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联“弃鞋”到底伤害了谁

新浪热点
摘要:CBA的新赛季已经开打,但是没想到最先赢得关注的不是某一场精彩的比赛,而是一双小小的球鞋。

在11月2日晚结束的CBA联赛第二轮中,一场广东德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不仅是易建联从NBA回归后的首秀,此外易建联将穿什么牌子的鞋出场也成为球迷关心的话题。
刚开始的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作为耐克的签约球星,易建联遵守了CBA的规定,穿着李宁运动鞋出场,但是在比赛进行到第二节的时候,剧情发生了变化,易建联在完成一次防守后俯身脱鞋离场,换鞋返回后几经沟通,最终成功站上了赛场。然而这一违反篮协规定的行为随后引发轩然大波。
球鞋,又不仅仅只是球鞋。有人不禁会问“为CBA豪掷20亿的李宁,难道没有一双易建联合脚的鞋吗”?
赛场上“一脱”、“一穿”惹风波
易建联刚从NBA回归,他的赛场表现没有受到太大关注,一场“换鞋风波”却闹得如火如荼。
在昨晚广东与深圳的CBA比赛中,易建联脚蹬李宁鞋出战了这场比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比赛中整理球鞋无果的阿联,直接脱掉了“李宁”扔在篮下,走回替补席。随后,又尝试换上贴住商标的耐克球鞋,但被禁止出场,然后却又成功返场。


简短回顾事件过程:
1、穿:首先易建联穿着李宁的鞋子登场了。
2、脱:打了一会儿就脱了,而且是比赛过程中脱,鞋子也留在了场地内。
3、穿:换上了自己赞助商耐克的球鞋准备登场。
4、拒:按照联赛规则,裁判拒绝易建联穿着违规球鞋登场。
5、退:易建联直接回到了休息室。
6、穿:第三节,易建联又穿着自己的赞助品牌耐克登场了。
7、打:最终打完剩下的比赛。
易建联这一行为违反了CBA的商业规定。
按照CBA与李宁方面签订的合同,李宁拥有运动装备的相关权益,所有CBA国内球员必须穿着李宁球鞋,才能打比赛。此前,王哲林、周琦就因为穿耐克鞋而遭到篮协禁止出场,还面临禁赛处罚。
事实上,CBA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球鞋”风波,往年,一些大牌球星可以通过“贴标鞋”政策穿自己的赞助商品牌。而今年,中国篮协干脆取消了“特许贴标鞋”,让CBA的“球鞋争议”愈演愈烈。

赛后,易建联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
“我清楚这是商业的斗争,我穿鞋是因为脚、跟腱有伤,所以比较小心。在2010年的时候,穿错了一款鞋,导致跟腱发炎。这次申请的鞋子,赛前试过了,不是说李宁鞋子不行,他们是很好的公司,只是我的脚真的是有伤在那里,我跟技术台在比赛期间请示过,自己的脚受不了,技术台说没办法,要坚持。应该说这场球,我也没办法,规定就是规定。后面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而争议的焦点,对于篮协对球员球鞋的限制规定,易建联持何种看法?“作为CBA球员,我们有义务去遵守篮协的规定,这是你的义务。但球鞋的权利,这是商家可以争取的一个部分,我相信也是篮协可以为球员保护的一个部分,希望以后有所改善吧。”
11月3日早上,易建联又通过微博道歉,他写道:“由于当时脚的不适与疼痛感一度让我情绪起伏在场上做出的不适当行为………我们都应有责任去维护好我们自己的联赛。如有责罚,我愿接受。”
而在11月3日下午召开的中国篮协媒体座谈会上,篮协对2号晚上对阵深圳马可波罗队比赛期间将球鞋脱在场上后下场的广东宏远队球员易建联开出了通报批评,停赛一场的罚单。
20亿大合同难买阿联“欢心”
这一场换鞋风波,无疑给中国篮协出了一个难题。一双球鞋,不仅仅是球鞋,背后是两大运动品牌的暗中角力。
2012年时,李宁公司以20亿的天价签约CBA,成为了未来5年CBA联赛的装备品牌赞助商。在李宁之前,安踏的合同赞助费是4000万/年。
根据当初签订的合同,李宁有权禁止任何竞品出现在赛场上。而后来因为推行新规,篮协在执行的时候出台了缓冲政策,每个赛季有5个穿竞品的名额,品牌只需为每个名额支付10万元补偿款,这也就是所谓的“贴标鞋”政策。

