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 资讯

这是美国大选辩论最坏的时代,这是事实核查新闻最好的时代?

这是美国大选辩论最坏的时代,这是事实核查新闻最好的时代?

新浪热点

关注

摘要:事实核查新闻的纠错机制固然能为公众“拨云见日”,但在新闻业迷茫自危之际,收获公众的信任依旧是“让报道发挥效应”背后的本质问题。

by  陈璐、叶雨阳、张碧思

当地时间19日21点(北京时间20日9点),美国大选总统候选人迎来最后一战:希拉里和特朗普在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进行了第三场电视辩论,争论的议题涉及最高法院、枪支管制、女性堕胎、非法移民、维基解密、债务与经济、恐怖主义、各自的丑闻等等,直播现场火药味十足,主持人一度插不上话……

收官之战

他俩是如何互相伤害的

关于辩论的具体内容,相信很多人已经从国内国外的相关报道中了解了不少,无需刺猬君赘述,我们来聊点别的。

先说中国在第三次辩论中躺的枪,应该有两处:

一是两人在谈到女性堕胎问题的时候,特朗普表示权利在各州手上,但个人表示无法接受;希拉里则称女性堕胎是私人选择,政府无权干涉,顺便提到了中国政府过去强制女性堕胎的情况……

二是两人在谈到“债务与经济”时,特朗普如往常一样“踩”中国,称中国威胁到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将经济停滞的问题归咎于克林顿以及希拉里错误的贸易政策,但希拉里却攻击说,“中国的问题是向美国市场倾销了大量的钢铁和铝,但特朗普在内华达的宾馆却是用中国的钢材建造的。”

再看引起了不少吐槽的两位候选人的丑闻话题。刺猬君在昨天的文章中也提到了特朗普近期一直在发酵的“非礼门”,自第二场辩论以来,至少9名女性站出来指控特朗普在过去数十年里曾对她们有过性侵举动。特朗普在回应这些指控时说的那句“没人比我更尊重女性”引得在场观众一阵笑声。

第二次辩论结束后,希拉里团队也不太平,原因是“维基揭密”随后公布了三篇希拉里给华尔街公司收费演讲的文稿,“邮件门”又添“新料”。希拉里算是逃不过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了。

现场回应时希拉里把锅甩给普京,称维基解密背后有俄罗斯在助推,17个情报机构都反映美国遭到了俄罗斯黑客的入侵,而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然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傀儡的游戏就停不下来了……

国外网友看热闹

主流媒体忙核查

在两人的电视辩论开始之前,Twitter网友便贴出了一张关于此次辩论准备的对比图:

希拉里准备的是资料,特朗普准备的是美元和大麻

希拉里在辩论中提到,俄罗斯是维基解密的幕后黑手,并指责特朗普是普京的木偶。然后网友就开始P图了:

希拉里团队抓住的特朗普对女性前后矛盾的一组表达得到了众多Twitter网友的点赞与转发:

特朗普前面在辩论时说:“没有比我更尊重女性的人了。”最后又说:“这个女人好烦。”

特朗普在辩论中形容“男性”和“女性”的别致词语也被网友们注意到了:

按照特朗普的说法,卫生间要改名:难缠的女人和糟糕的男人(Hombres是西班牙语)

面对特朗普与希拉里的大选辩论,美国网友的心情是:

但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就在美国人为大选闹心的时候,加拿大的朋友们变身大白为邻居打气:

也有美国网友“礼尚往来”的回复:

社交媒体上的网友忙着写段子,主流媒体则忙着甄别虚假事实。

两人在大选前的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在Youtube上吸引了近30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域外媒体在关注候选人辩论内容的同时也加入了事实核查的报道之中,在社交媒体或官方网站上实时更新核查结果。

美国独立的政治新闻核查网站PolitiFact此次有20名记者投入到了辩论的信息核查工作当中,其官方Twitter账户在90分钟的辩论时间内发出的事实核查推文达30条,并且每条推文都配以“真实性测量仪”的图片,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核查信息正确与否。

美国另一家独立监督网站FactCheck.org同样在Twitter平台上实时更新了25条相关的事实核查的帖子。

FactCheck

域外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等都在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期间开辟专门的事实核查界面,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核查信息,而《纽约每日新闻》、英国《卫报》、Breitbart新闻网等则是在辩论结束后很短的时间内便更新了相关文章,汇总了所有两位候选人提到的信息的核查结果。

