想做的也是城市共享单车,不过和摩拜单车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自己生产车,而是联合政府将社区中、地铁旁的各种“僵尸车辆”进行回收并统一改造、贴牌,然后重新上线使用。易代步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共享单车”。

钛媒体记者跟着他们走了两个街区,海淀区八里庄“北京印象小区”的居民正在积极的将自家楼下的废弃单车抬上卡车,大多数车辆损坏严重,前来帮忙的环卫工人正将其进行分类。

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钛媒体,他们正在采取和社区点合作的方式,将这些旧车回收改造,统一翻修之后上线的样子同摩拜和ofo差不多。

据了解,目前该项计划仅在海淀区实行。该公司工作人员对钛媒体表示,其计划在12月底回收20万辆僵尸车,在海淀区布点500个,投放整改后的车辆约2万辆。至于回收车辆的改装成本,并未透露。

就在北京街头的这一幕发生时,杭州的一个共享单车项目也启动了,这个名为“骑呗”的单车,找到了芝麻信用作为帮手。而后的一天,11月4日,又一个叫做“Hellobike”的单车创业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其投资方中甚至包括此前已经投资了摩拜单车的愉悦资本和贝塔斯曼。

眼看着单车这门生意就要越来越热闹了。

  • 共享单车下半场:野蛮生长之后

    融资总额度以“亿美元”为单位的 ofo、摩拜“明争暗斗”;共享单车战火从上海、北京延伸到广州、深圳。

    查看详情

一场“全民单车”的战争

在摩拜、ofo正式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对于马路边停留的橘色和黄色你也早已不再陌生,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类似的“蓝色”、“黑色”、“红色”等等单车都正在准备悄悄赴向街头。

10月的最后一天,完成A轮融资的小鸣单车正式在上海、广州两地投放了其为蓝色的“共享单车”,车身上写着显眼的“用车0.1元起”几个大字。

根据小鸣单车方面的说法,其将从11月起按照每天数千台的速度大规模扩张,并在年底的时候达到40万的投放辆,在2017年预计要完成400万辆单车的投放。在车辆的配置上小鸣结合了摩拜和ofo, 采取实心胎、链条传动,甚至加入蓝牙解锁功能。

这意味着,原本只局限于摩拜和ofo之间的单车竞争迅速的被扩大范围。不过,作为起步较晚的小鸣目前并没有太大声量,其App设计上也和前两者并无太大区别,在 App Store为数不多的下载中,一位用户这样评论道:“和摩拜单车一样的App”。

另外,据钛媒体独家获悉,优拜单车在永久自行车产业链的基础上也将于11月中旬推出其测试产品,今日早间(11月7日)优拜宣布了其1.5亿的A轮融资,并表示A+轮融资也正在交割中。优拜单车天使投资方、初心资本创始人田江川对钛媒体表示,优拜的车想在质量和炫酷上超过摩拜,而轻便程度接近于ofo,成本控制在1千元左右。

田江川还向钛媒体透露,其实早在今年7月,摩拜单车刚刚兴起的时候,永久、凯路仕、永安等传统自行车厂商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最后的结果是,永久和凯路仕都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永安公共自行车董事长孙继胜也向钛媒体透露,其正在计划无桩共享单车,并且永安早在2015年就与接入了支付宝,芝麻信用分600以上的用户可以直接手机解锁免押金。

另外,孙继胜对钛媒体表示,永安所覆盖的城市中,现在每天有近40万人次采用“永安行”App或支付宝扫码租车,占整个出行人次的20%,预计2016年累计将为近9000万人次提供扫码租车服务。其计划在2017年6月底前,“永安行”平台将在200个城市开通扫码租车服务,覆盖人口将达到2亿。

显然易见的是,除了优拜、摩拜外,其实还有更多原本做骑行、或者传统自行车生意的创业者正准备涌入这个领域。

  • 海淀试点改造闲置自行车 涉足共享单车

    通过鼓励用户捐赠闲置自行车领取礼品和虚拟骑车币的形式推行智享自行车,目前海淀智享出行租车系统已经在上地街道试运营。

    查看详情

单车太多,用户都不够用了

当玩家足够多的时候,颜色是什么不重要、一小时五毛钱的差价不重要,重要的是,车的密度。“用户根本不会在乎是摩拜、是ofo还是其他,重要的是,我所见范围内是谁的车我就骑谁。”一位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资人告诉钛媒体,这也是在资本的促进下,摩拜、ofo们拼命在城市里布车的原因。

就像当初滴滴和快的、优步的补贴战争一样,谁有价格优势谁就能更快的获取到更多的用户。但这套方法在半小时仅一块钱的单车上行不通了,于是变成了谁覆盖范围广、数量多,就更有胜出的把握,在重资产的单车投入上,这是另一种烧钱模式。

根据目前各家的规划,摩拜走的是精细化运营,其在北京上海各有1.5万多辆车,广州2万辆,但其CEO王晓峰在最近一次采访中透露,年底将在上海完成 10 万辆的投放规模;ofo在城市中并未完全铺开,但正在进行大面积投入,其创始人张巳丁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其工厂的产能在一天一万台;小鸣的计划是年底达到40万辆车的投放;优拜和永久的产能为一个月十万辆。

但即使是你在路边常见的公共自行车,北京市仅有五万辆左右,而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管理运营商永安,在全国203个城市的运营车辆也不过为70万。