在豪掷20亿以后,李宁将竞品名额的补偿款涨到50万,效果立竿见影。除了耐克,国产品牌均没有再给旗下球员购买穿鞋名额,一些违规穿鞋的球星还遭到高额罚款。
“球鞋风波”可谓一直困扰着CBA。本赛季,李宁与CBA合同来到最后一年,在此背景下,李宁干脆直接取消了“贴标鞋”政策。中国篮协也向俱乐部正式发文通知,所有球员都必须穿着李宁球鞋比赛,不允许特例。
篮协还规定,如有球员在公开社交平台故意贬损、指责联赛和赞助商的行为,将按照联赛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周琦、王哲林在本赛季穿着耐克鞋出场遭禁后,就在微博上发声控诉,引起媒体关注。此后,易建联在球场上“一脱”“一换”,更将事情推到舆论顶点。
网友们对此讨论热烈,支持易建联者有之,当然也有人表示应该遵守规则,赞助商的权利也应该被尊重——
@马钺(记者):易建联昨天脱鞋下场,大快我心,就得给中国篮协来这么一下脆的。李宁过去几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最后一年突然要求严格执行球鞋条款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谈判策略。
@每日经济新闻:易建联、周琦和王哲林看起来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维护自己的“穿鞋权”,实际上是为幕后的竞品赞助商与联赛赞助商的角力代言。相比之下,易建联在电视转播的比赛中公然“弃鞋”离场则更加露骨而过分。
@黎双富(懒熊体育创始人):阿联球鞋风波这事,道理其实大家都懂,缺的是解决方案,当下需要解决,新合同周期更需要解决(我建议篮协放权、赶紧成立球员工会),这可能是站队和口水之外我们最该关心的问题,很考验篮协的危机公关能力。
@陶短房(知名评论人):我记得“脱鞋事件”唯一的破例是当年在科隆的舒马赫,但舒马赫的考虑是纯私人感情方面的,标新立异的结果是个人承担经济损失,两家体育公司也是因此而产生同情,阿联这几个,呵呵。
@北京厨子新号(时事评论人):篮协赚钱赚的不要脸,连运动员签约的钱都要抢。就是这么回事。
对此,篮球产业观察者付政浩分析称:
这件事对于CBA、球员、赞助商都是双输局面。李宁花了20亿来赞助,最后难道就落得一个‘穿李宁鞋不安全’的名声?而对于CBA联赛来说,合同白纸黑字,连主赞助商的权益都保护不好,以后还有谁愿意花钱来赞助?
商业精神如何履行成为争议焦点
在这次风波中,CBA球员的“商业契约精神”成为舆论探讨的焦点。
今日,新华社发表评论称——易建联任性“弃鞋”伤害的是CBA。新华社表示,“也许这位当下最大牌的男篮国手希望表达的是对联赛服装球鞋赞助商的抗议,可实际上他伤害的是中国职业球员们赖以生存的CBA联赛。”

“CBA联赛是否应该打包出售球员的“选鞋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华社评论写到,“如果各俱乐部认为此举不合理,完全可以在联赛新的赞助合约签署前就此与中国篮协进行协商,既然现在的合同仍在执行,CBA联赛的现行规定也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易建联、周琦、王哲林们应该和其他球员们一样遵守规则。”
实际上,综观全球各国的顶级职业联赛,几乎没有垄断出售球鞋权益。而在CBA的“老大哥”NBA,球星的球鞋品牌都是个人选择。懒熊体育创始人黎双富分析称,CBA的球鞋风波争议多年,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联赛对球鞋权益“打包卖”。而在商业运作相对成熟的NBA,球星都自主选择球鞋、球鞋品牌多,宣传渠道广,球星和联盟商业价值其实更大。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李宁的20亿赞助,给当时联盟发展带来很大好处。在李宁天价赞助前,CBA是没有分红的,但近几年,每个赛季每支俱乐部都可以分红1500万元以上。比起贡献,李宁得到的球鞋权益也当时“应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赛季以后,CBA版权和官方赞助商的合同都将到期,有中超5年80亿合同在前,届时CBA版权会达到怎样的天价引人关注。而在李宁这份5年20亿的赞助合同之后,无论接盘者会是谁,“球鞋权益打包卖”的现象,或许都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著作权归每日经济新闻(公众号:nbdnews)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