纽约每日新闻

卫报

此外,美国科技新闻网Wired 进行了博客直播,官方界面每15秒甚至是更短的时间更新记者的核查报道。

事实核查:新闻新生态 

刺猬君观察到,2016年的美国大选让事实核查新闻再次大放异彩,这种一般用来证实或证伪公众言论的新闻模式自希拉里与特朗普第一次辩论开始以来便屡见报端:从与辩论几乎同时进行的实时事实核查(Bloomberg, the guardian),到候选人对事实核查的看法(Bloomberg),到事实核查选举甚至所有政治人物公开言论的重要性(the Huffington Post, Vox),再延伸到是否应当进行事实核查(Fortune, GQ),Quartz甚至还贴心地给大家透露了事实核查的指南。

其实这种新闻模式早已有之。从上世纪20 年代开始,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便设立了第一个由女性组成的事实核查团体。其竞争对手《纽约客》也马上于1927 年设立了专门做事实核查的部门。到了20 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新闻的社会责任论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设立事实核查部。

事实核查在新闻业的广泛运用,也推动了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的产生:事实核查型新闻。目前,事实核查新闻已经扩展到全球五大洲,截至2016年2月,根据“杜克新闻记者实验室”统计,在37个国家共有96个专门的核查网站或事实核查专栏,2015年至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内,事实核查网站(包括独立网站和网页专栏)的数量就增长了50%(Stencel,2016)。

核查新闻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新闻界的“新生态”,其发展格局呈现美国为主,欧洲其次的形态。

近些年来,事实核查因其追求真相的精神和清晰易懂的表达方式,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在网络新闻平台上大受欢迎,比如美国的PolitiFact网站和法国的事实核查网站Les Décodeurs。 

PolitiFact网站

PolitiFact网站(以下简称“PF”)成立于2007年,由当时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时报》的几个编辑与记者创办。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PF网站利用调查记者和互联网资源,核实了750余条政治性断言,因“将政客的修辞与事实区分开,启蒙了公众”而获得了2009年度普利策国家报道奖。

随着2016年11月美国新一轮大选的临近,PF网站的受众增长迅速,网页浏览量也在显著提升:从2015年12月的710万到2016年1月的720万。在发展模式上,PF采取与美国各州当地媒体合作的形式增长,每当增加一个合作伙伴(如某一州当地的报纸、广播台、电视台),意味着其合作伙伴会在当地雇一名“核查记者”专门负责对其所在州的相关政治新闻进行核查,生产的基本过程是:

PF网站的记者(研究员)连同其来自在不同州新闻机构的合作记者每天会在美国重要政客以及专家学者中挑选一些进行核查,记者与编辑会关注新闻报道(尤其是政治新闻报道),并从大量的新闻报道、读者建议以及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寻找和挑选值得核查的内容,同时,对于重要的总统竞选者,PF研究员们会关注各种媒体对他们的几乎所有的报道。

对于如何在众多言论中挑选出进行核查和“研究”的对象,PF网站上列出了5条基本标准:

•言论是否含有可以被验证的事实(fact that is verifiable);

•言论是否会对公众产生误导性的影响(misleading impression);

•言论的重要性(significant);

•言论是否有可能被广泛传播(likelyto be passed on and repeated);

•言论是否让普通人想知道其真实性。

而在实际每天的工作中,PF的记者们也和传统媒体的记者一样,对众多政治断言作为选题的可行性与价值有敏锐判断,言论的“可核实性”和“新闻价值性”往往是判断的第一根据。

当选题确定后,研究员们就会针对该言论中的事实以及事实构建的逻辑进行逐一细致的核查,其核查根据和信息来源也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政府官方文件、重要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学术界人士等。

记者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是非常弹性的,根据话题内容和性质会有很大的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平均是每周3到4篇稿件,平均每一篇花1到2天完成。在大选季和候选人重要的电视辩论之后,常常需要研究记者们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一篇稿件。

法国事实核查网站Les Décodeurs

Les Décodeurs网站logo

事实核查,在法国的新闻界更像是一种“舶来品”,虽然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很快就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迅速。在法语中并没有专门的词来对应“事实核查”这一概念,而是直接引用了英文中的fact-checking。 

在法国的数据核查网站中,以《世界报》旗下的Les Décodeurs最为出名。创刊于1944年的《世界报》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极具影响力,其中不乏许多政要专访和优秀的深层报道。

Les Décodeurs推特界面

从政治人物言论的事实核查,到社交网站上传得满天飞的留言,Les Décodeurs的记者比普通新闻记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选题的过程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