当真正有这么多自行车时,用户的生活习惯真的被改变了吗?越来越冷的寒冬给这个回答再次蒙上了一层迷雾。

张巳丁在近期的一个活动中分享了一组数字,据其估算:

如果我们从一个城市来看,上海去年日均出行为5500万人次,其中最后5公里出行大约占33%,2014年的时候,全国有142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6 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按照这个规模,百亿级的市场肯定是有的。实际上,根据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预计,到2020年全球共享单车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

而田江川则从优拜预估的财务模型上,为我们算了笔帐。理想状态下,不管是健身需求还是出行需求,平均一辆单车的使用频次最少为3、4次,按照一次一块的价格来算,一年300天的收入也有900-1200元,单车硬件成本约为一千块,使用寿命约为三年,那么第一年其实仅从用户收费上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还不算之后的App广告、车体广告以及用户押金所沉淀的资金池。

男子把多辆共享单车扔进江里

当然,没有被算入的还有人员运营成本、车辆维修成本等,但在田江川看来,这是一笔完全可以算得过来的帐。

那么冬天过冷或者雨雪天气对用户的影响呢?ofo投资人经纬创投肖敏和田江川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毫无疑问,冬天过冷和特殊天气下对用户的使用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但田江川认为,这正是对后发者有利的一点,在大家业务都无法快速发展的时候,后发者也可以趁机练好内功,在车本身做更多硬件和体验的优化。

最终合并还是被收购?现在先是考验融资的阶段

质疑和泼冷水的评论不仅来自“寒冬”,同样来自“竞争”。

在资本和市场竞争之下,共享自行车被推着出现了巨大的泡沫,如同直播行业或者任何一个风口上的行业一样。彭博社发表评论称,“他们以为自己能造出一个亚马逊”,而一位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评价道:

当前的单车服务几乎都是B2C模式,从供应端发力,当车辆少的时候,不足以撬动用户自主行为,于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会加大投入和宣传、增加单车数量,而这些滴滴们早已验证过。那么这些行为会导致一个问题,最直观的就是陷入道德底线的陷阱,存在多数巨头的话,就会持续加码,增大竞争性投入而非市场理性投入。最终,企业失控,发展失速,资本控制,这时候企业将不再是商业,而是大股东的。

类似的是,ofo近期被传出管理团队失去控制权,尽管ofo方面称此消息为恶意抹黑,但不难推测的是,无论是百团大战、打车大战、还是单车大战,大部分公司可能面临的都是合并、收购、甚至死亡。

一个小插曲是,ofo的大学生团队背景在这场竞争中似乎并不是很被看好,尽管其已经找到了滴滴这个靠山,但不可否认的是,被滴滴收编也有可能成为其出路之一。并且有细心人发现,在ofo的投资名单中,不少也同样是滴滴的投资人。

比如,在ofo的投资方中其天使投资人王刚是滴滴的天使轮投资方;经纬中国参与快的投资,滴滴快的合并后已进入滴滴董事会;金沙江创投为滴滴A轮投资方;Coatue基金参与滴滴快的合并后30亿美金融资;中信产业基金为滴滴C轮领投方。

ofo投资人经纬创投肖敏曾经也被问到这个问题,ofo最终会不会被滴滴合并?肖敏并没有给出否定的答案,而是表示,目前来说公司股权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最终滴滴希望ofo成为一个较大的公司,实现战略协同,而不是一个部门。

而对于目前的单车共享平台而言,这场战争考验创业者的不仅是车辆的覆盖面积,成本控制、更考验他们的运营效率、骑行体验。田江川对钛媒体表示,现在的单车市场确实是一个资本驱动的事情,所以创业者的融资能力至关重要,而这也是他们选择优拜团队创始人余熠的原因——他此前经历过百团大战以及外卖、在线票房市场的竞争并且拿到了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旗下点亮基金的投资。

所以我们最后可能看到的结果是,车的硬件设备越来越像,涌入资本越来越多。不过关于“谁将会最终胜出,一家独大还是平分秋色?”这个问题似乎还来得太早,毕竟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记者/韩佩)

关于共享单车的讨论,在网络上一直很热烈:

IT评论人 @陈永东:

在中国互联网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成功之道:先找到有钱的投资方,然后烧钱抢占市场,比如现在两家共享单车之战,“在早期阶段,扩张比防御更重要。”ofo创始人戴威深得滴滴真传。“钱用得越快越多,你就越高效和强大。最终你控制市场!

科技博客 @NoPingWest:

共享单车现在已经有红黄绿三种颜色了,所以想进军这个领域的要抓紧了,要不然留给你们的颜色真的不多了⋯⋯

科技网站 @钛媒体:

中国互联网向来都是以量为王,迅速融资、大量铺货、占领市场,实现垄断,成为了创业公司迅速做大做强的常态路径,无独有偶,共享单车市场同样如此。

电子商务从业者 @东二咪

带来的后遗症就是路边看见黄色的自行车就激动地扑上去结果发现并不是小黄车⋯⋯

微博自媒体 @wangzhenx:

商业模式上能否成功暂且不论,共享单车市场的繁荣,给大家带来的出行方便是实实在在的。用互联网的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在任何时候都很有价值。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钛媒体(微信号:taimeiti)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