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新华社:北方供暖时间不宜固化

新华社:北方供暖时间不宜固化

新华社

关注

摘要:这两天,长春已经开始下雪,北京的最低气温也已跌破零度。但问题在于,暖气还是没来...按照惯例,一般要到11月15号以后,北方才会开始供暖。但穿着秋裤还瑟瑟发抖的群众们不禁要问:就不能提前一点供暖吗?

(新华社记者 高健钧)中央气象台预计,30日、31日两天,北方地区将再迎来一次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黄淮等地将有4~6℃降温;其中北京31日最低气温为-3℃。这个时候,一想到距来暖气还有半个月之久,很多人心里又凉了半截。提前供暖已经成为不少群众的强烈诉求。

据专家介绍,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现行的“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的供暖时间标准,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参照上世纪五十年代采暖补贴政策制定的。这个时间的制定,受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许多因素制约,并非完全以适宜人体的室温为出发点。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的今天,继续执行这个标准,就显得不合时宜。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入冬不挨冻,已经是群众的最基本的需求。而且,我国正大踏步地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其中52.0%为城镇老年人口。可以想象,在入冬还没有暖气的日子里,这个庞大的群体是何等难熬。

  • 穿秋裤也扛不住了!提前供暖谁说了算?

    今早起床,北方的小伙伴们都不需要妈妈提醒,就自觉地把秋裤穿上了。但问题是,暖气去哪里了!

    查看详情

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赤道中东太平洋于今年8月进入拉妮娜状态,而拉妮娜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冬季气温可能偏低,易出现冷冬。统计显示,1954年以来,拉妮娜事件影响年份里,我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既然气候监测已经给出相对明确的分析意见,那么完全有必要根据大的气候走势对供暖时间进行调整。

“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在遇到是否提前供暖这样具体事关群众冷暖的事情时,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回应,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尽早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今冬提前供暖可能性小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首轮供暖气象会商结果,今年冬天提前供暖可能性非常小。下周五左右将继续进行第二次供热气象会商。

    查看详情

其实,不光是新华社,《新京报》等媒体,也对提前供暖问题进行了讨论。《新京报》称:提前供暖,民众感受才是最高标准

“看天供暖”仍未实至名归,如何让供暖速度紧贴民生的温度,这是对城市人性化管理的未竟之问。

北京严冬提前降临,气温持续走低,是否“提前供暖”再次引起热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供热办表示,本周将召开第二次气象会商对7日前后出现的一股冷空气进行研判,而根据首轮供暖气象会商结果,今年冬天提前供暖可能性非常小。

北京的今冬气温一再降至冰点以下,市民们穿着厚厚的外套也难以抵挡逼人的寒气,尤其在一些老人孩子的家里,更是受不了冻。在此情形之下,“提前供暖”早已是人们心中的必选项。

然而,相关部门依然严守其标准,也即11月15日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才提前供暖。对于这一标准,如今有重新审视的必要。5天平均气温低于5℃需要提前供暖,那么连续两三天气温最低都在零下就不需要提前供暖吗?冬日供暖季里,室温未达到18℃被认定不达标,如今室温接近冰点难道反而是可承受的?提前供暖,依据的是一个机械的标准,还是应更灵活些?

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政策的初衷,从2010年起北京开始形成气象会商机制,“看天供暖”。“看天供暖”的本意是为体恤民生之苦,避免市民挨寒受冻,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也就是说,“看天供暖”是否启动,民众的感受才是最高标准,如果明明这边民众已冻到瑟瑟发抖,那边还在固守一个书面标准,这样的标准可以考虑改改。

所以,提前供暖未必只能设定“5天平均气温低于5℃”,单单这一个启动标准,这样的标准完全可以再灵活些,反应更快些。考虑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常常有误差,不能做到精确预报。所以,提前供暖的启动标准不妨宁宽勿严,哪怕因为误判导致能源浪费也比让民众受冻要好。

实际上,即便较为宽松的供暖启动标准导致能源浪费,这样的浪费也是可控的。例如气温波动,时低时高,供暖企业完全可以根据气温变化实时控制供暖量。在有的国家,实施的是365天全年供暖,这说明,依据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实现供暖的峰谷管理,最大程度实现节能目标,相信国内供暖企业同样能够做到。

“提前供暖”总是让人感觉慢吞吞,决策过程漫长而谨慎,背后凸显出的是“谁来买单”难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前供暖”无需民众掏钱,而由政府财政买单。但“提前供暖”的花费不是小数目,总是让财政来填这个窟窿,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全面实现热计量供暖,才能彻底消除提前供暖的障碍,保障市民和供暖企业双方的权益。

但令人遗憾的是,普及热计量供暖喊了很多年,至今动作缓慢,之前媒体调查发现,老旧小区居民不愿改动室内供暖管线、供暖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都造成了热计量“改造难”。“热计量改造”久拖不决,这不利于节能,也限制了供暖企业灵活供暖的积极性,是该拿出更有力的解决措施了。

2009年,北京首次提前15天供暖,当时不仅获得一片赞扬之声,舆论也乐观地认为,从此将进入“看天供暖”的时代。但现在看来,如何让供暖速度紧贴民生的温度,这是城市人性化管理的新问题。(于平 媒体人)

何时供暖这件事,关系到北方群众的切身利益,微博上有许多讨论:

@人民日报

翻箱找秋裤,身边无火炉。晚来天欲雪,能来暖气不?寒潮来袭,一个提前供暖的北方,和一个取暖无需靠抖的南方,都是天堂。当全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进入新境界,供暖时间地域的老标准未尝不可以改改。政策暖心先暖身。对民众冷暖热肠挂住,而非让人冷暖自知,无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媒体人 @刘春:

再不供暖我就要穿秋裤了。

气象分析师 @weatherman_信欣:

再次强调,北京11月1日的降水,这是一种潜在可能性,临近才能确认,后期形势稍微调整,可能就没有了。但是10月底到11月上旬,冷空气偏强,气温偏低是大概率事件,北京10月底提前入冬可能性大,建议提前供暖!

时事评论者 @北京厨子新号: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有相应的客观标准支持不同的应对方案。作为一个必然比往年冷的年费,提前两周供暖,有着强大的科学依据。还要问?我用脚都算出来的事儿,怎么就能这么难?

媒体人 @王志安:

北京已经很冷了,家里空调电暖器全都打开了,但效果远比不上集中供暖。其实政府应该制定供暖费用和供暖周期的联动机制,提前供暖就让市民多掏点钱。比如提前半个月供暖,就增加十分之一的供暖费。这样市民可以少挨冻供热公司也可以少亏损。

微博网友 @秋ark :

雪都下了,暖还没供上。

微博网友 @希泽先生 :

南方全靠抖腿,谢谢。

微博网友 @---陆小果 :

南方取暖全靠一身浩然正气。

微博网友 @别问我是谁你管我是谁 :

南方不供暖也不应固化。

微博网友 @进击的童子君:

像我们这种不南不北的就很尴尬了。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新京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