Les Décodeurs的副主编Alexandre Pouchard说:“事实核查的选题总是不固定的,我们要像猎犬一样去嗅出那些可疑的气息。每天早上,记者们就得听各种电视、广播的新闻早报,尤其注意其中的政治人物采访,把自己觉得可疑的地方记下来,马上查资料核实。虽然没有规定只能写将公众言论证伪的文章,但如果没有什么事实性错误,或者是与之前的言论有出入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必要做事实核查了。

另外,Twitter也是常可以找到选题的地方,很多政治人物为了制造出轰动效果,特别喜欢用百分比和绝对化的表述方式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时,事实核查记者们便会闻声而来。”

为加强读者的参与度,Les Décodeurs推出回答用户提问的论坛专区

除了做事实核查,Les Décodeurs的记者们也会担任起流言粉碎者的工作。他们会通过Facebook和Twitter中的趋势功能、或者是类似于Reddit的论坛,找到正在社交网络中大量传播的留言。

虽然熟能生巧,但做事实核查的话,即使是有火眼金睛也并不能保证百发百中。Alexandre Pouchard说:“花了很多精力做了一个主题,最后发现还是不能证实其中有事实性错误,或者是明知是错的却没有办法给出关键性证据,这是常有的现象。作为事实核查记者,绝对不能因此而感到泄气。虽然做事实核查选题和形式上都会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份工作里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事实核查新闻的本质

事实核查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纠错机制,其兴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大量不实信息的出现与传播,而这一点从活跃度高于往届的美国大选来看,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和候选人的话语不真实不无关系。

社交媒体的用户往往成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第一信源,平台的开放性又赋予了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社交媒体在提升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为假消息和谣言的扩散提供了温床。

而特朗普作为一个不寻常的候选人,自共和党党内竞选之日起便以“口无遮拦”的表达、诸多虚假的声明吸引了媒体的聚光灯。《纽约时报》评论员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特朗普的发迹是“媒体之耻”:“他登上大选舞台之时,正值新闻业对自身经济前景深感不安和挣扎之际。媒体需要特朗普,就像瘾君子时不时需要来上一口”。希拉里同样遭遇了选民的信任危机。

当说到讲话是否为事实时,PolitiFact网站对特朗普的核查结果中,71%都带有虚假成分(程度包括基本错误、错误和彻头彻尾的谎言)。相比之下,希拉里的谎言比例是28%。按说事实核查新闻作为不实消息的粉碎机,对于选民来说应该是值得信任的存在,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美国VOX新闻网站19日观察到,选民对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呈现两极分化的结果。文中引用了舆观调查网站YouGov当天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对特朗普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不在乎有多少媒体、新闻主持人或希拉里团队在纠正特朗普的发言,77%的选民不相信事实核查者所提供的资料。而在希拉里的支持者中,89%的选民则选择相信事实核查者提供给他们的信息。

民意测验

这意味事实核查机构在为公众提供选择建议的阶段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过这一结果也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特朗普自竞选以来便一直抨击主流媒体,呼吁支持者不要相信媒体的说法。选民对媒体机构的信任每况愈下,这类事实核查对他们不起作用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事实核查这种新闻模式背后所存在的争议性和风险性值得思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Lucas Graves这样分析,事实核查经常会遇到非常偏激、充满恶意的回复,因为对方本身带有鲜明的立场,而从业者则需要保持中立,这意味着整个机构的内容生产以及财政运营也需要排除相关势力影响,做到这点不容易。

除了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之外,事实核查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如何保持其对受众长期的吸引力(大选期毕竟是短暂的),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众包”机制和大数据技术等提升事实核查的效率并实现有效传播,如何获知事实核查对政治人物、普通受众及其他媒体的实际影响并调整策略等。

总之,事实核查新闻的纠错机制固然能为公众“拨云见日”,但在新闻业迷茫自危之际,收获公众的信任依旧是“让报道发挥效应”背后的本质问题。

想要“救赎”,就要有人信你。

关于这次大选的辩论,这里还有一些文章你可以看看——

  • 共和党承认特朗普大势已去

    共和党:“大选已经结束了”。

    查看详情
  • 美国大选三辩两人经常跑题

    民众看完之后评论说:主持人表现得最好。

    查看详情

本文著作权归刺猬公社(公众号:ciweigongshe)以及其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新浪新闻客户端联系。

加载中...